治要專題
深入《群書治要》認識中華文化(劉余莉教授主講)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諸位來賓、諸位家人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特別感恩主辦方給後學一個向大家匯報學習傳統文化、學習《群書治要》的機會。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學習的題目是「深入《群書治要》認識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九問,也就是我們一般通常人對學習傳統文化比較容易提出的九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文化?何謂有知識沒文化?這個文化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是兩個字構成的。首先我們看什麼是文?文就是文章、文字、禮樂、古樂、曲調,包括文藝、雕塑等等。這個化就是人受教而變化,它的本意是教行的意思。凡是以道業誨人為教,人接受此道業而變化氣質,以遠過遷善,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若干變革,這個變革就稱為化。所以文化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等文藝形式變化人的氣質,以達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目的。我們明白文化兩個字的意思,我們就舉一個例子,比如以文字來說,看到這個文字能夠對我們有幫助,對我們的修為有提升。中國古代的漢字都是一個智慧的符號,比如說我們看這個恥字,它是一個耳朵的「耳」加一個「心」字,《說文解字》上解釋說,「恥,辱也。從心耳聲」。什麼意思?告訴我們這個羞恥心,是每當我們聞聽別人說我們的過失而心生慚愧,表現在外面就是面紅耳赤。所以這個恥是人心有所慚所表現出來的一個感受。正是因為如此,孟子對恥這個字特別的強調,他說「恥之於人大矣」,恥這一個字對一個人太重要、太重要了!為什麼重要?因為得到了這個字,有羞恥心的人他就會成聖成賢,而把恥這個字給忘記的人,最後就淪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在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上對這個字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說,「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也。」讓我們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比如說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們和我們同樣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的人,一提到他們還非常的尊重,願意向他們學習,而我自己呢?卻是一身瓦裂。這個瓦裂指的是什麼?這個瓦裂就是指陶製的器皿,比如說陶製的杯子、陶製的碗等等,但是這個杯子和碗卻破裂了,結果怎麼樣?一文不值。耽染塵情,過分的放縱於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滿足,偷偷的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將要淪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相反還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看了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一個人在沒有成聖成賢之前都是凡人,都是普通人,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習氣毛病。但是聖賢人和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做錯了事他有羞恥心,他感覺到不好意思,「知恥近乎勇」,他進而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最後成為聖人、成為賢人、成為萬世師表。而那個普通的人卻和聖賢人恰恰相反,他做錯了事情不知道回頭、不知道羞恥、不知道懺悔,最後就一天一天的為習氣所控制,最後就淪落為禽獸。所以,你看我們看了這一個字,就給我們的修學很大的提升,告訴我們要志在聖賢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挑戰,這樣或者那樣的考驗;而且你愈是在哪一方面薄弱,就是愈有什麼方面的東西來誘惑你;而且一個人修行的層次、程度愈高,愈想提升的時候,所遇到的考驗也就愈嚴格。就像我們從小上學一樣,上小學的時候,小學生的考題就比較簡單,比較容易通過,但是你要到大學的時候,考博士的時候,這個考題就愈來愈難。如果你能夠層層的都通過,那你在修行的路上才能夠暢通無阻。如果通不過去,那可能幾十年的修學也都毀於一旦。
看了這一個字告訴我們,文化就是以文字或者文章、文藝等等的形式來教導人轉惡為善、轉凡為聖。在《禮記》上也說了這樣一句話,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你看這個鸚鵡會學舌,但是雖然鸚鵡能夠講話,也不離飛鳥之身;猩猩有的時候智力也很高,也會學人講話,雖然牠能夠學人講話,也不離禽獸之身。現在的人不懂得禮,不懂得用禮來節制自己的行為和欲望,雖然能夠講話,不也墮落得離禽獸不遠、變成了會講話的衣冠禽獸了嗎?所以這一句話確實值得我們警醒。我們中國古人經常說,「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讀書志在聖賢」、「讀書貴在變化氣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為什麼?因為古人所讀的書都是聖賢之書,都是告訴你怎麼樣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怎麼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以你讀這樣的書,自然而然的就成為君子,進而成為聖賢。所以三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古人還說,如果你讀《論語》之前是什麼樣的人,讀《論語》之後還是什麼樣的人,這個《論語》就是不曾讀。讀《論語》是為了什麼目的?它是教人讀書識義理之道也。要知聖賢之書,不為後世中舉人進士而設,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於大聖大賢。聖賢之書不是讓我們拿來做文章,來研究它的理論體系的,拿來評教授、寫博士論文的。是拿來做什麼的?是拿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以怎麼樣讀才能讀出味道、讀出法喜?讀一句書便要反之於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於書,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讀書。也就是我們讀了一句話就要反省自己,我是不是能這樣做到?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要問一下自己,古聖先賢面臨這樣的境界是如何做的?這樣做才是讀書。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貴在變化人的氣質,轉惡為善。
習總書記在前幾次的重要講話中也多次強調,他說「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這段話實際上就是告訴了我們,文化的本質和靈魂在於道德,確實應該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所以什麼叫有知識沒有文化?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學《弟子規》,很多人知道《弟子規》非常的有效果,很多的班主任老師就要求學生要把《弟子規》給背誦,不僅如此,還要能夠默寫。有的班級全班的同學都能夠把《弟子規》默寫下來,一個字都不錯,但是《弟子規》前面的四句話卻沒有做到,前面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前面的四句話沒有做到,這就叫有知識沒有文化。再比如,我們從小就喜歡學唐詩,有一句唐詩大家耳熟能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我們考試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首詩默寫下來,也可以把它倒背如流,但是我們吃飯的時候,白花花的大米還有饅頭就隨意的丟棄在垃圾桶裡,這就叫有知識沒有文化。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的高等院校培養了很多的知識分子,這句話很有味道,知識分子如果沒有力行傳統文化,就變成了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於農業社會,在市場經濟的當代社會是不是還能夠起作用?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我們看《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這個《易經》它有三個含義。它的第一個含義就是變易的意思、變化的意思,告訴你這個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是變化莫測、變化無窮的,所以你要懂得與時俱進,你要懂得變通。第二個含義,這個《易經》的易字就是不易、不變的意思,告訴你雖然現象是變化莫測的,但是有一個不易的、不變的規律,只要你掌握了這個不易的、不變的規律,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中國傳統文化所傳承下來的、可以繼承的,就是這一個不易的、不變的道。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天不變,道亦不變」。就像我們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天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自古至今沒有一天是變化的,這個道是不變的。所以我們之所以肯定的說,傳統文化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適用,在中國適用,在西方國家、在世界也都適用,因為這個東西是稱性的,它講的是不易的規律。《易經》的第三個含義就是簡易、簡單的意思。中國古人講「大道至簡」,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說我們現在都在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我們古人自古以來都是用核心價值觀來教導人們的。這個核心價值觀概括的還非常的簡單,把它概括成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比如說這個五常,仁義禮智信,它概括得非常簡單,每一個規範只有一個字,所以它易記易行,千百年來都成為中國人所奉行的價值觀。四維,管子提出,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像支撐這一個房子的四根大柱子一樣。我們知道管子他是被譽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即使是一個法家的代表人物,還特別重視禮義廉恥的道德教育。還有八德,一種說法是朱熹提出來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另一種提法是孫中山先生所概括的,那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兩種八德的說法重複的去掉,最後概括了十二個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可以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觀。這個東西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依然適用。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恆常不變的道理,在農業社會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是如此。
