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于衆,舍己從人,弗②虐無告③,弗廢④困窮,惟⑤帝時⑥克⑦。帝謂堯也。舜因嘉言無所伏,遂稱堯德,以成其義。考衆從人,矜孤愍窮,凡人所輕,聖人所重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同「稽」,考察。②弗:不。③無告:指求告無門的孤苦之人。④廢:沮喪失望。⑤惟:同「唯」,只有。⑥時:隨時。⑦克:能夠。
【白話】認真聽取眾人的意見,捨棄個人私見,聽從大家的公論;不使孤苦無依之人受到侵害,不使艱難窮困之人沮喪失望,只有我們的堯帝隨時都能做到。(舜帝說的是堯。舜有感於「善言不被埋沒」的道理,於是稱頌堯帝的德行,來闡明其中的義理。虛心聽取並隨順眾人的善言,憐惜和幫助孤苦窮困的人,這些平常人不經意處,正是聖人所留意注重的啊!)
民者至庳①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故十人愛之②,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庳:音「卑」,bēi ㄅㄟ。低下。②之:代詞,指百姓所愛的官吏。
【白話】百姓雖然卑微,但如果讓他們選取官吏,必定會選取他們所喜愛的。因此,十人喜愛他,他就是這十人的官吏;百人喜愛他,他就是這百人的官吏;千人喜愛他,他就是這千人的官吏;萬人喜愛他,他就是這萬人的官吏。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爲國①之道。」太公曰:「愛民。」文王曰:「愛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註釋】①爲國:治國。
【白話】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說:「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政之所行①,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②,我逸樂③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④,我存安⑤之;民惡滅絕,我生育⑥之。能逸樂之,則民爲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爲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爲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爲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恐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衆而心不服,則上位⑦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與之爲取者,政之寶也。(卷三十二 管子.牧民)
【註釋】①行:此處行作興。②憂勞:憂慮勞苦。③逸樂:此作動詞,指使閒適安樂。④危墜:猶危亡。⑤存安:使之保全、平安。⑥生育:生長,養育。⑦上位:特指君位。
【白話】政事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事所以會廢弛,在於違逆民心。民眾厭惡憂勞,我就使他們安樂;民眾厭惡貧賤,我就使他們富貴;民眾厭惡危險急難,我就使他們生活安定;民眾厭惡犧牲滅絕,我就使他們生養繁衍。國君如果能讓民眾安樂,民眾就情願為他憂勞;能讓民眾富貴,民眾就情願為他忍受貧賤;能讓民眾平安,民眾就情願為他冒險;能讓民眾生養繁衍,民眾就情願為他犧牲生命。所以刑罰不足以使民心畏懼,殺戮也不足以使民眾心服。因此刑罰繁苛而民心不懼,那麼政令就不能推行了;殺戮眾多而民心不服,那麼君主的地位就危險了。因此,順從民眾四種願望,遠方的人自會前來親附;實行民眾厭惡的四種事情,親近的人也會叛離。由此可知,施與民眾就是取於民眾,這是為政的法寶。
今天下無小大國,皆天之邑①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故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是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也。昔之聖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爲天子,天下諸侯皆賔②事之。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③天侮④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⑤失其國家,身死爲戮⑥於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故爲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卷三十四 墨子.法儀)
