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治要綱目

君道 修身 > 尊賢

帝曰:「兪①!允②若兹③,嘉言罔攸伏④,野無遺賢,萬邦⑤咸寧。」攸,所也。嘉言無所伏,言必用也。如此,則賢材在位,天下安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兪:表示答應、允諾的意思。②允:信、實、果真。③若兹:若,像、如。兹,此、這樣。④罔攸伏:攸音「優」,yōu ㄧㄡ。無所隱伏。攸,置於動詞前,表示聯繫作用。相當於「所」。⑤萬邦:萬國、萬方、四處。

【白話】帝舜說:「對!真能這樣,美善的言論無所隱匿,朝廷外沒有被遺棄的賢人,萬方的百姓就安寧了。」

然則衆賢之術①,將奈②何哉?譬若欲衆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衆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辨③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衆也。(卷三十四 墨子.尚賢)

【註釋】①衆賢之術:讓賢人增多的方法。衆,此作動詞,使……增多。②奈:如何。③辨:通「辯」,言詞辯給通達。此指宣傳聖人之道。

【白話】那麼讓賢人增多的方法,將要如何做呢?墨子說:「譬如要使一個國家善於射御的人增多,必須要讓他們富貴,要懂得敬重與稱讚他們,這樣一來,國內善於射御的人就會變多了。更何況那些德行深厚、言詞辯給通達、對道術涉獵廣博的賢良之人呢?這些人都是國家的珍寶,輔佐社會的良才,一樣也要讓他們富貴,而且要敬重他們、稱讚他們,這樣國內賢良的人,也可以變多了。」

堯從舜於畎畆之中①,北面而見②之,不爭③禮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萬物之故也。今諸侯之君,廣其土地之富,而奪其兵革之強以驕士。士亦務其德行,美其道術以輕上。此仁者之所非也。(卷三十六 尸子.明堂)

【註釋】①堯從舜於畎畆之中:畎音「犬」,quǎn ㄑㄩㄢˇ。畆音「母」,mǔ ㄇㄨˇ,同「畝」。舜初耕於歷山,後堯舉用之,並禪與帝位,是由田野之間起而為天子。畎畆之中,猶言田野之間。②北面而見: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此指堯為天子,卻面向北方見舜,能卑己尊賢。③不爭:沒有拘束。

【白話】堯從田野之間找到舜,面朝北而見他,不拘君臣之間的禮節。此為先王之所以能夠遵循天地的規律,以利益萬事萬物的原因。而現今所有的諸侯,都爭相擴充自己的土地,強壯自己的兵馬,而輕慢士人。而士人也致力於自己的德行,專美於自己的道術,而輕慢君主。以上是有仁德的人所不為的。

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①兼于庶言②。庶獄③庶愼④,惟有司之牧夫⑤,文王無所兼知於毀譽衆言,及衆刑獄,衆所當愼之事,惟愼擇有司牧夫而已,勞於求才,逸於任賢。是訓⑥用違。庶獄庶愼,文王罔敢知⑦於兹。是萬民順法,用違法,衆獄衆愼之事,文王一無敢自知於此,委任賢能而已也。武王率惟⑧敉功⑨,弗敢替⑩厥⑪義德。」武王循惟文王撫安天下之功,不敢廢其義德,奉遵父道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攸: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②庶言:眾言,指教令。③庶獄:眾獄訟。④庶愼:指眾慎罰的事,即禁令。⑤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⑥訓:順。⑦知:掌管。⑧率惟:一說,解為語詞。一說,率解為遵行、遵循。惟,聽從,隨從。⑨敉功:敉音「米」,mǐ ㄇㄧˇ。指武王完成文王撫安天下的功業。敉,安撫。⑩替:廢除。⑪厥:代名詞,其,他。此指文王。

【白話】周公告誡成王說:「文王不去代替他的官員發布命令。對於獄訟的事和各種禁令,用或不用只順從主管其事的官員們的意見。獄訟的事和各種禁令,文王不敢去掌管干預。武王即位完成了文王安撫天下的功業後,奉遵父道,不敢廢文王的義德。」