所以在《群書治要.春秋左氏傳》上就提出,「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什麼?就是五常大道,就是倫常道德。如果人們再不講仁義禮智信了,再不講四維八德了,這個妖就興起來了。什麼叫妖?就是奇奇怪怪的、不正常的現象就出現了。比如說父子有親,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現在出現了兒子殺父母的現象;兄弟之間應該是友愛、合作、團結、互助,但是現在兄弟之間起了紛爭,為一點點財產就把對方送上了法庭,這就叫妖。夫妻本來應該恩愛,同甘共苦,但是現在夫妻同床異夢,因為一點點的財產也都背叛了對方,這也就叫妖。所以倫常大道不講了,這些怪異的現象就產生。再比如,我們古聖先賢提出了很多治國的理念。比如說我們現在都在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和諧。怎麼樣才能夠使社會和諧?我們看《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到魏國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給他駕車子,孔老夫子就說,這個地方人口已經很稠密了。冉有就問,說人口已經很稠密了,還應該做什麼?孔老夫子回答了兩個字「富之」,就是要人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說已經使人們富裕了,還應該做什麼?孔老夫子又回答了二個字「教之」,要給他們以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在人倫關係中的責任和本分。所以你看促進社會和諧非常的容易,只要把這四個字做到了,按著富之、教之的步驟來進行就很好了。
所以很多人認為,儒家讓我們餓著肚子去講道德教育,這個是不現實的,人們都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誰有時間給你講道德?其實孔老夫子他非常的平實,孟老夫子他講話也都是從實際出發。比如說我們看《孟子》上就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現在我們所規定的分配制度、田產制度,讓人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照顧妻子兒女;年頭好的時候每一年都奔波辛苦,到年頭不好的時候就免不了餓死、凍死,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死裡逃生還來不及,誰有功夫給你講道德、明禮義?所以儒家從來沒有撇開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講道德教育,反而認為解決溫飽問題,一定的物質條件,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像孔老夫子他也說,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諸位朋友,誰不喜歡富與貴的地位?當然我們相信,也有很多人視錢財、視權勢如糞土,但是從社會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喜歡追求富貴的地位。比如說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在這裡召開這個學習傳統文化的論壇,那也有很多大富長者要慷慨捐助。如果沒有這麼多的錢,我們想匯聚在一堂學習傳統文化、祭祀祖先,也都是不可能的,是吧!所以富和貴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他說「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如果通過不道義的、不正確的、不正當的方式獲得它,我寧願不處於富貴的地位。所以孔老夫子所反對的是不講求道德的富貴的追求。在《論語》上孔老夫子還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通過不道義的方式讓我獲得富貴的地位,這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第一,天邊的浮雲離我很遠,和我毫不相關;第二,也是提醒我們,通過不道義的方式獲得的富貴,就像浮雲一樣聚散無常,你是不能夠長久的保持的。所以他們所反對的全都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富與貴的地位。這一點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適用。
我們現在之所以出現了很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腐敗問題,都是因為什麼原因?都是因為人們追求富貴不擇手段。這就是《孟子》上所說的,「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是在交相的爭奪利益,結果怎麼樣?結果就會出現笑貧不笑娼的現象。為了追求財富不擇手段,甚至置別人的性命、健康於不顧,喪盡了天良。這些問題出現也是因為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結果。
再比如,中國古人講管理,認為最高層次的管理不是不敢欺,也不是不能欺,而是不忍欺。但是我們現在很多的企業,包括政府的管理,還都以能夠達到不敢欺、不能欺而沾沾自喜。所以我們中國人特別的好學,但是因為學習的時候沒有智慧,不加選擇,就走了很多的冤枉路,繳了很多不必要的學費。比如說有一群企業家要學企業管理。諸位朋友,最先進的企業管理在哪裡?最先進的企業管理在中國。但是很多中國人沒有文化自信,認為最先進的企業管理在美國、在歐洲、在日本。所以有一群企業家為了去學最先進的管理,坐了飛機萬里迢迢飛到了美國,要向通用公司學管理。通用公司的人很謙虛,他說我們這一套管理都是從日本豐田公司那裡學來的,你們不如直接去日本學得更加徹底。結果這一群企業家又坐了飛機萬里迢迢的從美國飛到了日本。但是他們下了飛機,來到了豐田公司的大門口,還沒有進門,就看到在門口赫然寫著幾個大字,他們還都認得。寫的是什麼?寫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在日本戰後,凡是稍有成就的企業家,可以說無不是熟讀《論語》。比如說被譽為日本近代經濟的最高指導者、日本的企業之父、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澀澤榮一,就是一手執《論語》、一手執算盤,開創了日本儒家式的企業經營之風。他寫的《論語與算盤》至今仍然為企業家們所信奉、學習。
我們看早在《史記》上就記載著,西門豹去治鄴縣的時候,他把法律設計得很嚴苛,只要老百姓一觸犯法律就給以嚴懲,結果怎麼樣?老百姓被嚇得戰戰兢兢,沒有人敢欺騙他,他達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鄭國的子產,他做鄭國的宰相,他把法律監督機制、激勵機制,設計得很嚴密、很合理,結果老百姓想欺騙他都做不到,一想欺騙他就被發現,他達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賤,在治理單父的時候,他把仁愛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而且起到了君、親、師的作用,最後他達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騙他們的長官。
子賤有一位同學叫巫馬期,他很想知道子賤治理單父到底有多好,於是他就乘著夜色,到單父來微服私訪。結果看到一個人在夜色下捕魚,但是很奇怪的是,這個人捕上了很多魚,看了一看,又把牠們給放回到河裡去了。巫馬期就覺得很奇怪,於是就走上前去問,他說我看您捕魚,為什麼捕上了很多魚,看了一看卻又把牠們給放回到河裡了?這個人怎麼回答的?他說,我們的長官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撈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中國自古以來都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他的生態意識非常的強,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沒有到一定的尺寸是不允許去捕撈的。而我剛才所捕撈上來的那些恰恰是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所以我又把牠們給放回到河裡去了。巫馬期聽了之後非常的感慨,回來向孔子稟告,說子賤治理單父,能夠做到即使沒有人監管,在夜色下捕魚,也就像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不知道他是靠什麼方法達到了如此的境界。孔老夫子說,子賤曾經告訴我,他說一個人對身邊人的至誠恭敬之心,自然而然的會波及到遠方,他就是把這種方式運用到管理之中。你看子賤做為一個地方官,可能這個捕魚的人沒有見過他,但是子賤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心,能夠為大家所了解、所認同,大家知道他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老百姓的長遠利益打算的,所以他願意去配合,對他毫不懷疑。所以孔老夫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必須讓人們信任政府,你所制定的政策大家才願意去配合。
這一種管理方式被松下幸之助學到了,他成為經營之神;被稻盛和夫學到了,他在短短的七十多天,就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而且在一年之後,就使日本的航空公司成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個。當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就很謙虛的說,其實我不過是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經驗運用到管理之中而已,正是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讀過孔子、孟子這些聖賢人的著作,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很多人認為在現代社會,這些聖賢人的話已經過時了,已經不管用了,但是事實證明,愈是在困難的時候,這些聖賢人的話愈有用。稻盛和夫其實就是把《孟子》上的一句話運用到管理之中。哪一句話?那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告訴我們人民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君為輕。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員工是最重要的,所以企業有了收益之後首先想到的是回饋員工,然後再用於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最後才想到領導者自己。這樣一種理念,怎麼不讓他的員工竭忠盡智?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稻盛和夫就是把這一句話運用開來,所以獲得了成就。這些例子就告訴我們,傳統文化不僅僅在古代適用,在農業社會適用,在今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也依然適用。
第三個問題,中國近現代以後的經濟、科技相對於西方發展緩慢,這是不是因為中華文化落後的原因而導致的?
