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八原則

作者: 張守良/ 整理

懷少園經典教育中心/ 編印

凡事都要講究個原則,何況讀經這麼重大的事情。為了避免和減少經典教育出現偏差與失誤,我們依據經典論述、參酌歷史經驗,結合現在教學實踐,特拈出以下八條經典讀誦必須遵循的大原則,供經典教育操作者與推廣者對照參考。細枝末節的方法可變,大的基本原則不可變。敬請三思。

一、道而弗牽。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兒童讀誦經典入門應持之原則。孩子讀誦經典成敗關鍵在於培養並保持其對經典的興趣。初接觸讀誦經典的孩子,皆有一段或長或短的適應熟悉過程,此時父母與老師務必有耐心,通過各種善巧方便,逐漸引導其入門。

二、強而弗抑。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兒童讀誦經典家長老師態度應持之原則。要讓孩子心情愉悅,千萬不能刻意一味逼迫孩子讀誦經典,萬萬不能因背不下來而打罵體罰,以免挫傷孩子讀誦經典之興趣。請各位家長和老師要以賞識的目光和心態,多多鼓勵孩子,背得好固然很好,背得慢些也沒關係,只要孩子肯讀,就值得肯定。

三、開而弗達。

語出《禮記•學記》,此為關於經典解釋應持之原則。先不給他講解,主要考慮到三個方面:一方面是解釋多了他吃不消,因為小孩子理解力弱,現在只要求多念多讀,正是開發他的記憶力,保護他的理解力,該記憶的時候,要求他記憶,該理解的時候,才能要求他理解,這才完全合乎現代教育心理學原理和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否則就是強人所難。因此,現在是以經典讀誦為主,至於講解、理解等並不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經典不像數學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因為經典是活句,詩無達詁,經無定解,如果我們現在給出的一種解釋,甚至會使孩子誤以為經典淺顯,會障礙他將來立體化多層次理解原文。前人有言:塞人悟門,罪莫大焉;再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小看小孩子的悟性,背會的東西放在肚子裏,他也會或多或少慢慢自我消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比較明智的辦法是,等孩子大了(至少過13歲之後再開講,但也不要講得太多),再讓他去讀白話解釋,非常輕鬆,再結合現實生活,自然就心有所悟,隨機應用了。小時候背書相當於老牛吃草,相當於蠶吃桑葉;大了去理解類似於反芻,類似於吐絲結繭。

四、教之道、貴以專。

語出《三字經》,此為經典選擇應持之原則。最好每次只選擇一本,一本一本背,儘量不要夾雜。《弟子規》說:“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在讀書期間務必保持專心,不得作任何與其無關之事,若一有分心,為師長者應立即加以暗示或輕聲提醒。

五、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

語出《弟子規》,此為經典讀誦過程應持之原則。在讀誦經典時,對多音、變音、通假字一定要咬准。語速、語調要平緩。兒童慢背如泉壺滴漏,快背如瓶水外瀉。

六、學而時習之。

語出《論語》,此為經典反復過程應持之原則。學習學習,學完了新課要趁熱打鐵去溫習,對舊課還要及時鞏固復習,才是完整的學習過程。經典需要、值得成百上千遍的反復。可以說,在經典學習過程中,“習”比“學”佔用更多的時間精力,顯得更為重要。須知讀誦經典是需要長期熏習才能奏效的。《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七、首孝弟,次見聞。

語出《三字經》,此為兒童讀誦經典與現實落實應持之原則。《大學》裏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首孝悌”是教育根本,是教育開始,也就是注重從實際日常行為加強習性養成,做到知行合一,從經典的落實中得到受用。作人第一,作文第二。

八、非聖書,屏勿視。

語出《弟子規》,此為處理經典與課外雜書關係應持之原則。在兒童背書的年齡,建議不要讓孩子大量看課外雜書。應該讓兒童在心靈純淨的時期,先讀經書,等孩子大了,有分辨是非能力後才去涉獵雜書,否則,容易被雜書引入歧途。雜書不是不能看,而是看的時間要靠後。經書和雜書應從時間上分開讀,不能同時讀。經史子集的排序指出了讀書的先後,極有道理。儒家講格物而後知致,佛家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現代腦科學研究揭示出:兒童不經理解直接背書,主要是利用兒童強大的直覺右腦,這符合兒童腦生理要求,也符合兒童整體吸收性的心理。如果書讀雜了,勢必會使兒童分析理解過多,這是過早利用左腦,從而抑制了右腦潛能的開發,以後不易形成全腦思維。所以王財貴教授講“千萬不要過早引發兒童的聰明”,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增長見聞固然也很重要,但在兒童背書階段來談是極為不適宜的,所以應該放在13歲之後再說。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