語曰:「世有亂①人,而無亂法。」若使法可專任,則唐、虞可不須稷②、契③之佐,殷、周無貴伊④、呂之輔矣。(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亂:治理。②稷:音「計」,jì ㄐㄧˋ。唐、虞時代的賢臣。稷,又稱「后稷」,周之先祖。虞舜命為農官,教民耕稼。③契:音「謝」,xiè ㄒㄧㄝˋ。人名。傳說中商的祖先,為帝嚳(音「庫」,kù ㄎㄨˋ)之子。舜時佐禹治水有功,任為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④伊:伊尹,商湯大臣,名伊,一名摯,尹是官名。輔助成湯征伐夏桀,被尊為阿衡。湯去世後,歷佐外丙、仲壬二王。後太甲即位,因荒淫失度,被伊尹放逐到桐宮,三年後再迎接悔過的太甲恢復王位。

【白話】俗話說:「世上有能治理好國家的人才,卻沒有能脫離人的實施而自動治理好國家的法令制度。」如果治理國家可以只依靠法令的話,那麼唐堯、虞舜也就用不著稷、契的輔佐,商王、周王也就不必重視伊尹、呂尚的輔助了。

絕①江者託於船,致遠者託②於驥③,霸王④者託於賢。(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絕:橫渡。②託:憑藉。③驥:駿馬。④霸王:成就霸業或王業。霸業指憑藉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的功業;王業指以仁義治天下,達到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功業。

【白話】橫渡江河的人要依靠船隻,去往遠方之人要依靠良馬,成就霸業或王業的人要依靠賢臣。

聞賢而不舉,殆也;聞善而不索①,殆也;見能而不使,殆也;親仁而不固②,殆也;同謀而離③,殆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索:尋求;探索。②固:堅定、確定。③離:背離;違背。

【白話】領導者知有賢才卻不舉用,(國家或團體)會危險;聽說有善人而不訪求,(國家或團體)會危險;見到有能人而不任用,(國家或團體)會危險;親近仁德之人而信心不堅定,(國家或團體)會危險;共同謀事而又互相背離,(國家或團體)會危險。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交(交作友)處,亡主與役處。(卷三十四 鶡冠子①)

【註釋】①鶡冠子:鶡音「何」,hé ㄏㄜˊ。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隱士,常常戴著以鶡的羽毛裝飾的帽子,故被稱為鶡冠子。

【白話】成就帝業的君主與老師相處(尊重賢人為自己的老師,恭敬地向賢人學習);成就王業的君主與朋友相處(把賢人當成自己的朋友,與他們互相切磋);導致國家滅亡的君主與僕役相處(把他人都當成自己的僕役,自高自大)。

治國安家,得人者也;人,謂賢人也。伊尹赴而湯隆,甯戚到而齊興。亡國破家,失人者也。微子去而殷滅,伍員奔而楚亡。是以明君賢臣,屈己而申①人。(卷四十 三略)

【註釋】①申:伸展;伸張。

【白話】國治家安,是因為得到了賢人;國破家亡,是由於失去了賢人。因此,明君賢臣哪怕是委屈自己,也要使賢能之人的才華得到施用,心志得到舒展。

鄭簡公謂子產曰:「飲酒之不樂,鐘鼓之不鳴,寡人之任也;國家之不入(入疑乂),朝廷之不治,與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產治鄭,國無盜賊,道無餓人。孔子曰:「若鄭簡公之好樂,雖抱鐘而朝可也。」夫用賢,身樂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國治而能逸。(卷三十六 尸子)