我們都知道,在近現代以來,中國和西方相比確實是處於落後挨打的境地,結果很多人把這個原因就錯誤的歸結到傳統文化上。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原因,而是因為我們拋棄了傳統文化的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清朝的時候,康乾盛世,這個君主都有一個傳統,那就是要延請儒釋道的大德到宮廷之中講經,皇帝帶著群臣都要一起來學習。所以從上到下他們的觀念高度的統一,大家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心為公,自私自利的心都沒有,所以這個時候國家特別的強盛。但是到慈禧太后的時候,她也每一天去聽講經,但是每一天好像儒釋道的這些大德都是在說她,都是在罵她,她聽不下去了,最後她就把宮廷講經的傳統給廢棄了。結果,《孟子》上說,「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一個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了自己,才讓別人來侮辱他;「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一個家庭也一定是內部有了紛爭,不團結了,才讓別人看到了有機可乘,破壞了你的家庭;「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一個國家也是因為有內亂了,才讓別的國家看到了機會,乘虛而入。所以當內部不團結,自私自利的心都生起的時候,大家都是見利忘義,這個時候才讓外國人看到了機會。所以才挑起了鴉片戰爭,才使清朝打敗了,從此以後就走上落後挨打的局面。這是因為拋棄了中華文化所導致的。
當然,我們相對於西方的科技發展而言,確實好像沒有西方的科技發展。這是什麼原因?其實,李約瑟先生他研究中國科技史,他寫了一本書叫《劍橋中國科技史》,對中國歷史上的科技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非常的讚歎。但是他就問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工業革命、科技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發生在歐洲?這個問題被稱為李約瑟之問。這個問題一直也沒有給予很好的解答。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的科技發展相對於西方而緩慢?因為中國發展經濟、發展科技背後的哲學理念叫中庸,因為它知道過猶不及。比如說我們看《易經》有一句話,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什麼意思?我們看這個自然界的現象,有日就有月,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所以古人常用太極圖來表示陰陽變化的規律,這個太極圖半邊是陰的,半邊是陽的,中間還有一個界限,如果過了這個界限就意味著陰陽失去了平均。陰陽失去了平均會怎麼樣?那就是會引起變化,這就叫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也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消極必長。我們發展科技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發展到頂端的時候,那就是人類的毀滅。所以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像我們三國時期就有木牛流馬,非常發達的這種工具,可以運輸糧食等等貨物,但是古人把它給毀棄了,沒有讓它留傳下來。在東漢的時候就有了滑翔機,但是古人也沒有讓它留傳下來。為什麼?因為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科技發展到頂端就是人類的毀滅。
人類過去在自然界面前,面對自然是無能為力的。那麼現在又發明了科技這個東西,結果導致的是人類在科技發展面前同樣是無能為力的。我們有一個故事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什麼故事?就是我們人類看到一群山羊集體去自殺,跳崖。結果人就覺得很好奇,說這群山羊活得好好的,為什麼這麼想不開要集體跳崖自殺?然後他們就去探討原因,一研究才發現,原來這群山羊並沒有想到去自殺,牠們只是在草原上吃草而已。但是為了吃到比別的山羊更加鮮美的水草,有一些山羊就很聰明,牠們就跑起來,跑到這群山羊的前面,因為前面的水草沒有山羊動過,非常的鮮美。落後的山羊看到了也不甘示弱,牠們也會跑起來,跑到他們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到那個更加豐美的水草。結果就這樣這群山羊就你追我趕,在草原上莫名其妙的奔跑起來。但是牠們在奔跑的時候互不相讓,就忘記了要去吃草的這個目的,最後愈跑愈快、愈跑愈快,最後跑到了山崖面前收不住腳,給我們的印象就是這群山羊集體跳崖自殺了。
諸位朋友,這一個故事確實很發人深思。請問我們今天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經常說,那是為了提高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要。但是我們想一想,人做為動物要在地球上生活下去,最起碼的物質需要是什麼?那就是新鮮的空氣和乾淨的水。結果我們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的結果,污染了水,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地下水,資源面臨著貧乏,南北極的冰在迅速的溶化,很多的大陸都即將淹沒在水平面之下,請問我們連乾淨的水和新鮮的空氣都喝不到、呼吸不到了,我們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的意義何在?所以中國的近現代以來經濟科技發展緩慢,並不是因為它的文化落後於西方國家,而是因為中國古人他更有遠見,不想過早的使人類走上絕境、走上滅亡,這個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湯恩比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他就這樣說,人類的生存沒有比今天更危險的時代,這種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是人類自己招致的,特別是核武器的發明,讓他看到科技發展給人類招致的滅頂之災。所以,如果人把自己的技術濫用於利己主義、邪門歪道和罪惡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險。正因如此,它才遠比地震、火山爆發、暴風、洪水、乾旱、病毒、細菌,還有鯊魚和猛虎,更加危險。但是諸位朋友,我們認識到這種危險了嗎?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種危險。怎麼看出來的?比如說當地震來臨的時候,當SARS流行的時候,當各種病菌肆虐的時候,我們全國上下嚴陣以待,如臨大敵。當然這樣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與此相比,由人心的墮落所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但是湯恩比先生提醒我們,其實由於人的利己主義而濫用技術所導致的災難比這些自然災害更加危險。這個是我們看到的第三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傳統文化是愚民的精神鴉片嗎?