【註釋】①邑:城市,都城。②賔:同「賓」,服從,歸順。③詬:辱罵。④侮:欺負,輕慢。⑤遂:於是,就。⑥戮:侮辱、羞辱。
【白話】如今,天下無論大國小國,都是上天的屬國;人無論老幼貴賤,都是上天的臣民。所以說愛護人、利於人者,上天必定賜福給他;憎恨人、殘害人者,上天必定降禍於他。以此可見上天希望人們相互友愛、相互幫助,而不希望人們相互憎恨、相互殘害。以前的聖君禹、湯、文王及武王,愛天下所有的百姓,率先尊崇上天,敬重鬼神,他們給予世人的好處很多,所以上天佑護他們,使他們成為天子,天下的諸侯都歸順、侍奉他們。暴君桀、紂、幽王及厲王,厭惡天下所有的百姓,率先咒罵上天,侮慢鬼神,他們殘害百姓極多,所以上天降禍給他們,使他們喪失自己的國家,身遭殺戮,並受到天下人的羞辱,後代子孫咒罵他們,直到現在仍不停止。因此說,做邪惡的事而遭受災禍的,就是桀、紂、幽王及厲王這些人;愛人利人而得到護佑的,就是禹、湯、文王及武王。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之踐位①者,非以逸樂其身也。爲天下之民,強掩②(掩作陵)弱,衆暴寡,詐者欺愚,勇者侵怯,又爲其懷智詐③不以相敎,積財貨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④之。爲一人明不能徧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⑤之。爲絕國⑥殊俗⑦不得被澤⑧,故立諸侯以敎誨之。是以地無不任,時無不應⑨,官無隱事⑩,國無遺利⑪。所以衣寒食飢⑫,養老弱,息⑬勞倦,無不以⑭也。(卷三十五 文子.道自然)
【註釋】①踐位:即位。②掩:欺壓的意思。③智詐:巧詐。④齊一:使一致。⑤輔翼:輔助。⑥絕國:極其僻遠的邦國。⑦殊俗:風俗習慣不同的地方。⑧被澤:被音「備」,bèi ㄅㄟˋ。蒙受君主的恩澤。被,蒙受。⑨地無不任,時無不應:土地沒有不被利用的,耕種沒有不合乎時令的。⑩隱事:隱蔽見不得人的事。⑪國無遺利:指國家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⑫衣寒食飢:給受寒的人衣服,給挨餓的人食物。衣,動詞,給衣服。食,動詞,給食物。⑬息:使休息。⑭無不以:無不各得其所。
【白話】古代設立帝王,並不是為了滿足他個人的欲望;聖人登上帝王之位,並不是為了自身安逸享樂。而是因為天下存在著以強凌弱、以眾欺寡、奸詐者欺騙愚笨者、勇猛者侵犯怯懦者的現象,又因為少數人胸懷智謀卻不能夠教導百姓,積聚財富卻不能夠惠及別人,所以設立天子加以整治統理這些現象。因為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不能普遍地顧及天下,所以又設立三公九卿的爵位來輔佐天子。又因為偏遠各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天子的恩澤無法澤被到各地,所以設立諸侯王來教誨他們。因此,土地沒有不被合理使用的,耕種沒有不合乎時令的,官吏沒有失職的,沒有不可告人的事,國家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以此來使受寒的人有衣可穿、受飢的人有食可吃,贍養老人、養育幼童,使疲倦、勞累的人得以休息,無不各得其所。
扶風①王駿②,字子臧,宣帝第七子也。年五六歲能書畫③誦詠詩賦,秉德④清貞⑤,宗室⑥之中,最爲儁茂⑦(茂作望)。封汝陰⑧王(舊無封汝陰王四字補之),遷⑨鎭西大將軍,都督⑩雍⑪、梁⑫(梁作凉)諸軍事,大興佃農⑬。入朝,徙⑭封扶風王。(舊無徙封扶風王五字補之)薨⑮,西土⑯氓黎⑰,思慕悲哭,涕泣岐路⑱,更樹碑⑲讚述德範。長老見碑者,無不拜之。其遺愛⑳如此。(卷二十九 晉書上.傳)
【註釋】①扶風:地名,在今日陝西境內。②駿:司馬駿(約西元二三二—二八六年),字子臧(音「髒」,zāng ㄗㄤ)。晉朝宗室,司馬懿的兒子,母親伏夫人。司馬駿先後擔任了散騎常侍、安東大將軍。晉朝建立後封汝陰王、扶風王,擔任鎮西大將軍,守衛關中,施政仁義,深受百姓愛戴。後因戰功加封征西大將軍,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都督。反對晉武帝遣送齊王歸藩,不從,憂鬱而終。③書畫:書法和繪畫。④秉德:保持美德。⑤清貞:潔淨堅貞。⑥宗室:宗族;同宗族之人。⑦儁茂:才智傑出。⑧汝陰:地名,在今日安徽阜陽地區。⑨遷:晉升或調動。⑩都督:總領,統領。⑪雍:西晉的雍州指今日陝西、西安及其以北地區。⑫梁:此處指涼州,是中國古代的地名之一,為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魏文帝黃初元年(西元二二O年),分雍州河西地區的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八郡,復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轄域及今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⑬佃農: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⑭徙:升調;調動。⑮薨:音「轟」,hōng ㄏㄨㄥ。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亡。⑯西土:指周部族所居的故地。大致在今陝西省。⑰氓黎:氓音「忙」,máng ㄇㄤˊ。人民。氓,民;百姓。黎,黎民;民眾。⑱岐路:指離別分手處。⑲樹碑:立碑。⑳遺愛:指留於後世而被人追懷的德行、恩惠、貢獻等。
