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父子有親2)

作者: 蔡禮旭老師

(二)子孝

1.孝要怎麼教

(1)父母以身作則

(2)親師合作

(3)夫妻配合

2.養父母之身、心、智、慧

(二)子孝

中國有一句話講「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開了百善都開。誠如孔夫子所說:「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從孝開始。因為孩子的孝心一打開之後,他所有的德性都出來了。他念念想著,不能讓父母丟臉,他那種自我關照、驚醒的能力就上升了。當他懂得孝順自己父母,他也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所以孝心對孩子影響深遠。

1.孝要怎麼教

(1)父母以身作則

教育當中最省力的做法是身教,以身作則。有一位老師學習完<弟子規>之後,深刻體會學了就應該要做到,所以他告訴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五.一」長假,他回到父母家裡,剛好遇到母親生日。他回去之後搬了三張椅子,請外婆、爸爸、媽媽坐。然後對著父母講:「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錯了一些事,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更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向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後就拜下去,這個第一拜拜下去,母親眼淚就流下來;第二拜再拜下去,在旁邊看著這一幕的兒子,不由自主就走到自己父親的身邊開始幫爸爸按摩。

後來回到自己家裡,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著他的父母講:「明年我生日也要拜您們兩個。」可見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則。我們在家裡就要先盡心盡力侍奉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

(2)親師合作

第二個教孝的方法,一定要「親師合作」,父母親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我們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課,我們常常會問他們:這個禮拜你做了什麼善行、什麼孝行?孩子們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很多他們例行孝道的實例。人的善心就好像小草一樣,日日滋潤,它就慢慢茁壯。很多媽媽怕孩子犯錯,其實當他犯錯誤的時候,往往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導他做事的方法,引導他正確的做人做事。

有一個媽媽很有智慧,他的孩子端洗腳水給她洗,她都很歡喜,因為怕孩子被水燙到,她先把熱水器溫度調到很低,讓孩子先端了一個禮拜的冷水,等孩子端水的能力已經形成後,再慢慢把溫度調回來。所以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導,成就孩子的孝行。

我們要求上課時家長一起陪著孩子學,孩子做前面,所有的家長坐最後一排,看孩子今天學甚麼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這麼樣一配合,孩子行為養成的速度很快。孩子有孝心,他會在點點滴滴當中,體恤父母的辛苦,進而懂得照顧父母。孝心還使孩子的觀察力敏銳起來,孝心還讓孩子勇於嘗試,在做事中慢慢訓練自己。懂得細心觀察,關懷別人,嘗試做事的品質,對人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形成這些品質的根源就在孝心。

(3)夫妻配合

很多家長說,老師還沒教孝怎麼辦?不要等了!要從家庭、從自己開始。夫妻之間能相互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比方先生就對孩子說:「兒子,你可以不用孝順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順你母親。」說話的時候要很中肯,假如當父親的人講到眼淚都掉下來,那兒子也會聽得很感動。你要告訴孩子,母親懷孕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下去,懷孕的時候負擔很重,每天無怨無悔,還去上班下班。然後生產的時候有多麼辛苦,生下來之後點點滴滴照顧你,那一次你生病的時候,母親幾乎二、三天都沒睡覺。把這些真實的狀況告訴孩子,你一提醒他,他那種知恩的心就提起了,知恩就能報恩,所以孩子就很能領受母親的恩德。太太也要告訴孩子:「你不能不孝順爸爸」要把父親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告訴他,讓他能夠領受父親的恩德。所以夫婦搭配也是很重要。

現在很多媽媽不只沒有把先生的一些恩德告訴孩子,還在孩子的面前數落丈夫。這麼一來,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升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為人父者,連兒子都瞧不起我了,好,我就壞給你們看。所以當太太的言語要特別謹慎。當太太的能夠不把先生的這些過失彰顯出來,反而誇讚先生的一些優點,常常提起先生對孩子的照顧。如此,先生一聽會很感動,他在孩子面前有尊嚴,而這份尊嚴會推動他人生盡力去向好的方向努力。萬萬不能把他最後的尊嚴都斷掉,也毀了孩子對父親的孝心。

2.養父母之身、心、智、慧

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古書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成小孩一樣照顧。季節變化打電話問候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

養父母之心,就是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常給媽媽打電話,聽出來母親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

有一位許老師來聽中國文化的課程,聽了三個月,覺得自己和家庭很受益。但不能只有自己家裡的人受益,她希望能夠回故鄉,把這些德行的教誨、聖賢的智慧,也讓故鄉的孩子有學習的機會。我們一聽很高興,馬上拿了很多<弟子規>、<德育課本>等教材送給她,也把教學經驗介紹給她。這位老師在教孩子<弟子規>中「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句經文之前,她非常用心,先買了一大袋的荔枝帶回故鄉去。回去之後就開始教導這一句教誨,然後引導孩子說:「我們學入則孝,就能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侍奉父母。而別人的父母也同樣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都值得我們尊重、孝敬」講完之後,許老師就讓這些孩子拿著荔枝到整個鄉里去送給長輩們。並解釋說:「我們學完之後就要馬上做到。」就這樣一群孩子在鄉里跑的不亦樂乎,每個長輩接到孩子們送來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整個鄉裡面,這種敬老愛幼的風氣在那一天達到了頂點。

所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夠由你自己的成就來讓社會人士肯定你父母對你的教導,這就在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最後我們提到養父母的智慧。孔夫子曾經提到人生有三戒:「少者戒之在色」,「壯者戒之在鬥」,「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實這個「得」翻的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貪,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又怎樣,我們又沒有,常常就在這種情緒當中,很難快樂,很難知足。所以要引導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吃多少?還不就一日三餐,縱然有很多間房子,躺下去還不是夜眠六呎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引導父母接受聖賢教誨,讓他的心能夠安住在聖人的智慧中,他的晚年就會愈走愈清淨,愈走愈自在。

「父慈子孝」,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愛,用智慧來教導他的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關懷體貼父母的需要,來盡他的孝道,這樣就能夠讓父子這一倫發展得非常和諧、非常圓滿。

一個人能夠人格健全,一生的為人能夠頂天立地,除父母的教誨之外,令外還需要生命中很中要的一為人物來教導,就是他的老師。所以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孝道與師道,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生育、養育我們,給了我們身命;老師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導我們,給了我們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我們一生都應該記住父母跟老師的恩德,都應該對他們孝敬、奉養。

所以做人應該盡孝道本分,而這個孝不只是對父母,還有對我們歷代的祖先,我們都應該盡這一份孝道。得到老祖宗這麼多的智慧恩澤,我們拿甚麼回報?當然要立身行道把老祖宗的教誨在家庭裡面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讓家庭的良好家風可以傳承,讓古聖先賢的智慧思想可以在社會當中傳遞開來,這是盡華夏子孫之孝。

(文取自幸福美滿的人生,蔡禮旭老師講述,華藏淨宗學會出版,2005.5月)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