因為我們經過了十年文革,當然也經過了五四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把傳統文化當成是統治階級愚昧被統治階級的精神鴉片。實際上我們深入經典就發現,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為什麼是誤解?比如說我們看「大學」,《四書》上的「大學」就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告訴我們從最高的領導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為最根本的,首先是領導者,然後才是一般的百姓。所以道德教育不是首先講給老百姓的,而是最高領導者首先去學習,他身體力行表現出這些美德,上行而下效,人們自然會跟著去學習。所以我們打開四書五經發現,幾乎沒有哪幾句話是說給被統治者的,幾乎都是對統治者的要求。所以你怎麼能說它是愚昧人們的精神鴉片?如果是愚昧人們的精神鴉片的話,那一定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被人識破,肯定也起不到效果。
我們看現在有很多的企業推廣《弟子規》,有的企業做得很成功,把企業建設成和諧企業、幸福企業。但是有的企業做著做著員工就懈怠了,就提不起精神了。什麼原因?我們總結那些成功的企業的經驗,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一把手工程,都是這個領導者,也就是它的董事長、總經理,率先學習《弟子規》,然後用《弟子規》落實在生活之中,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然後才在企業去推廣,所以收到了效果。我們再看一看,傳統文化它不是愚民的精神鴉片。我們在《群書治要.禮記》上也讀到,它說下級侍奉上級並不是服從他所命令的,而是服從他的行為,上級領導喜歡某一個東西,下級屬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歡的。所以上級領導喜好和厭惡的事情就不能夠不謹慎,為什麼?因為他是人民的表率。所以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上行而下效,身教重於言教,這才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所以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就是我們認為道德教育是給老百姓講的,做為領導者可以不學。在十八大之後,弘揚傳統文化的風氣日益高漲,什麼原因?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上行下效的效果,那就是因為我們的習主席每一次講話,都強調弘揚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德的重要意義,而且他自身也給我們做出了一個力行傳統美德的榜樣。你看他辦公室裡擺的照片是陪父母散步的照片、夫妻和睦相處的照片,還有愛孩子的照片,這個家庭倫理可以說是盡善盡美。而且習主席去南巡的時候,他只是吃四個菜一湯的自助餐,住的是簡單的賓館,沒有特別的排場。所以他在全國提倡力行節約,反對浪費,一下子就得到了響應,因為自己做到了再去說,這個才能夠有效果。所以我們對習主席之所以能夠生起信心,就是因為他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我們看他每一次的重要講話可以說都是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古代的名詞、術語、警句、格言都是如數家珍,沒有深厚的底蘊可以說做不到這一點。更重要的是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傳統美德,看到了在力行傳統文化。
我們再看《群書治要》有很多關於對老百姓的態度的論述,更證明了傳統文化它不是愚昧人們的精神鴉片。比如說《群書治要.賈子》上有這樣一句話,「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而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矣。」說這個人民雖然他的地位很低微,但是你不可以簡慢對待他,雖然他不夠聰明智慧,但是你不能夠去欺瞞他。從古代到今天的歷史表明,凡是與民為仇的人,遲早都會被人民所戰勝。所以你看這哪裡是愚民的精神鴉片?
在《六韜》上,周文王去向姜太公請教怎麼樣治理國家?姜太公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對待百姓就像父母慈愛兒女,就像兄長慈愛兄弟,是「見之飢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我們想一想父母對待兒女是什麼樣的態度?我們經常講父慈子孝,從這一個慈字上我們就能夠感受到父母對待兒女的恩德。這一個慈字,上面是一個「茲」,下面是一個「心」,看到這一個慈字告訴我們,父母對待兒女就是念茲在茲,他的心裡無時無刻的不在牽掛著兒女。特別是這個孩子小的時候,他還不會言語表達,但是他一哭、他一鬧,這個父母就知道他的需要在哪裡;他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不舒服的感受,他的母親就知道孩子想幹什麼。從這裡我們就知道,父母時時刻刻的心都在這個孩子的身上。一個好的國王、一個好的君主、一個好的領導者,對待百姓的態度就是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這個父母家裡很窮的時候,兒女吃不飽飯,他寧願自己餓著肚子也要把這個糧食省出來給兒女吃;家裡穿不暖衣服,他寧願把自己的衣服讓給兒女去穿,免去兒女的凍餓,這就是慈母對待兒女的態度。所以姜太公告訴周文王,一個好的領導者對待百姓的態度就是一個這樣的態度,見到老百姓飢寒交迫,就為他們發自內心的感覺到哀傷;看到他們勞苦奔波,也又從內心表達出對他們的悲愁,並且想方設法的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習總書記當上總書記之後,立刻就興起了群眾路線的教育,這也是把民本思想運用到治國理念之中,把人民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春秋左氏傳》上也說,「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發達,什麼原因?就是把人民視為受傷的病人加以體恤、加以關愛,這是一個國家的福祉所在。結果有一次有一位同學告訴我,他說妳講到視民如傷,把人民比喻像受傷的病人,這個程度還不夠,應該是視為自己的傷病,那樣的加以關心、加以體恤。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得病的時候會怎麼樣?他會東奔西走,知道哪一個地方有一個好的方法,可能不惜萬里都要趕去,想給自己治療,不惜重金也要去把自己的病治好。所以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盛,就是把人民百姓視為自己的傷病那麼樣的關心,那麼樣的體恤,這是一個國家的福祉所在。而一個國家之所以滅亡,就是以民為土芥,把人民視為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可以隨意的踐踏,這是一個國家災禍所產生的原因。所以從這裡我們讀到的是傳統文化、傳統經典,不僅僅沒有欺民,而且是非常的重民、愛民、貴民。
第五個問題,結合我們現在的反腐倡廉的形勢,反腐倡廉怎麼樣才能更得力?
這個也是我們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更得力?在去年的三月八日,習主席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的審議時這樣說,「我在中央紀委全會上講,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這項工作要繼續堅持,去搞好完善、建設。同時在我們國家也有一句話,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其實這句話很簡單,但是把我們如何反腐倡廉才能夠標本兼治的方法給我們說出來了。第一就是必須重視法治制度建設,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強調領導幹部自我境界的提升,強調道德修養、道德教育。如果我們僅僅重視制度建設,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它不會產生預期的良好效果。
在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倫理學家叫麥金泰爾,他寫了一本書叫《追尋美德》。在這本書中他就這樣強調,他說「無論道德原則有多麼具體和完美,如果人們不具備道德品格或美德,這些原則就不會起作用。對於法律的應用而言,它僅僅對那些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有可能發揮作用。」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提醒我們,在重視制度建設的同時,必須重視人的美德的培養。而他的這句話,在《群書治要》中幾千年前的中國的思想家們就有所表述。比如說在《群書治要.傅子》上有這樣一句話,「明君必順善制而後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這句話告訴我們,明智的君主一定是順著好的制度才能夠達到天下大治的結果。換句話說,好的制度重不重要?當然也很重要,但是並不是說有了好的制度就可以單獨發揮作用,達到天下大治的結果,必須有好的輔佐的人才推行好的制度。也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必須要培養聖賢君子來擔任領導職位,才能夠把這個好的制度落實。
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專門進行制度建設,會有三個問題是不可以解決的。第一就是難以防患於未然。古人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這個倫理道德的教育,禮儀的教化,都可以防患於未然;但是法律,只是等消極結果已經產生了,才給以事後的懲罰和補救,它沒有防患於未然的效果。而這種禮防患於未然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中醫和西醫的對比來加以說明。在《群書治要》上記載,魏文侯聽說扁鵲醫術很高明,他就把扁鵲請來了說,我聽說你的兩個哥哥也是醫生,那麼究竟你們三位兄弟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說,我的大哥醫術最高明,因為他在人病隱伏未發的時候就可以對治,所以這個人也不會得什麼大病,但是他的名聲卻出不了這個病人所居住的家,出不了這一家的家門。我的二哥醫術其次,他是在這個病人的病有小小的徵兆的時候就給以對治,但是他的名聲卻出不了這個病人所居住的這一條街。我是三個兄弟中醫術最差的,但是我的名聲卻傳遍了整個諸侯國,為什麼?因為這個人已經病入膏肓了,我要給他鑱開血脈,給他針灸,再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結果三下五除二把他從死亡線上拽回來了。大家一看都佩服得不得了,說這個扁鵲醫術高明,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復生。結果雖然我的醫術最差,但是我的名聲卻傳遍了整個諸侯國。諸位朋友,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就明白了,為什麼現在西醫的影響超過了中醫,西方管理方式的影響超過了中國的管理方式?因為中國人他能夠有防患於未然的智慧,讓這個消極結果根本就不產生,但是法律卻沒有這個效果。
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視制度建設,第二個問題,就是會導致「民免而無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很多人覺得太誇張了,半部《論語》就能把天下治好嗎?其實《論語》上的一句話我們學會了,都不會盲目的去學西方式的管理。孔老夫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我們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用這個來引導人們,只要他觸犯了這個政令條款就給他以刑罰的懲罰,結果是什麼?人們因為懼怕懲罰免於去做壞事,但是沒有羞恥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設法的去做壞事,免於法律的制裁,還以此沾沾自喜,自以為聰明。你看我們學的西方式的管理,是不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管理?