【白話】鄭簡公對子產說:「飲酒時不奏樂,鐘鼓不鳴,這是我的責任;如果國家沒有收入,朝廷得不到治理,與諸侯國交往而不能實現志願,就是你的責任了。」子產治理鄭國,國家沒有盜賊,路上沒有飢餓的人。孔子說:「像鄭簡公那樣喜好音樂,就是抱著鐘鼓上朝也可以啊。」善於任用賢才,就能身享安樂而聲名自然到來,事務少而功績多,國家得到治理而自身也能安逸。

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嫚①賢者亡。古今一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嫚:音「慢」,màn ㄇㄢˋ。褻瀆、輕侮。

【白話】尊重聖人的君主會稱王於天下;重視賢人的君主會稱霸於諸侯;恭敬賢人的君主,國家會存在;怠慢賢人的君主,國家就會滅亡。從古到今都是一樣。

無善人則國從之。從亡也。《詩》曰:「人之云①亡,邦國殄瘁②。」無善人之謂也。故《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③。」懼失善也。逸書也。不經,不用常法。(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云:句中助詞,無義。殄瘁:殄音「舔」,tiǎn ㄊㄧㄢˇ。瘁音「脆」,cuì ㄘㄨㄟˋ。同義詞連用,指困窮、困苦。經:常法。

【白話】沒有賢人,國家就會隨之衰敗。《詩經》說:「賢人不在了,國家就遭禍殃。」這是由於失去賢人的緣故。所以《夏書》說:「與其錯殺無辜,寧可失之於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賢人。

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①,輕身②以先士。(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下賢:屈己以尊賢。輕身:謙卑降低身分,不自恃。

【白話】古代明智的君王為國家尋求賢良人才,不論關係親疏,不管地位尊卑,都會放下自己的爵位來迎接賢良人才,降低自己的身分來善待有德士人。

周公攝①天子位七年,布衣②之士,執贄③而所師見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④所先見者四十九人,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⑤朝⑥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⑦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攝:代理。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贄:音「至」,zhì ㄓˋ。初次見人時所執的禮物。古代禮制,謁見人時攜禮物相贈。窮巷白屋: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白屋,指平民或寒士的住所。官:授給某人官職、使為官。朝:拜訪。誠使:假使。

【白話】周公代理天子執政七年,(非常禮賢下士,同時不吝分享智慧經驗及培養人才),未做官的讀書人中,他帶著禮物以尊師之禮拜見的有十人,以朋友之禮會見的有十二人,優先接見的窮巷陋屋中的貧寒之士有四十九人,隨時向自己提供善言的有上百人,受到他教導的讀書人有上千人,被選拔在官府朝廷服務的有上萬人。在那時,假使周公對人驕傲而且吝嗇,那麼天下的賢士來見他的就很少了。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①也。邇臣②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③也。」民之道,言民循從也。卷七 禮記)

【註釋】表:模範、榜樣。邇臣:近臣。指在君主左右侍從的臣子。邇,近。道:音「島」, dǎo ㄉㄠˇ。通「導」。引導、指引。

【白話】孔子說:「國君對大臣不可不恭敬,因為他們是民眾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選擇,因為他們是民眾遵循跟從的先導。」

周公戒伯禽①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②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③之魯,慎④無以國驕人。」(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伯禽:姬姓,字伯禽,亦稱禽父。周公長子,為魯國第一任國君。賤:地位卑下。子:相當於「您」或「你」。慎:千萬、無論如何。

【白話】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賤了。然而我洗頭時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飯時也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見賢士,即使這樣,還怕錯過了天下的賢人。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以國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①,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也,無得賢之實也。」文王曰:「其失安②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譽,不得其真賢。」(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舉賢:推薦任用有賢德、有才能的人。舉,推薦、選用。安:何處、哪裡。

【白話】周文王問姜太公:「國君致力於舉薦賢才,而沒有收到功效,社會混亂愈加嚴重,以致於國家危亡,這是什麼原因?」太公說:「選出賢才而沒有加以任用,這是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用賢的實質。」文王說:「那錯在哪兒呢?」太公說:「錯誤在於國君喜好用世俗所稱譽的人,而沒有用到真正的賢才。」