【白話】扶風王司馬駿,字子臧,是宣帝司馬懿的第七個兒子。他五、六歲時就會書法繪畫、背誦吟詠詩賦,秉有潔淨堅貞的品德,在皇族宗室中,他的才智和聲望最高。武帝即位後封他為汝陰王,又晉升為鎮西大將軍,統管雍州和梁州的軍事。在位期間,他大力倡導鼓勵農民租地耕種。回朝後,被封為扶風王。他死後,西部黎民百姓追思他的德政,都悲痛不已,在送葬的路上悲泣哀啼,還立碑讚頌他的道德風範。地方長老凡是見到碑,無不磕頭跪拜。他留下的恩德竟達到這樣的程度。
夫至人精誠①內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喜而不忘②;見天下有害,憂若有喪。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人之樂者,人亦樂其樂。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精誠:真心誠意;至誠。②忘:玩忽、怠忽。
【白話】至德之人內心永保至誠,而恩德流布天下。他們看到天下人得到利益,雖高興卻不會懈怠(懂得居安思危);見到天下人受到損害,就會憂心忡忡,好像有喪事一樣。以百姓之憂為己憂的人,百姓也以他的憂為己憂;以百姓之樂為己樂的人,百姓也以他的樂為己樂。所以,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憂為憂,做到這樣而不能成就治國大業,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誠愛天下者得賢。奚①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見秦醫②也,不爭③禮貌;在囹圄④,其走大吏也,不愛資財。視天下若子,是故其見醫者,不爭禮貌;其奉養也,不愛資財。故文王之見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數。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穢污⑤,而為正於天下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奚:何。②秦醫:原指扁鵲,後泛指良醫。③爭:力求得到。④囹圄:囹音「零」,líng ㄌㄧㄥˊ。圄音「與」,yǔ ㄩˇ。監獄。⑤穢污:此處指桓公德行污穢。《說苑.尊賢》記載桓公殺兄而立等事。
【白話】真心愛護天下的人會得到賢才。何以知道是這樣呢?孩子生病了,慈母求見良醫,顧不得自己的尊嚴禮節;愛子陷入監獄,父母奔走求救於大官之間,也不會吝惜錢財。一個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麼尋找治理天下的良醫時,就不會計較禮貌,奉養他們也不會吝惜錢財。所以周文王拜見姜太公時,一天五次往返;齊桓公奉養管仲,將幾座城池都分封給了他。這就是為什麼文王的國家雖然偏僻弱小,桓公的行為雖然污穢不潔,卻能夠為政於天下的原因所在。
弗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弗貴①異物②賤③用物④,民乃足。遊觀⑤為無益,奇巧為異物。言明王之道,以德義為益,器用為貴,所以化俗生民⑥。(卷二 尚書)
【註釋】①貴:重視。②異物:奇特罕見之物。③賤:輕視。④用物:日常應用的用品。⑤遊觀:遊逛觀覽。⑥生民:使民生,養民。
【白話】不要做無益的事去耽誤、妨害了有益的事,這樣才能成就治國大業;不看重奇異之物、不輕視實用之物,百姓才能富足。(賢明君主治國之道,以道德仁義為有益,以實用為貴,一切都是為了教化和養育人民。)
《詩》云:「樂只①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言治民之道無他,取於己而巳。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②夫身。拂,猶佹③。逮,及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只:語氣助詞。②逮:音「代」,dài ㄉㄞˋ。及、及至。③佹:音「鬼」,guǐ ㄍㄨㄟˇ。牴觸、違逆。