在當代社會因為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結果他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維護公平正義為核心進行制度安排,就出現了很多的反社會行為。這個反社會行為叫antisocial behavior。比如說青少年以強凌弱,青少年吸毒、酗酒、賣淫、墮胎。而現在墮胎的人數是與日俱增,有人統計說,現在世界上每一年墮胎的人數是五千萬的人次,而這還都是有統計在案的人數,沒有統計的就更多更多了。我們知道,墮胎是殺人,而且不僅僅是殺的一般人,是殺害的自己的兒女。但是你看現在人沒有倫理道德,做事不知道善惡美醜,居然把殺害自己的兒女看成是一件非常簡單而輕易的事。這些問題靠嚴格的法律監督機制是可以解決的嗎?所以在《群書治要.鹽鐵論》上說,「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在《淮南子》上把這句話說得更加的徹底、更加的具體,它說法能夠把不孝的人給殺掉,但是不能培養出人像孔老夫子、曾子那樣高尚的德行;法律也能夠把偷盜的人給以刑法的處分,但是培養不出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的節操。孔老夫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
第三個問題,如果我們忽視了道德教育而專注於制度建設,就會導致老子所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我們的法令條款一天比一天的更具體、更細緻、更嚴密,愈來愈多,但是社會並沒有因此安定和諧,相反,違法亂紀的人、鑽法律空子的人,卻愈來愈多。比如說食品安全問題很嚴重了,有人就說必須要設立食品安全法,加大監督和懲罰的力度。現在恐怖事件出現了,又有專家呼籲必須設立反恐怖法。這個法律條款愈來愈多,愈來愈細緻,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社會因此安定和諧了嗎?所以什麼是本、什麼是末,我們確實要認真的去思考。
就像在一九九九年,我自己也是因為崇洋媚外,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到英國去留學。結果來到了英國的超市裡就看到有一句話,叫CCTV在運行。諸位朋友,什麼是CCTV?在我們中國CCTV是中央電視台的簡稱。所以當時我覺得很驚訝,說你看這個中央電視台的影響滿大的,到英國的超市都能夠收看得到。結果時間久了才發現,這個CCTV不是中央電視台,是中央監控系統的簡稱。意思是說我們這個超市有中央監控系統,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監控之中,所以你不要想著去偷東西。當時我們到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大陸還沒有這些東西,覺得很奇怪,覺得自己也不被人信任,一舉一動都被監控之中,覺得很不舒服,你看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結果四年多我回到國內,發現中國人學得很快,各大超市、公共的場合、主要的街道,都有了監控系統攝像頭,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監控之中。我們現在很多的破案也確實是要依靠這些高科技的手段,但是問題是這些監控系統、科技手段愈來愈發達,是不是違法亂紀的人因此就愈來愈少了?並沒有因此而愈來愈少。
所以有一次我們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有一個西方學者,她是一位女士,她用非常諷刺的口吻說,她說你們中國人千萬千萬不要盲目的向西方學習。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西方國家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樣理想,恰恰相反,還出現了你們幾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情形。什麼情形?很難得,她當時就引用了這句話,「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你看一個外國的學者,她能夠引用老子的話,警惕我們中國人不要盲目的向西方學習,而我們很多中國人卻到國外去學習他們所謂的先進的東西。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慨,自己走了很多的彎路,把大好的青春年華都用在學習英語上了。比如說我們從初中開始就要學英語,一直學到了博士。而且直到現在,各個重要的考試都要考英語,所以大家對英語看得很重。但是遺憾的是什麼?讀不懂自己的文言文,讀不懂老祖宗的教誨,這是一件多麼讓人遺憾和悲哀的事情!所以我現在是非常非常的後悔。
你看我們在大學的時候,每一天起得很早,在校園裡讀誦。大家現在也可以到中國的大學去調查一下,每天早晨起來讀誦的都是什麼?基本上都是英語,很少有人在讀誦聖賢經典,讀誦四書五經的。所以浪費了很多的時間,這個確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當然也有好處,很多中國學生到了國外反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生起了信心。不僅僅是我自己有這樣的體會,我遇到也是人民大學的一位博士生,我去參加他的論文答辯。結果他到英國去訪學一年,遇到了一位英國的漢學家,他在和他交流的過程中發現,這個英國的漢學家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的讚歎。他本來是到英國學習西方歐洲的哲學,但是沒想到,反而到了英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生起了信心。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確實不是西風東漸的時代,而是東風西漸的時代,我們以後確實應該把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弘揚到世界各地。
現在的西方國家因為忽視了道德教育,專注於制度建設,所以也出現了監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為憂的弊病。在《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上也提醒我們,他說「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於市,不能制也。」你不能制止人民作惡的心,而只是以刀鋸刑罰禁止人外在的行為,就是你每一天都在外面執行死刑、執行判決,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在《漢書》上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只是重視法律的嚴苛,而忽視了道德教育,會出現什麼現象?會出現「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的現象。這句話說得很形象、很到位,說這個法律一出台,奸詐的行為就生起;這個命令一傳達,欺詐的行為就產生。就像以湯止沸、以薪救火一樣,只是使事情愈演愈烈,而於事無補。所以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在反腐敗的過程中要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因為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諸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就在於人心壞了,要挽救人的良心必須靠倫理道德的教育。
第六個問題就是,讀《群書治要》對提升官德修養真的有幫助嗎?