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辨①者不為使②,勇者不為鬥。智者不為謀,則社稷③危;辨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鬥,則邊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註釋】辨:通「辯」。爭論、辯論。使:出使。出任駐外使節。社稷:稷音「計」,jì ㄐㄧˋ。本指土神和穀神。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泛稱國家。

【白話】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導致的結果就是智者不為他謀劃策略,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為他衝鋒陷陣。智者不出謀略,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做外交,那麼就無法與他國往來;勇者不奮力向前,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七不用:一曰主弱親強①,賢者不用。二曰主不明②、正者少、邪者衆,賢者不用。三曰賊臣③在外、姧臣④在內,賢者不用。四曰法政阿⑤宗族,賢者不用。五曰以欺爲忠,賢者不用。六曰忠諫⑥者死,賢者不用。七曰貨財上流⑦,賢者不用。(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註釋】①主弱親強:國君弱小,親族壯盛。②不明:愚昧糊塗,不明事理。③賊臣:亂臣。④姧臣:指殘害忠良或陰謀篡(音「竄」,cuàn ㄘㄨㄢˋ)奪帝位的大臣。姧:同「奸」。⑤阿:音「婀」,ē ㄜ。迎合,偏袒。⑥諫:音「見」,jiàn ㄐㄧㄢˋ。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⑦貨財上流:此指官商結合,財貨經過賄賂而流入朝內。

【白話】七不用:一是國君弱小而親族壯盛,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二是國君愚昧糊塗,不明事理,正直的大臣少,奸邪的大臣多,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三是賊臣在朝府,奸臣在宮中,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四是法規政令袒護宗族,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五是把欺騙當作忠誠,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六是忠心勸諫者被處死,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七是財貨經過賄賂而流入朝內,上下聚斂,賢能者就得不到重用。

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①於一人。夫②夏后氏③之璜④,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⑤大美也。今志⑥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於天下,卽難矣。(卷三十五 文子.上義)

【註釋】①責備:以盡善盡美要求人。②夫:音「扶」,fú ㄈㄨˊ。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③夏后氏:為我國第一個世襲王朝,稱為夏朝,簡稱夏。先秦時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夏后氏為姒姓。中華民族最早的稱呼「華夏」,也是起源於夏后。④璜:玉器名。狀如半璧。古代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之禮器,也做為裝飾用。⑤妨:妨礙。⑥志:記住的意思。通「識」。

【白話】從古至今,尚未能有智慧、德行圓滿的行者,所以君子不會以盡善盡美要求人。夏后氏所用的玉器,不可能沒有瑕疵;如明月般的寶珠,也不可能沒有污穢。因此天下懂得珍藏寶物的人,不會因為有小小的一點瑕疵而妨礙到它的美好。現在只記住別人的短處,而忘記別人的長處,這樣的情況想求得天下之賢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陳繩而斲①之,則巧拙易知也。夫觀羣臣亦有繩②,以名引之,則雖堯、舜不③服矣。慮事而當,不若進賢;進賢而當,不若知賢;知賢又能用之,備矣。(卷三十六 尸子.發蒙)

【註釋】①斲:音「卓」,zhuó ㄓㄨㄛˊ。砍。②繩:繩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此引申為規矩、標準。③不: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

【白話】用準繩做標準,來衡量木工砍削的技術,這樣就容易判斷木工的技術是靈巧或笨拙。觀察群臣一樣也有標準,依照名分來衡量要求他們,即使是堯、舜也順從這樣做。自己考慮事情得當,還不如舉薦賢才;舉薦賢才得當,還不如了解賢才;了解賢才還能夠任用他,那就很完備了。

古者聖王之為政,列①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②肆③之人,有能則舉之,高與之爵,重與之祿,任之以事。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④,以勞受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恆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故得士。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故尚賢者,政之本也。(卷三十四 墨子)

