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禮旭老師
【恩欲報,怨欲忘】
「怨欲忘」,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衝突,但「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人是因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才會發生衝突。所以有衝突要先反省自己,假如自己沒有錯,要進一步包容別人。不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把別人最骯髒的東西放在自己最清澈的心靈裡,那是很傻的事。
所以原諒別人,其實就是原諒了自己。每天把別人的過失都放在心上,那可不好受。所以要能「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對於已發生的衝突,我們不要放在心上,因為當你把怨放在心上,對方可以感覺到。
人有怨氣的時候,一定會表現在眼睛和表情上。「誠於中,形於外」,心不誠,當然也會表現於外。如果這個怨放不下,兩個人的關係一定會愈來愈疏遠,這樣也不好;畢竟可能要朝夕相處,或者在公司裡還要常常相見。所以當兩個人不能彼此接納,很可能會影響一個家、影響一個團體的和諧,那又何苦來哉?
「恩欲報」,當一個人能念念不忘父母、不忘師長、不忘眾人對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實。一個人幸福的根基,就在愛與感恩之中。當他懂得愛、懂得付出,他會體認到自己的價值,施比受更有福。
我們要時時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我們一天寬恕自己幾次?這是個很大的數字,N次。但是別人假如犯過失,我們可能就很生氣,可能就跟他過不去,這樣太不公平了。所以我們換個角度,以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那就很容易包容、接納。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有隻狗跑進一個空間裡,這個空間四面都是玻璃,牠一進去就看到一隻狗很凶,牠就馬上對著「牠」狂吠。結果一狂吠,四周所有的狗也對牠狂吠,牠更不甘示弱,就繼續死命的在那裡狂吠。最後結果如何?那隻狗累死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反思到,當我們覺得周遭的人對我們都很不好,常常對我們發脾氣,我們要反觀回來,所有人所面對的人事物很可能都是自己心的反射。當我們常常以惡臉對人,這個鏡子回照回來,絕對都是惡臉向我們;當我們時時以笑臉迎人,也將得到別人笑臉對待我們。此時我們要靜下心來思考,周圍的親朋好友,面對我們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和臉孔?我們這樣去思惟、觀照,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不與人爭,不起佔別人便宜的心】
家裡、家族在分東西,要視情況而定,當對方比較困難,我們應該多給,自己少拿。當人人有這種禮讓的態度,家庭的風氣就會處處體諒相讓,而不會處處相爭。當家庭有這個和氣,確實整個家族都會興旺。我們之前也有提到「居家戒爭訟」,假如因為分得不平,告上法院,都不會有好的結局,甚至會有壞的榜樣留給子孫,縱有家財萬貫也會敗喪,所以能讓就盡量讓。周朝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讓給了弟弟,讓給了自己的侄子,也因此造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讓全國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
人都很怕讓,覺得讓了以後自己就沒有了,人不能只看眼前,其實當你一讓,成全了自己的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也因為這一讓積累了自己的福分。當你有這麼多的福分,自然在往後就會有所回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隨順煩惱對應事情,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性,要隨順天理、人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