很多人就半信半疑,說你看一部唐代的經典,如果我們的領導幹部讀了,居然能夠讓他不腐敗,這是真的嗎?我們看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政要》上就寫到,相信這也是讀完《群書治要》得到的體會,得出了一個經驗。他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你從歷史的經驗來看,當君主的很貪心,最後的結果喪失了自己的國家;當臣子的很貪心,最後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所以唐太宗說,一個人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徇私舞弊,就如同是拿著珍珠彈射鳥雀。什麼意思?這個珍珠的子彈非常的昂貴,在古代還沒有人造珍珠,全都是自然珍珠,可謂價值連城,但是他認為這沒有什麼,拿著這個珍珠的子彈去射麻雀,分不清哪一個重、哪一個輕。
我們看在清朝的時候,曾國藩先生曾經對軍中的僚屬宣誓,說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我們看到他的這一句誓言,就想到我們現在的很多領導幹部,不僅僅是以公肥私,還是想方設法的把國有資產化為私有,中飽私囊。那是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於我們所讀的書、所受的教育和古人不一樣了。曾國藩之所以能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錢挪作私用,是因為他從小熟讀的是四書五經,受的是聖賢教誨。我相信他之所以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一定是和他熟讀聖賢書、熟讀《大學》密不可分。在《大學》上告訴我們,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告訴我們德行是根本,財富、名聲、地位都是枝葉花果。學習植物的人都知道,這個植物它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裡,它下邊的根必須要延伸到哪裡。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厚德載物」,外在的財富、身分、地位、名聲靠什麼來承載?靠深厚的德行。所以中國人又有一句話說,「德不配位」,也就是說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名聲、財富、享受不相匹配,那就怎麼樣?那就多有奇禍,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災禍。所以古人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不義之財是不敢去貪取的。
像《大學》上又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個財貨是以不好的、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這是一定的規律。當然我們現代人看了這一句話,可能對它半信半疑,甚至心存僥倖,真的是如此嗎?古人也知道後人可能會猶豫,所以把那個不好的、敗散錢財的方式也給我們概括出來了。說這個錢財不是賺到你手、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說我們這個錢是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賺來的,後來東窗事發,自己鋃鐺入獄,所有的家產、不義之財被沒收、被充公。我們看歷史有很多像這種不義之財被官府所沒收的案例,比如說和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看一個幻燈片:
這個人就是和珅,清朝最著名的貪官,貪污資產達到上億兩白銀。和珅的家產到底有多少?其說法不一,有的說達到了八億兩白銀。這個數字是清王朝十年財政的總和。所以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和珅在位時作惡多端,但卻深得乾隆皇帝寵幸,榮華富貴久久不衰。大量的財富,使和珅過著帝王般奢華的生活。和珅在北京什剎海畔建造起豪華宅第,也就是今天的恭王府。府內甚至仿乾隆皇帝的寧壽宮,建起楠木房,稱為「錫晉齋」。仿皇帝建造修建的還有垂花門和皇宮用的宮燈等等。於是有輿論認為,看來還是邪惡慳貪能得好處。誰料乾隆帝剛去世,他就被嘉慶帝抓捕,抄家、處死。和珅遭惡報之前,因為福報已經折損光了、享受光了,所以家中就出現了種種凶相,這些全部記錄在史料中。下面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拍攝的紀錄片片段。嘉慶元年七月初七,被和珅視為掌上明珠的次子,剛滿兩歲就夭折了。僅僅過了兩個多月,和珅的弟弟四川總督和琳,又在軍中染上瘴氣身亡,和琳又是他官場上的一大支柱,突然暴亡,和珅格外悲痛。嘉慶二年,和珅的孫子也夭折了。嘉慶三年二月,和珅結髮三十年的妻子馮氏也撒手而去。不到一年,他本人也成了泉下之鬼。和珅死後,他的兒子豐紳殷德在河北冀州找了一塊地,草草的埋葬了和珅。
和珅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案例。而且不僅僅沒收了他的全部家產,而給他的後代子孫也帶來了影響。第二就是水災,第三就是火災,這些不義之財也會被大火給焚燒掉、也被洪水給漂奪走。第四就是盜賊。中國古人講「盜亦有道」,這個盜賊也講道義,而他的道義之一就是專門劫富濟貧。所以,你看這個人貪污受賄了很多的家產,過著揮霍無度的生活,盜賊看了都會過意不去,專門偷盜、敲詐、勒索為富不仁的人。第五個,防不勝防,那就是不肖子孫,不賢德的敗家子,也會把你的不義之財給敗散掉。當然古人這不過是拋磚引玉,引導我們學會去觀察。既然這個不義之財不能夠長久,還給自己招致了凶禍,誰還願意去貪這個不義之財?所以如果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瞭,官員都學習《群書治要》,你送給他錢他都不敢去要了。
在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也這樣比喻,「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而這個《太上感應篇》被譽為道家古代的狀元、宰相的必讀之書,也就是說你要想做好狀元、宰相必須要讀這一部書。但是我們現在的領導幹部連這一部書聽說都沒有聽說過。再看《群書治要.尚書》上還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早在二00九年的時候,當時的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在延安幹部學院秋季開學典禮上,其實就這樣告誡過,「貪官斂財,從來都禍及子孫;廉官清白,多數能陰澤後代。」可以說這是一個讀歷史的人得出的必然結論。一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歷史。
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學《易經》,為什麼學《易經》?希望找一個人給我算一卦,看看我這件事可不可以做?這一個生意合作夥伴可不可以交?這一個事情發展趨勢如何?這些都是枝葉花果。其實《易經》上有兩句話我們學到了,我們也可以看一個人的未來。《易經》上有兩句話,前面一句話我們剛才講過了,另一句話叫「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當我們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幹部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大家都會議論紛紛,探討原因,說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原因,莫衷一是。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古人早都給我們寫下來了,記在經典之中,那就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所導致的,還有什麼其他原因?惡貫滿盈,自作自受。
再看《尚書》上說,一個人對內興起迷戀女色之風,對外喜歡打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遊玩,沒有節制,喜歡飲酒,沉溺於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牆上還雕刻著花紋,雕梁畫棟,極盡奢侈之事,以上這幾種情況只要有一種你做到了,那就沒有不滅亡的。更何況現在的很多領導幹部,所有的這些全都做到了,那還有不滅亡的道理嗎?所以你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不要感覺到很驚訝,其實早在十年、二十年之前,你看到他的所作所為,你就知道他必然有這一天。在《孝經》上還告訴我們怎麼樣的長久保持富貴,說「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所以你看我們現在的領導幹部,能多學一點《易經》,多學一點《孝經》,多讀一讀《尚書》,他就不會做那些驕奢淫逸的事,之所以今天鋃鐺入獄,就是因為做得太過分所導致的。所以《尚書》上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天災人禍通過人的懺悔,還是可以改變的,但是自己作惡卻不知道回頭,是逃不過災禍的懲罰。這些道理如果我們的領導幹部都能夠熟讀,自然就不敢去貪污受賄、違法亂紀了。所以它對官德修養提升確實很有幫助。
第七個問題,中國古人不重視制度建設嗎?