【白話】《詩經》上說:「和樂的君主呀!就像我們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事情君主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事情君主也厭惡,這就可以算作是老百姓的父母了。喜歡做眾人都厭惡的事,而厭惡眾人都喜歡的事,這就叫違逆人性,災禍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天下有粟①,聖人食之;天下有民,聖人收之;天下有物,聖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粟:糧食的通稱。
【白話】太公說:「天下的糧食,由聖人分配享用;天下的百姓,由聖人治理;天下的萬物,由聖人裁處。為天下謀利益者取得天下,使天下安定者擁有天下,愛護天下百姓者可以長久地統治天下,仁德普施天下者可以化育天下。」
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①之逐鳥雀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鸇:音「詹」,zhān ㄓㄢ。猛禽名。又名晨風。羽色青黃,以鳩鴿燕雀為食。
【白話】把百姓看作子女一般。見到不仁者就懲治他,就像老鷹、鸇鳥追趕小鳥那樣。
故古之君人者,甚憯怛①於民也。國有飢者,食不重味②;民有寒者,而冬不被③裘。歲豐穀登④,乃始懸鐘鼓陳干戚⑤,君臣上下同心而樂之,國無哀人。(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憯怛:憯音「慘」,cǎn ㄘㄢˇ。怛音「答」,dá ㄉㄚˊ。憂傷、悲痛。憯,憂傷。怛,悲傷、愁苦。②重味:兩種以上菜肴。③被:音「批」,pī ㄆㄧ。後作「披」。穿著。④登:成熟、豐收。⑤干戚: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亦為武舞所執的舞具。
【白話】古時候為人君者,真正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悲傷。國民中有挨餓的,君主吃飯時就不要第二道菜;民眾中有受凍的,君主冬天就不穿裘衣。只有年終五穀豐登、百姓富足的時候,才開始懸掛起鐘鼓,陳列起干戚,君臣官民同心歡樂,國內沒有悲哀的人。
良君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白話】賢良的國君養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天一樣庇護百姓,像地一樣容納百姓。百姓尊奉國君,熱愛他如同熱愛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重他如同尊重神靈,畏懼他如同畏懼雷霆。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仁人在位,常為天下所歸者,無他也,善為天下興利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利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利益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也會危害他。……有仁德的人在位時,天下人都依附他,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善於為天下人謀求福利罷了。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卷一 周易)
【白話】天地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茂盛生長,而聖人頤養賢能之士,使他們為人民謀福利,將福澤推及萬民的身上。
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如傷,恐驚動。其亡也,以民為土芥①,是其禍也。芥,草也。(卷六 春秋左氏傳下)
【註釋】①土芥:泥土草芥。比喻微賤的東西,無足輕重。
【白話】臣聽說國家的興盛,是因為看待人民如受傷的人一樣倍加體恤,這就是它的福祉;國家的衰亡,是因為看待人民如泥土小草一樣輕賤糟蹋,這就是它的禍患。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不見侮也。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應事疾,則多成功。惠則足以使人。」(卷九 論語)
【白話】子張向孔子問為仁之道。孔子說:「能實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大眾擁護;做人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做事勤奮敏捷就能獲得成功;能廣施恩惠於人,那麼人必願意效力盡忠。」
