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節真修,生即侍佛|9/3淨宗三祖承遠大師圓寂紀念日

淨宗三祖承遠大師圓寂紀念日

一、生平事蹟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唐代高僧,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三代祖師。

  承遠大師三十一歲時,在外參學已歷數載。經過幾位大德的教導,最終受學於慧日三藏座下,得以傳授修持淨土深妙法門。無論佛學理論,還是修行實踐都漸具根基,此時他心想:既是終得其所,就不再外求他物,應收斂身心,擇地安心修行是為上策。於是回到南嶽衡山,在山西南方向的岩石下,以樹枝茅草構織成屋,內中僅置經像,取求生淨土面見彌陀之意。

  大師除了勤行般舟三昧外,還以熱忱的心力去弘教濟生。凡有求道問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權巧。與此同時,為使所教之眾於修行上能速得成就,特示專念法門,教導念佛求生淨土。一時間,來求道者不絕於途。《淨土聖賢錄》卷三云:「人從而化者萬記」。可謂法緣鼎盛,群萌普蔭。此外,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緣眾生,承遠大師將佛號及淨土經典中的精要章句等書寫在人群來往較多的巷道,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俾使人們耳聞目濡,互相傳誦。以此為助緣,精勤不懈地誘導激勵眾生信願念佛往生安養,真可謂用心良苦,度生心切!

  後來,隨著學佛、念佛者日漸增多,信眾見承遠大師居處破舊,敝衣糲食生活清苦,便發心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用以莊嚴道場供養大師。大師並不刻意地去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發展。不久以後寺宇已具規模,遂改名為「彌陀寺 」。建寺安僧剩餘的物資,則布施給饑饉與疾病的人們。而承遠大師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儉樸的生活習慣和刻苦的修行作風,於道場中用功辦道,弘教濟生。

二、苦行念佛

  凡祖師大德垂跡於世,化導眾生,無外乎身教與言教二者,或側重於某一面,或是二者兼具,應機施教。言教可以引導學佛者獲知修行的理論,身教則從真修實幹中率身垂範,以感人心。

  今人毛惕園居士編輯的《念佛法要》一書中以「苦行念佛」為題,介紹了承遠大師示頭陀行,修念佛法門的事蹟。文中說道:「土食惡衣,苦以消業也。余即施與,不著物以累心也。示人專念,生即侍佛,其自行專精,往生上品無疑也。」

  承遠大師修持念佛三昧所成就的境界,非凡愚所能臆測言表,令後輩學人高山仰止。法照大師於定中見到承遠大師在極樂世界侍於佛側,即可證明承遠大師的非凡境界。清悟開法師在《蓮宗正傳》對大師「生即侍佛」的奇異事蹟,作了如此的評述:「羸形垢面,尚在娑婆,而正定中人,已見侍佛側矣。苟非潛修密證之功,曷臻乎此!」若以大師後來「六十餘年,苦節真修,老而彌篤」(《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的修持功夫來論,已臻何種境界,真的是難思難議!

  承遠大師一生投注念佛實踐,不圖著作,未見大師有何著作傳世,故大師淨土思想亦無從考究。換言之,大師的淨土思想就體現在他的日常德業之中:嚴持淨戒,清淨自活;勤苦修行般舟三昧,成就念佛三昧而樹功德幢;善巧化導,激勵眾生精進念佛,往生安養。

  印光大師讚唐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頌曰:

羸形垢面,侍彌陀傍。法照神遊得觀光,佛示其名坊。往嗣門牆,心法永傳揚。
般舟苦行世難堪,絕糧泥土作所餐。常將經要佛名號,遍書塗巷岩石間。
念佛佛教特別法,來學以此令心安。天子聞名南向禮,故得道風四海傳。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