因為我們剛才講了很多,似乎都是在強調道德教育,好像古人不怎麼重視制度建設。其實中國古人很重視制度建設。他制度建設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怎麼樣把人培養成一個好人,怎麼樣把這個好人選拔在領導的位置上,他所有的制度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來進行的。比如說我們看教育制度,《漢書》上就告訴我們,古代的聖王沒有不把教化看作是重要的事情的。在國都設立太學,在鄉鎮設立庠序,就是鄉間的學校。這些學校建立的目的是什麼?都是教導人們仁義禮智信。所以它的刑法很輕,但是沒有人作奸犯科,都是因為教化通行、社會風氣非常的好。所以你看他從教育上就很重視把人培養成好人。他的選拔制度,從漢代開始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制度。這個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由國家培養,做為官吏的候補。因為這個孩子孝,就能對國家忠,這個人廉潔,就沒有貪心。為了使這個地方官舉薦公平,不是他把自己的親人舉薦出來了,不是誰送給他錢他就舉薦誰,還有一個制度加以保證,那就是「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能夠為國家推薦德才兼備人才的人,受到國家最高的獎賞;相反你手下有人才,你因為嫉賢妒能把他給蒙蔽、埋沒了,這樣的人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這樣的制度一實行,就使德才兼備的人出現在領導職位上。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腐敗盛行就是因為傳統的官本位的文化。實際上什麼叫官本位?中國古人確實很尊重官員。譬如《孟子》上就說,「德一,齒一,爵一」。讓我們尊敬有德行的人,尊敬有爵位的領導者,還要尊敬上了年紀的人。為什麼古人對於領導幹部,對於有爵位的人那麼尊重?因為他的選官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也就是說,這個人沒有德行就不給他這個爵位,不讓他當領導,德行愈高,他的領導位置也就愈高。所以人們尊敬他,不是因為他的官位,而是知道他的德行很高。祿非功不與,這個祿就是奉祿,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工資、獎金,你的奉祿,沒有功勞的人就不給與他高的奉祿。所以他拿的奉祿愈多,就說明他對國家的功勞愈大。這兩個選官的前提一確立,我們才知道,德才兼備的人出現在領導位置上,大家尊重領導,實際上尊重的是他的德行,不僅僅是他的權勢。
很多人對高薪養廉問題也一直很關心,一直在討論。我們看《群書治要》,我們發現其實古人對這個問題很早就給以探討了。比如說在《劉廙政論》上他就說,他說「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我們想讓官員清廉,但是卻不知道提高官員的奉祿,結果官員的欺詐之風就會興起,官場很污濁。「知重其祿而不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只知道一味的提高官員的工資、奉祿,但是不知道減少官員的人數,國家負擔很重,就感覺到竭盡全力也沒有足夠的工資供養這些領導幹部。「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知道減少官員的數目,但是沒有提高官員的職業道德,讓他竭盡全力的把自己的本分盡好,就感覺到事情很繁多而職位有所缺失。其實不是職位缺失,而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竭盡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幾句話實際上告訴我們,高薪養廉有沒有必要?古人認為非常的有必要。如果官員的奉祿很低,不足以養活他的父母、妻子、兒女,但是他手裡的權力又很大,他批個條子就是一個項目上百萬、上千萬、上億,但是自己的工資每個月卻很微薄。古人把這個稱為「渴馬守水,餓犬護肉」,這個形容得非常形象,很渴的馬讓牠守護水源,很飢餓的狗讓牠看護肥肉。讓他想不去貪佔是很難很難的,只有極少數很自律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怎麼樣?要讓他們的俸祿足以維持一個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
所以高薪養廉有必要。但是它的前提是什麼?那就是要減少官員的數目,不能夠人浮於事。比喻說公務員的隊伍非常的龐大,你又提升他的工資,結果要維持這麼多的工資,人民百姓的負擔就會相當的沉重。所以你要高薪養廉必須要減少公務員的數目,還要提升他們的責任感,他一個人可以擔負很多人的工作,這樣減少公務員的數目之後,也不會感覺到人手短缺。給他很高的工資,他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自己不會輕易的做貪污受賄、違法亂紀的事,因為不值得。所以古人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如果事繁職亂,人浮於事,只能給他很微薄的俸祿,他微薄的俸祿他對自己的工作就不會很珍惜,他就可能會去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會與民爭利,這樣就會走向一個惡性循環。相反,你精減機構,精減官員的數目,使人當於事,給他足夠的、很充足的俸祿工資,這樣他就會很珍惜自己的工作,會廉潔奉公,也不會去與民爭利、貪污受賄,這樣才會走向一個良性的循環。所以你看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幾百年前,就對這個高薪養廉的問題有很深刻的認識,都值得我們現在人去參考。
第八個問題,民主制可能的弊端是什麼?
我們現在都在倡導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認為這才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制度。實際上民主制它如果沒有人民百姓的道德素質、理性能力做基礎,也會有一定的問題。我們看《論語》,孔老夫子告訴我們,「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就是很多人都說他好,我們也要認真的去考察,他到底是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大家為什麼說他好,可能是他當了官,這些說他好的人都跟著受利,都有利益可得。眾惡之,必察焉,很多人都說他不好,我們也要認真的去考察,大家為什麼說他不好,可能這些人都嫉賢妒能,因為這個人很賢德,他那麼賢明都把自己位置給超越了,因為嫉賢妒能才厭惡他。這個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能簡單的憑民眾的喜好,決定一個人的德行高低。
在《群書治要.六韜》上,給我們講得就更加的徹底、更加的具體。他說如果君主是以社會大眾所讚歎的人稱為是賢德的、有智慧的人,以社會大眾所毀謗的人認為是不賢德的人,結果就是喜歡結黨營私的人、有很多黨羽的人就會被舉薦了,不願意結黨營私的人卻被罷黜了。那些邪曲不正的人因為結黨營私,把真正賢德的人給蒙敝了,忠臣,像岳飛這樣的,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以死刑;邪曲不正的人,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結果是什麼?這個社會的亂象愈來愈嚴重,這個國家也就不免於危亡了。所以你看這裡面告訴我們民主制的弊端,可能是把那些喜歡結黨營私的人給選舉出來了,真正賢德的人都被蒙敝了。真正賢德的人,我們看歷史就知道了,是三顧茅廬才能夠請出來的。像諸葛亮這樣真正賢德的、有智慧的人,要三次去請他,他才出山來幫助你。因為他沒有名、沒有利,他出來做事不是為了自私自利,所以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看到這個君主真正想為天下人做事,真正有誠敬之心,他才願意出來協助他。所以民主所選拔出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人才。
在《群書治要.晏子》上有一個具體的故事,更說明了這一點。開始齊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城,結果治理了三年,毀謗的聲音全都傳到了齊景公的耳朵裡。齊景公非常生氣,就把晏子給召回來了。他說你看你去了三年,結果到處都是毀謗你的聲音,看來你治理得有問題。這個晏子特別的聰明,他沒有去狡辯,也沒有去說明,他說請您再給我三年的時間,三年之後我一定讓讚歎的聲音都傳到你的耳朵裡。齊景公就答應了他。結果他再去治理三年之後,果然讚歎的聲音全都傳到了齊景公那裡。齊景公很高興,把晏子召回來,說要封賞他。這個時候晏子就說了,他說三年之前我所做的事應該受到獎賞,但是您卻要懲罰我;而三年之後我所做的事應該懲罰我,但是你卻要鼓勵我、要獎勵我,我不應該接受這個獎賞。
齊景公就問到底是什麼原因?這個晏子就說,他說以前我在去治理阿城的時候,修築小路,加強住宅里巷門戶的防務,這樣做了之後,邪惡的人就憎恨我;我還提倡生活節儉,力行孝順父母、熱愛兄長,懲罰那些茍且偷懶的人,以至懶惰的人就怨恨我:審判案件的時候我也不包庇顯貴豪強,以至於顯貴豪強之人就厭惡我;我身邊的同事有所要求,合法的我才給與,不合法的就不給與,結果我左右的人就討厭我;接待地位顯貴的人親近程度也不超過禮儀的規定,結果地位顯貴之人也不喜歡我。於是三種邪惡之人在外毀謗,兩種讒佞之人在內部毀謗,所以三年之內這些毀謗的聲音全都傳到您的耳邊了。後來我再去治理阿邑的時候,我就改變了原來的做法,停止修築小路,放鬆住宅里巷門戶的防務,結果邪惡之人就高興了;不再推崇生活節儉、盡力孝順父母、親愛兄長,也不懲罰那些茍且偷懶的人,結果懶惰之人就高興了;判決訴訟的時候偏袒顯貴豪強,顯貴豪強的人就高興了;身邊之人有所要求我全部答應,也不管他們對錯,結果左右之人也都高興了;接待地位顯赫之人親近的程度超過禮儀的規定,結果地位尊貴之人就高興了。所以三種邪惡之人在外部稱讚,兩種諂邪之人在內部稱讚,三年之內我的好名聲就傳到您的耳邊了。他這樣一講之後,齊景公低頭沉思了一會,仍然是給晏子以重賞,說明齊景公還是一個非常明理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做一些事業,很多人不理解他、不支持他,很多人不支持是因為自己自私自利,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危害,不見得這個人所做的事就是錯誤的。結果我們都以人民的好惡、喜歡不喜歡來做為事物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標準,但是很多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現在很多的領導幹部上了台之後,不考慮國家民族長遠的發展,只是希望大家給我一個讚歎,給我一個好名聲,搞的是政績工程,都是短期效應,不顧子孫後代的發展,那麼這樣很多的弊病流毒就會出現了。所以民主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沒有民眾的道德基礎和理性能力做基礎,仍然會產生種種的弊端。
最後一個問題,領導者應當親近重用什麼樣的人,才能興盛發達?
