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要遵守五倫關係

--蔡禮旭老師

◎    道是五倫之道。天地萬物都有它運行的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甚至於河川都有它流的水道,假如河川不依照水道去走,可能就會潰堤、氾濫。同理,天道的這些星體運行,都有一定的軌跡,不按照這個軌跡,鐵定星球跟星球相撞了。

◎    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也效法天道,有它運行的軌跡、規則、常道。老子也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做人的常道,不踰越的去落實這些德行,這個人是明白人,知常曰明。不知常,不知道這些做人的常道,就會產生很多人生的凶相,這個凶相不只會害了自己,甚至於害了下一代。

◎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處處替人著想是仁愛的心。福田靠心耕,有仁愛的心承傳下去,後代都興旺。

◎    每個行業都是為人民服務,要服務得好,首先要設身處地為人民、為客戶著想,而這樣的心態,其實小時候就在紮根了。為什麼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因為他那顆時時刻刻體恤他人、為人著想的心,從家庭、從對父母當中已經養成,絕對不是到大學再來修為人著想的學分。

◎    《弟子規》提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吃飯、坐下來、走路的時候,一定是爺爺奶奶、父母先吃先走,這個道往往都在生活的先後順序當中傳承下去。

◎    長善心非常重要,我們做每個動作,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什麼?我們把第一口的菜先夾給他,日積月累他覺得家裡吃飯都應該先想到他。父母給他夾菜,爺爺奶奶也給他夾菜,在這個餐桌上,地位已經很分明,誰的地位最高?孩子。所以這個菜一夾,小皇帝、皇太后就夾出來了。當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孩子會形成一個態度,就是家裡的人為我做事都是應該的,這就麻煩了。

◎    老祖宗教育我們,「至要莫若教子」,一生最重要的事,一定要把下一代教好,不然就像現在很多亂象都呈現出來了。

◎    家庭教育,應該遵循常道來教。整個五倫關係要依照這個「道」去做,不踰越去遵守,我們所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德」,五倫八德,五倫關係也是自然的結合了八德。

◎    一個人盡孝,一定能做到悌忠信、禮義廉恥。因為他對父母盡忠,他出社會就為社會盡忠;他對父母誠信,他也能對他人誠信;他知道不能損害父母的名聲,所以能廉潔、有羞恥心。

◎    五倫當中最核心的是父子有親,父子關係是孝道,孝道是天性。我們看到孩子跟父母那種親愛,那不是誰教他的。小孩一、二歲看到父母,抱著父母的那種依戀,我們可以感受到那是天性。

◎    往往很多磨擦都是因為不守禮。守禮,互相尊重,很多的磨擦、衝突就不見了,更不可能會造成傷害。

◎    人與人有一分道義,有人情味,就不會見利忘義,不顧彼此。

◎    孝是侍奉父母,事親;悌忠信是尊重長輩、尊重兄弟,敬長。懂得侍奉領導、侍奉單位,事君,最後愛護大眾。這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孝悌忠信變成一個人修身齊家之本。從孝悌忠信提升上來,禮義廉恥是在各行各業當中付出服務,這是治國。

◎    德行有了,他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孝是根;悌,《弟子規》告訴我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悌的根也在孝。

◎    「親所好,力為具」,他能盡心盡力滿父母好的願望,這是對父母的忠心,進而能去對其他人盡這分忠心。《弟子規》說「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要懂得去幫助別人,這都是對人的忠。

◎    「凡出言,信為先」,《弟子規》裡面,信講得很多,對父母守信,進而對他人守信。

◎    對父母的義,有養育父母的這分自我的期許,這就是義。

◎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自己德行不好就羞辱父母,他有羞恥心,因為他不敢以身侮辱父母。

◎    五倫就是落實八德。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是五倫關係。其實人跟人和諧,社會就和諧了,世界就和諧了。

◎    一個人處世待人的態度是從家庭養成的,有句老話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所以家庭教育是社會安定最重要的基石、根本。

◎    夫妻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典範,能同甘共苦不分彼此,而且時時以大局為重,並掌握情緒。如果情緒不掌握好,沒事都變有事,小事都變大事。

◎    在家庭中,我們是家長;在團體中,我們是領導。一個家族、團體能綿延多久不衰,完全看父母、領導者的德行,對於整個家族、團體產生德風的影響,有百世的德行,就能百世不衰。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