今之所謂良吏者,文察①則以禍其民,強力則以厲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專己之殘心。(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①文察:深文苛察。
【白話】現在所謂好的官吏,動用嚴苛的刑法來禍害百姓,使用暴力強權來殘害下級,不根據法律的本意,而是專憑自己殘酷的心意行事。
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並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姓下舊有家字刪之),蠶食無厭,四亡也;苛吏繇役①,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列②,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敺③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飢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繇役:繇音「搖」,yáo ㄧㄠˊ。或稱「徭役」,古代官府指派成年男子義務性的勞役,包括修城、鋪路、防衛鄉里等工作。②遮列:亦作遮迾、遮迣、遮厲。列隊遮攔。③敺:音「歐」,ōu ㄡ。毆打。
【白話】造成百姓流亡的原因有七種:陰陽失調,乾旱和水災侵害百姓,此其一;官府加重索取,增加賦稅,此其二;貪官污吏假公濟私,收受賄賂不斷,此其三;有權勢的富家侵占百姓財物,貪婪無厭,此其四;殘酷苛刻的官吏徵招勞役,貽誤農時,此其五;鄉間村落常常響起警報聲,全村男女都得出動防衛,此其六;盜賊肆虐,搶奪百姓的財物,此其七。這七種流亡的情況還不算厲害,又有七種逼死百姓的情況:殘酷的官吏毆打、殺害百姓,此其一;審理案件太苛刻,此其二;冤枉陷害無辜的百姓,此其三;盜賊遍地,這是其中之四;冤家仇人相互殘殺,此其五;年景不好收成極壞,百姓忍飢挨餓,此其六;一時傳染病流行,百姓感染發病,此其七。百姓有七種流亡的原因,卻沒有得到一絲毫的利益,想要使國家安定實在是太難了。百姓有七種喪命的情況,卻沒有一絲毫生存的機會,想要廢棄刑法而讓百姓安穩過活,實在是太難了。
「夫肥遁①窮谷②之賢,汩泥揚波③之士,雖抗志④於玄霄⑤之表,潛默⑥於幽岫⑦之裏,貪⑧屈⑨高尚之道,以隆協讚⑩之美,使惠風⑪流於天下,膏澤⑫被⑬於萬物。孰與⑭獨足山水,棲遲⑮丘壑⑯,殉⑰匹夫之潔⑱,而忘兼濟⑲之大?古人不借賢於曩代⑳,朕所以虛想㉑於今日。內外百官,剖符㉒親民,各勤所司㉓,使善無不達,惡無不聞。退食自公㉔,平情㉕以道,令詩人無素飡㉖之刺,而吾獲虛心㉗之求,豈不善哉!其各宣攝㉘,知朕意焉。」(卷二十九 晉書上.紀)
【註釋】①肥遁:同「肥遯(音「盾」,dùn ㄉㄨㄣˋ)」。退隱的意思。②窮谷:深谷,幽谷。③汩泥揚波:汩音「古」,gǔ ㄍㄨˇ。攪混泥漿,掀起波浪。謂和光同塵,不標新立異,是一種道家退隱的觀念。汩,攪亂。揚,掀起。典出屈原《楚辭.漁父》:「世人皆濁,何不淈(音「古」,gǔ ㄍㄨˇ)其泥而揚其波?」④抗志:高尚其志。⑤玄霄:高空,雲霄。⑥潛默:緘默,無動靜。⑦幽岫:岫音「秀」,xiù ㄒㄧㄡˋ。深山中的巖洞,常為隱者所居之處。⑧貪:欲,希望。⑨屈:使屈服,折節。⑩協讚:協助,輔佐。⑪惠風:用以比喻仁愛、仁政。⑫膏澤:比喻恩惠。⑬被:遍布,滿。⑭孰與:比對方怎麼樣,表示疑問語氣。用於比照。⑮棲遲:游息,游玩與嬉戲。⑯丘壑: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亦指代隱逸。⑰殉:追求。⑱潔:謂清白不污。⑲兼濟:謂使天下民眾、萬物咸受惠益。⑳曩代:前代。㉑虛想:猶懸念。㉒剖符:猶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諸侯、功臣時,以竹符為信證,剖分為二,君臣各執其一,後因以「剖符」、「剖竹」為分封、授官之稱。㉓司:主管;職掌。㉔退食自公:表示減膳以示節儉。謂操守廉潔。後因以指官吏節儉奉公。㉕平情:公允而不偏於感情。㉖素飡:無功受祿,不勞而食。「飡」同「餐」。㉗虛心:謙虛、不自滿。此指一心嚮往。㉘攝:佐理,輔助。
【白話】「至於那些隱居深谷的賢者,和光同塵的志士,雖然力守其高尚志節於雲天之外,潛藏沉默於深山之中,朕(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希望他們能夠委屈所持的高尚之道,前來輔佐協助朝政,使德政之美興盛,使朕的仁政流布天下,朝廷恩澤普施萬物。這樣比起自己獨步山水之間,游息隱居於山陵溪谷之中,為了追求一個人的清白節操,而忘了惠利天下蒼生的大義,豈不是更好?古人不會藉前代的賢人(來治國),朕因而掛念當今天下的賢臣。朝廷內外各級官員,既得以授官就應親民愛民,各自勤勉做好本職工作,使善德沒有不暢達,惡行沒有不昭彰。臣子能夠做到操守廉潔,依從道義而秉公辦事,從而使詩人筆下不再有官員白吃俸祿的諷刺之詞,也使朕得以開闢一直嚮往的治世,這難道不是很好的事嗎?請各位宣講朕的詔諭並加以輔助,使天下人了解朕的心意啊!」
與民同利,同病①相救,同情相成②,同惡相助③,同好相趣。無甲兵④而勝,無衝機⑤而攻,無渠塹⑥而守。(卷三十一 六韜.武韜)