【註釋】①列:列入位次。②工:古時對從事各種技藝的勞動者的總稱。③肆:作坊;店鋪;市集。④服事:承擔公職,為公家服務。

【白話】古代的聖王治理國政,使有德者列於其位,使賢能者得到尊重;即使是務農和做工經商的人,有德能的就會被選拔舉薦,給他們很高的爵位,給他們很豐厚的俸祿,把政事交付給他們。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賢能便賞賜,而是想要通過他們成就事業。所以,應當根據德行擔任職位,根據官職承擔責任為國服務,論政績接受獎賞,按功勞分得俸祿。所以官吏不會始終尊貴,而百姓也不會終生卑賤,有德能就會得到選拔舉薦,無德能就會被免職。按公義提拔人,而不以私怨罷黜人,所以能獲得賢士。(君王)得到賢才則智謀不會窮盡,身體不會疲勞,名聲樹立且功業成就,美德得到彰顯而邪惡不會產生了。因此說尊重賢才是為政的根本。

凡治之道,莫如因①智;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猶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②也,亦必不過③矣。(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因:依託;利用;憑藉。②猗頓:猗音「衣」,yī ㄧ。戰國時大富商,後以「猗頓」為富戶的通稱。③過:過失;錯誤。

【白話】大凡治國之道,莫過於依靠智慧;依靠智慧,莫過於任用賢才。就好像識別良馬一定要藉助伯樂,挑選美玉一定要依靠猗頓一樣,就必定不會有所失誤。

夫鳥獸魚猶知假,而況萬乘之主乎,而獨不知比假天下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則豈不痛哉!故曰:以明扶明,則升于天;以明扶闇,則歸其人;兩瞽相扶,不觸牆木,不陷井阱①,則其幸也。(卷八 韓詩外傳)

【註釋】①阱:音「景」,jǐng ㄐㄧㄥˇ。地上挖的陷坑。

【白話】鳥獸游魚尚且知道憑藉他力,何況是擁有萬乘兵車的國主,卻偏偏不知道藉助天下英雄賢士的力量,與他們為伴,這怎麼不讓人感到痛惜呢!所以說:眼睛明亮的人扶助眼睛明亮的人,就可以登高致遠,直上雲端;眼睛明亮的人扶助失明的人,可以把失明的人送回家;但是兩個失明的人互相扶持,不撞在牆壁和樹木上、不掉進水井或陷阱裡,就算是幸運的了。

孫子①曰:「人主之患②,不在於言不用賢,而在於誠不用賢。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反,而欲賢者之進、不肖之退,不亦難乎?」善哉言也!(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孫子:即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西漢時因避宣帝劉詢諱,而「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②患:禍害﹑災難。

【白話】荀子說:「君主的禍患,不在於口頭上說不任用賢才,而在於不能真心實意地任用賢才。口頭上說任用賢才,行動上拒絕賢才;言行相反而想要賢才到來、不賢的人離去,不是很難嗎?」這番話說得多麼好啊!

師臣者帝,賓①臣者霸。故武王以大公②為師,齊桓以夷吾③為仲父④。(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賓:以客禮相待。②大公:即太公望(呂尚)。姜姓,呂氏,名尚。俗稱姜太公。③夷吾:管仲,名夷吾。④仲父:「仲」為管仲之字。父,指齊桓公事管仲如父。

【白話】把臣子當老師一樣對待的能夠稱帝,把臣子當賓客一樣對待的能夠稱霸。所以周武王以姜太公為師,齊桓公以管仲為仲父。

賢人在上位,則引①其類而聚之朝;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②。故湯③用伊尹,不仁者遠而眾賢至,類相致④也。(卷十五 漢書三)

【註釋】①引:薦舉。②進:進仕;出仕。③湯:商朝的開國之君,又稱成湯、成唐、武湯、武王、天乙等。④致:招引;招致。

【白話】賢人居於上位,就會引薦和自己同樣賢德的人聚集在朝廷;賢人身在下位,就會期望與自己同樣賢德的人一起得到任用。所以成湯舉用伊尹,不仁的人遠離,而眾多賢能之人就到來了,這是同類相互感召的結果。

