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華嚴四祖清涼澄觀大師略傳|華嚴四祖,七帝之師

聆聽🎵有聲書👇️

  清涼大師(公元737~838年,一說738~839年),諱澄觀,字大休,唐朝人,華嚴宗四祖;世稱清涼國師,華嚴疏主。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一、生即不凡 少立誓願

  據史書載,大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誕生,生時光明滿室,照徹鄰坊。稚齡時,即喜聚沙建塔為戲,及至成人,身長九尺四寸,雙手過膝,口有如佛相之四十齒,聲韻如鐘。

  九歲,禮寶林寺體真和尚為師,不到一年就能通三藏。天寶七年,十一歲,剃髮出家,甫著袈裟,便登座講演般若等經。

  大師年少時就發下十誓宏願(後稱清涼十願)一生以此自勵。此十願為:「體不損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愛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脅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彩,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缽之側。」

二、遍歷名山 求法參玄

  唐肅宗至德二年受具足戒,又依常照禪師受菩薩戒。師為人俊朗高逸,豁達大度,學無不窺,法無不習。自出家後,遂遍歷名山,尋訪名師。凡天下有名的道場,無不有其求法參玄的足跡。

  乾元年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後回本州,依開元寺曇一律師受南山律學;更往金陵依玄璧法師,受學關河三論。代宗大曆元年,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及《涅槃經》,又從淮南法藏法師學新羅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隨後又到錢塘(今杭州)從天竺寺法詵法師習《華嚴經》。大曆七年,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重新研究三論。大曆十年,往蘇州從天台宗學者荊溪湛然法師學天台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經疏,並拜謁牛頭山慧忠、徑山道欽二禪師,及洛陽無名禪師,諮決南宗的禪法,更從禪僧慧雲探習北宗的禪理。一生廣泛參學律、禪、三論,天台、華嚴等各宗教義。

三、華嚴疏主 七帝之師

  大曆十一年,歷遊五台、峨嵋諸山,後仍回五台,住大華嚴寺,行方等懺法。同時應寺主賢林之請講《華嚴經》,感覺《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約,發願撰新《華嚴經疏》,從德宗興元元年正月開始到貞元三年十二月,歷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然後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講演,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後世把疏、鈔合刻,略稱《華嚴經疏鈔》),故有「華嚴疏主」之稱。

  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澄觀大師應德宗之詔入長安,協助罽賓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後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又奉詔於終南山草堂室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

  次年,為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不久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由他證義。澄觀大師,身歷九朝,先後為七代皇帝(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講經,受到各朝尊敬,累封為國師,可謂歷史上絕無僅有。

四、預知時至 寂後神跡

  文宗開成四年三月六日,澄觀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海岸等人,咐囑後便跏趺而寂,世壽一百零二,僧臘八十三。

  澄觀大師圓寂之後,印度有位證得羅漢果的僧人來中國弘揚佛法,續佛慧命,路過帕米爾高原的地方,忽見有兩個童子,凌空而過,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進,乃問他們前往何處?所為何事?二童答:我們到中國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準備在印度文殊堂供養。僧人又問:「何人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二童答:「澄觀法師。」言畢,二童凌空而去。這位羅漢來到長安,將此事奏明皇帝,准許開澄觀國師的棺,果然發現齒牙少了兩顆,由此大家才知澄觀大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乘願再來教化眾生的。

  澄觀大師一生雖備受榮寵,但卻依本願信守修行,其淡泊之志,令人感佩,後世尊奉為華嚴宗四祖。大師對華嚴的主要貢獻是記述華嚴諸師之言說,光大華嚴宗,講說《華嚴經》達五十遍,著作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餘卷,儼然是中國佛學寶藏中重要的一環。

  據史記載,唐文宗為之輟朝三日,並撰《華嚴四祖清涼國師像贊》,稱讚大師:「教融海嶽,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宰相斐休等重臣縞素,並為大師撰碑銘:「寶月清涼,寂照法界,以沙門相,藏世間解。」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同學整理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