【註釋】①同病:比喻遭遇相同。②同情相成:指有共同志趣,利害關係一致的人,互相幫助把事情辦好。同情,指同心志者。③同惡相助:謂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④甲兵:披甲的士兵。亦指軍隊。⑤衝機:古戰具。衝車和雲梯。機,械,雲梯之屬。⑥渠塹:塹音「欠」,qiàn ㄑㄧㄢˋ。溝渠。渠,人工挖掘的水道。塹,防禦用的壕溝、護城河。
【白話】和人民共享利益,和百姓處於同樣的遭遇而互相救濟,同心同德而互相成就,同仇敵愾而互相援助,喜好相同而互相促進。如此,即使沒有軍隊也能取勝,沒有衝車和雲梯也能進攻,沒有壕溝也能防守。
景公築路寢之臺①,三年未息,而又爲長庲②之役③,二年未息,又爲鄒④之長途⑤。晏子諫曰:「百姓之力勤⑥矣,君不息⑦乎?」公曰:「途將成矣,請成而息之。」對曰:「君屈⑧民財者,不得其利;窮民力⑨者,不得其樂。」(卷三十三 晏子.諫下)
【註釋】①路寢之臺:古代帝王諸侯治事的宮室。②長庲:庲音「來」,lái ㄌㄞˊ。古臺榭名。齊景公修建的長大房舍。劉師培云:「原本《玉篇.广部》引《埤蒼》云:『長庲,臺,齊景公作也。』」③役:勞役,役作之事。④鄒:周朝國名,鄒國,在今山東鄒縣一帶。⑤長途:道路。《孫子兵法.軍爭》:「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⑥勤:勞苦。⑦息:停止,停息。⑧屈:竭盡,窮盡。⑨窮民力:窮盡百姓之力。
【白話】景公下令修建路寢臺,三年沒有停止,又因為長庲的勞役,兩年不曾停息,接著又修築通往鄒國的長途道路。晏子勸諫說:「民力已經用盡了,您不考慮停下來嗎?」景公說:「這條路快要修成了,等修成後再停息吧!」晏子說:「君主如果竭盡民財,最終會得不到利益;如果竭盡民力,最終亦得不到快樂。」
小國寡民①,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爲小,儉約不奢泰,民雖衆猶若寡乏,不敢勞也。使民重死②,君能爲人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而不遠徙③。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故不遠遷離其常處也。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清靜無爲,不好出入。雖有甲兵,無所陳④之。無怨惡於天下。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漁食百姓也。美其衣,美其惡衣,不貴五色。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飾之屋。樂其俗。樂其質樸之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相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無情欲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小國寡民:寡,少。意為國不論其大,皆以為小;民不論其多,皆以為少。君主愛惜國力民力,不敢奢侈勞民的意思。②重死:愛惜生命的意思。③徙:遷移。④陳:陳設,陳列,列陣之意。
【白話】聖人視大國為小,視民眾多為少(聖人雖然治理大國,還是認為很小,勤儉節約而不奢侈;人民雖然眾多,還是如同很少一樣,不敢勞煩)。使人民愛惜生命(君主能為人民興起利益、免除禍害,各得其所,使人民畏懼死亡而貪求生存),不肯向遠處遷流(政令不煩擾,那麼百姓就安心於本業,所以不向遠處遷徙,而離開他們恆常的住處)。雖有船和車,沒有必要乘坐它(清淨無為,不喜好出入往來);雖有武備,卻沒有地方列陣(沒有招致天下百姓的怨恨厭惡)。人們總覺得自己吃得很香甜(覺得蔬菜糧食很甘美,不掠奪百姓的緣故),衣服很好看(覺得粗布衣服很美,不看重各種彩色),住得很安適(安住在自己的茅屋裡,不好修飾自己的房屋),覺得本地的風俗很稱心如意(樂於享受淳樸的風俗)。鄰國相互可望見,雞狗啼叫聲相互都能聽得見(離得很近),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交往(因為沒有情欲的緣故)。
武侯①曰:「願聞陣必定,戰必勝,守必固之道。」對曰:「君使賢者居上,不肖處下,則陣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②,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居(吾居二字作君一字)而非隣國,則戰已勝矣。」(卷三十六 吳子.論將)
【註釋】①武侯:魏武侯(?—西元前三七O年),姬姓,魏氏,名擊,魏文侯之子。②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