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①之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人主尊。(卷四十二 新序)

【註釋】博通:廣泛地通曉;了解各種事理與知識。

【白話】有仁德的人是國家的珍寶;有才智的人是國家的重器;博通的人是國家所尊貴的。因此,國中有仁者,那麼群臣就不會爭權奪利;國家有智士,那麼國家就沒有四鄰諸侯侵擾的擔憂;國家有博通的人,那麼國君就會受到尊崇。

夫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①。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是無善人之謂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幸民:謂僥倖於萬一之民。亦指不務正業而得過且過之人。幸,僥倖。

【白話】有德行的人處於上位,國中就沒有心存僥倖的人。俗話說:「如果百姓多存僥倖心理,那將是國家之不幸。」說的就是沒有有德之人在上位執政啊!

故王者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卷四十二 新序)

【白話】當君主的人尋求賢才是辛勞的,得到了賢才就輕鬆了。大舜舉用了很多賢能的人,使他們各得其位,自己垂衣正身,恭謹律己,凡事不用親為,就使得天下太平。

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賢士,勿臣而友之,則君以得天下矣。(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如今君主的地位尊崇,若對待天下的賢士,不把他們當作臣下,而以朋友相待,那麼君主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無常安之國,無恆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①者也。(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然:如此、這樣。

【白話】沒有始終安定的國家,也沒有永遠順服的百姓。得到賢人輔佐就安定昌盛,失去賢人就導致滅亡。從古至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書曰:「有不世①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不世:世上所罕有的、非凡。

【白話】古書上說:「有卓越的君主,必然能任用卓越的大臣。任用卓越的大臣,必然能建立卓越的功業。」

文王好仁,故仁興;得士而敬之,則士用,用之有禮義。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賢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祿①而親之;疾則臨視②之無數,死則弔哭③之,為之服錫衰④,而三臨其喪;未斂⑤不飲酒食肉,未葬不舉⑥樂,當宗廟之祭而死,為之廢樂。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爵祿:官爵和俸祿。臨視:親臨探望。弔哭:弔祭且哀哭。錫衰:衰音「摧」,cuī ㄘㄨㄟ。細麻布所製的喪服。錫,通「緆」,細布。斂:通「殮」。為死者更衣入棺。舉:演奏。

【白話】文王喜好仁德,所以仁政興起;得到士人而能尊重他們,所以士人能為他效力,文王又能以禮義態度相待。所以,不對士人愛護和尊重,就不能得到士人的信心,讓他們安心做事,就不能發揮才華,全力以赴;就不能成就國家的功業。所以,古代的賢君對待大臣,尊重他們的官爵、俸祿而且愛護他們;大臣有病,多次親自探望;大臣去世則弔唁哭泣,並穿戴細布喪服,三次親臨喪葬;死者未入殮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樂娛樂,當大臣正好在宗廟祭祀時去世,則為他免奏宗廟祭祀之樂。所以古代君主對於他的臣下,可以說是極盡禮義了,所以臣下內心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報效君主。

惟①恤②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進),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六曰以小過黜③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訐④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度,十曰以讒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賢臣不用,則國非其國也。(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惟:句首語助詞,無實在意義。恤:顧及、顧念。黜:廢除。干訐:訐音「節」,jié ㄐㄧㄝˊ。歷代各本《申鑒》多作「訐奸」或「奸訐」,指惡意攻訐。奸,邪惡不正。訐,揭發別人的隱私,攻擊別人的短處。

【白話】考慮任用賢能之士方面有十難:一是沒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積極推舉,三是舉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不能始終信任,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貴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過失而抹殺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點而掩蓋他整體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擊而傷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說而擾亂了正規的法度,十是因讒言嫉妒而廢棄賢能之士,這就是所謂的十難。這十難不除,賢臣就不能起用;賢臣不起用,國家也就難成了。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