首先我們看應該遠離什麼樣的人?在《群書治要》上告訴我們,領導者親近君子,遠離小人,事業就會發展;相反,他親近小人,遠離君子,他最後就會走下坡路,就會衰敗。什麼樣的人是小人?韓子告訴我們,小人有一個最大的、最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都會順著君主領導者的心思去說、去做,以取得領導者的信任和寵幸之事。所以領導者認為什麼是好的,他也不分這件事是否真的是好、真的是對,他一定跟著讚歎什麼;領導者憎惡什麼,他也不問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不好,他一定跟著毀謗什麼。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點。我們看一看現在的很多領導者,都是喜歡用君子還是喜歡用小人?我看很多領導者都喜歡用聽話的人,都喜歡用順著自己意思的人、用諂媚巴結的人。其實這些人恰恰是需要我們遠離的。
那用什麼樣的人才能夠興盛發達?首先就是孝親之人。古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為什麼?因為這個孝子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我們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一個人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超過父母,值得你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父母對兒女的關愛就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看一個幻燈片,體會一下父母的愛。
母親:喂,誰呀?兒子!怎麼?路過,五點。唉呀,你甭管,媽過去看你去。
兒子:媽,妳怎麼才來?火車都要開了。
母親:這你最喜歡吃的,帶上。
兒子:現在出差,我還要見客戶,我怎麼會帶這個?
母親:我都做好了,能佔你多大地?帶上。
歌詞:時常會想起咱白髮的父母,年邁的人這時候最怕孤獨。操勞一輩子,吃了多少苦,風風雨雨都是為咱兒女,風風雨雨都是為咱兒女們付出。別嫌老人嘮叨,聽聽他們傾訴,那是我們童年成長的記錄。誰都有老的時候,誰都需要呵護。親情常伴是父母渴望的幸福,渴望的幸福。別叫老人傷心,別讓老人孤獨,寂寞本來就不是他們的歸宿。常回去看看父母,把他們接來住住。孝敬老人是兒女應盡的義務、最大的幸福,孝敬老人是兒女最大的幸福。
我們從這個幻燈片中就感受到,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確實是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體現在生活的無時無刻。但是我們做兒女的人卻粗心大意,往往辜負了,甚至糟蹋了父母的關愛。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學習聖賢教誨,確實是以孝道為基礎。一個人對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知道回報、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值得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所以一個人他的慈悲心從哪裡生起來的?其實就是從對父母的孝生起來的。如果對父母處於悲苦的境界都沒有感,沒有什麼觸動,沒有想著去幫助,那麼對於誰又會生起救度之心?所以孝道培養起的是一個人的慈悲心、責任心,還有感恩之心。所以一個人看不到別人的需要,看起來是粗心大意,實際上是因為看不到父母的需要所導致的。一個人在道業上不能夠精進,時而隨波逐流,那也是因為忘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忘記了父母的期待所導致的。所以孝確實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孝道也就沒有師道,這個大乘佛法也就蕩然無存。
其他的幾種人我們簡單的說一下,要用能夠犯顏直諫的人,能夠用能夠薦賢的人,就是推薦賢才的人,還要能夠用隱惡揚善的人,最後要用忠賢之人。忠賢之人特別的重要,就是他有道德、有學問,能夠給大家以倫理道德的教育。國家如果重用這樣的人,社會風氣很快就會轉變。在《屍子》上就有這樣一個比喻,說如果你們家的房屋著火了,有人趕過來把火給撲滅,你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很早就告訴你,要把這個牆的縫隙塗好,要把這個煙囪做好,如果你這樣做了,終身沒有失火之患。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現在被關進了監獄,有人進監獄裡把你救出來,讓你免於牢獄之災,你們全家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因為你出了監獄之後可以孝敬父母、照顧妻子、教育兒女,所以一家人都能夠對這一個使自己免於牢獄之災的人感恩戴德。問題是什麼?那些教導人仁義慈悌道理的人,就像我們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這樣的人,每一天講經說法,教導人們仁義禮智信,給人們以因果的教育,教導人向善,這樣的人如果你認真的按照他的教誨去做,你一定一生不會有牢獄之災,並且還會成聖成賢。但是很多人對這樣的人卻不知道感恩戴德,不知道重視,不知道尊敬。所以你看社會風氣為什麼不好?原因很簡單,就是那些給人講仁義慈悌道理的人沒有受到重視,所以國家的社會風氣才不是那麼樣的好扭轉。
所以《群書治要》告訴我們尊重賢才,尊重像老法師這樣德才兼備有智慧的人,對於社會風氣的好轉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學習《群書治要》得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它說歷史上凡是能夠有成就的聖王,都是以聖賢人為師,都是有聖賢的老師做指導。這個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如果我們國家領導能夠把老法師這樣德才兼備的人非常的尊重,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那我相信社會風氣的好轉也是指日可待。我們也看到老法師的學生,你看陳大惠老師、蔡老師、胡老師,還有像吳念博董事長,包括潮州的謝總等等,這些老師都是身體力行聖賢教誨,走到哪裡就使這一個地方的社會風氣為之一變,這個國家領導人都特別的歡喜。這樣的學生都是有好老師教導出來的。所以一位好的老師可以帶動眾多的好老師,這些老師都能夠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社會風氣好轉確實是指日可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確實指日可待。
最後也讓我們衷心的祝願,傳統文化的教育能夠在中華大地普遍盛開,進而影響到世界,為世界的安定和平做出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