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淨宗三祖承遠大師略傳

聆聽🎵有聲書👇️

一、大師簡介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俗姓謝,漢洲(今四川綿竹縣)人,唐朝高僧,是中國淨土宗第三代祖師。

  大師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稍長後對儒家經典中主張與理念,常有「驚禮樂之陷阱,覺詩書之桎梏」的疑惑。一次偶然的機緣,聽聞到學佛居士演說的佛家尊勝真言,頓覺超越世間所聞,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時又覺得恍若前聞,意識到佛教的義理誠可釋解迷困,於是決意尋師訪道求學佛法。

二、修行之路

  起初承遠大師師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禪師,之後又到資川(四川資陽縣)追隨詵公受教。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師二十四歲,因緣成熟,發大菩提心,前往荊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蘭若惠真和尚門下剃度。後遵從真公之命往湖南通相法師處得受具足戒。對於三乘經教與戒法,開始深入地研究,修學佛道,精勤用功。當時,慧日法師(唐玄宗賜號慈湣三藏)正在廣州遊方傳法。好學的遠師久聞其名,仰慕至極,不遠千里前去拜謁,乞教修行要義。慧日三藏知師乃佛門法器,對他愛護有加,訓導說:「如來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獨善,豈曰能仁。」隨即教他依《無量壽經》來修念佛三昧,樹功德幢,以濟群生。大師聽聞後,好似遊子尋得了歸家之路,明瞭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於是頓息諸緣,攝歸一心決意專修淨業。

  1.苦行念佛

  唐天寶初年(公元742年),師三十一歲,回到南嶽衡山。在山西南岩石下,以樹枝茅草搭構成屋,號為「彌陀台」,內中僅置經像,取求生淨土面見彌陀之意。並開始了修行辦道的艱辛歷程。

  此時,大師衣食無周,人供養則食,不供養則以野果、花草乃至土石充飢。身上衣物也僅能遮身禦寒而已。大師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親自撿拾柴火回來使用。生活雖艱苦,但大師以苦為師,萬緣放下,心繫道業。因勤行般舟三昧,常感聖境現前,在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記載:「恆於真際,靜見大身,花座踴於意田,寶月懸於眼界」。

  2.方便度化

  大師的苦修和德業,漸漸被四眾所聞,紛紛前來乞教親近。凡有求道問法者,大師皆立中道而善巧教導。同時,教授念佛法門,促其快速圓成道業。

  為方便度化眾生,承遠大師將佛號及淨土典章精句書寫在人跡眾多的巷道裡,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以使「一歷眼根,永為道種」,方便耳聞目濡,互相傳誦。以此為助緣,精勤不懈地廣種善根,誘導激勵眾生信願念佛往生安養。實可謂用心良苦,度生心切。

  因大師高深的道德和善巧教化所感,出現了「南極海裔,北自幽都」、「人從而化者以萬計」的盛況。

  3.信眾建寺

  隨著學佛、念佛者日漸增多,許多善信見承遠大師居處破舊,粗衣糲食,生活清苦,便皆發心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修建道場。承遠大師並不刻意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發展。不久寺宇已具規模,遂改名為「彌陀寺」。建寺安僧剩餘的物資,則布施給饑饉與疾病之人。而承遠大師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儉樸的生活和刻苦的修行作風,用功辦道,弘教濟生,日則領眾共修,過堂時先於大眾到達,夜則至誠念佛直至凌晨。數十年如一日,直至圓寂,始終未曾改變苦行僧之風範及修學淨土之初心。

  4.生即侍佛

  「生即侍佛」是承遠大師和法照大師因緣殊勝、難思難議的一段佳話。

  廬山沙門法照禪師與衡山承遠大師素未謀面,然而法照大師於修念佛三昧時,一日於定中神遊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座下有著垢敝之衣而侍佛者,詢問後知是衡山承遠大師。出定後,法照禪師懷著欣慕之心徑涉衡峰,求見承遠。到後所見景象宛契定中之境。見到承遠大師並蒙授教導,法照禪師大為歡喜,決定執弟子禮,事師座下,由修禪觀而轉修淨土,後來成為承遠眾弟子中,最有成就者。

  法照大師後被唐代宗拜為國師。法照大師曾對代宗讚歎他的師父有至德。皇帝感歎這樣的高僧不是詔書所能請到,於是向南禮拜,以示敬重,並親書匾額賜承遠大師所住持的寺院為「般舟道場」。

三、恬然圓寂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遠大師自知世緣將了,弘法度生事畢,對眾弟子叮囑道:「國土空曠,各宜努力」。然後打掃居室,結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歲,僧臘六十五年。其遺骸葬於寺之南崗,安置靈塔以誌千古。唐代著名文學家,時任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和時任衡州刺史的呂溫,分別為承遠大師制碑文並作塔銘,刻石立於寺門之右。以不同的筆法與文理,各自記述並讚頌了承遠大師非凡的一生。

  今人毛惕園居士編輯的《念佛法要》一書中以「苦行念佛」為題,介紹了承遠大師示頭陀行,修念佛法門的事蹟。並希以大師為典範,使令學佛者依之效法,其文末結語說道:「其自行專精,往生上品無疑也」。

  在淨宗諸祖中,承遠大師一生將卓絕苦修貫徹始終,道風平實質樸,雖無轟轟烈烈的弘法事跡,但他用畢生的修持與自在往生驗證了佛無誑語、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雖未有著作遺世,但大師的行持即是最好的說法教化,一直啟迪和激勵著當時和後世的念佛人為求無上佛道,精進不懈。最後我們以印祖的讚頌來表達我等仰止之情:

  羸形垢面,侍彌陀傍。法照神遊得觀光,佛示其名坊。往嗣門牆,心法永傳揚。

  般舟苦行世難堪,絕糧泥土作所餐。
  常將經要佛名號,遍書塗巷岩石間。
  念佛佛教特別法,來學以此令心安。
  天子聞名南向禮,故得道風四海傳。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同學整理

淨土宗三祖承遠大師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