【白話】魏武侯說:「我希望知道軍陣必會穩定,作戰必會獲勝,防守必會堅固的方法。」吳起回答說:「君主使賢人處於上位,使德才不足的人處於下位,那麼可以說軍陣就已經穩定了;人民安居樂業,親愛他們的長官,那麼可以說防守就已經堅固了;百姓都認為自己的國君賢明,而敵方是昏亂的,那麼可以說戰爭就已經取得勝利了。」
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①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莊,齊莊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安:對某種環境、事物感到安適或習慣。
【白話】孔子說:「人民以君主為心臟,君主以人民為軀體。心境莊重則身體安詳,心境肅正則外表恭敬。心所愛好的事物,身體就必然對它們感到安適和習慣;君主所喜好的事物,人民必然也想得到。心因為有身體而得以保全,也會因為身體有缺陷而受傷;君主因有人民而存在,也會因人民背棄而滅亡。」
財須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福由民殖,德俟①民茂②,義以民行。六者既備,然後應天受祚③,保族宜邦。《書》曰:「眾非后④無能胥以寧,后非眾無以辟四方。」推是言之,則民以君安,君以民濟⑤,不易之道也。(卷二十七 吳志上)
【註釋】①俟:等待。②茂:引申為昌盛,豐碩。③受祚:祚音「做」,zuò ㄗㄨㄛˋ。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④后:上古稱君主。⑤濟:成功,成就。
【白話】(駱統上疏說:)財富需要百姓來創造,強盛要依靠百姓的力量,威勢要依憑百姓的勢力,福祉要由百姓來增加,德行有待百姓來興盛,仁義要憑藉百姓來實行。這六方面的條件具備了,然後就能順應天意,接受天地神明的福佑,保全宗族、造福國家。《尚書》上說:「民眾沒有君主,就不能都得到安寧;君主沒有民眾,就不能開闢四方。」由此推論,百姓憑藉君主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百姓而成就大業,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①,用不足,如之何?」對曰:「盍徹②乎?」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也。曰:「二③,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二,謂什二而稅。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卷九 論語)
【註釋】①年飢:一年中穀物收成不好。飢:通「饑」。②徹:周朝的稅法,規定農民繳十分之一的稅,稱為「徹」。③二:指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白話】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不好,費用不足,應該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原來的十分之一的稅制呢?」哀公說:「徵十分之二的稅,我尚感不足,怎麼能恢復十分之一的稅制呢?」有若說:「只要百姓的用度足,君王怎麼會不足?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又怎能求自足?」
父母之所畜①子者,非賢強②也,非聰明也,非俊智③也,愛之憂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④也,此父母所以畜子也。然則愛天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也,則天下之畜⑤亦然矣。此堯之所以畜天下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畜:音「序」,xù ㄒㄩˋ。養育。②賢強:有德行有勇力。③俊智:智慧過人。④無擇:沒有區別。⑤畜:治理。
【白話】父母所養育的兒女,不一定有德行有勇力,不一定聰明,也不一定智慧過人,但父母都一樣疼愛,為兒女憂心,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超過自己,不管是別人有益於孩子,還是自己有益於孩子,都是一樣,這就是為人父母養育孩子的用心。那麼,(君王)愛護天下人民,也是希望人民都能超過自己,至於是別人有益於他們,還是自己有益於他們,並不去區別,那治理天下也和父母養育子女是一樣的。堯帝就是這樣來治理天下的。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孔子弟子仲由也。先導之以德,使人信之,然後勞之。《易》曰:悅以使民,民忘其勞。請益。曰:「毋倦。」子路嫌其少,故請益。曰:無倦者,行此上事無倦則可矣。(卷九 論語)
【白話】子路問為政之道。孔子說:「自己用德行帶頭去引導,以身作則,然後教導人民要勤勞。」子路請孔子再說詳細些。孔子說:「按照上面所說去行,不要懈怠。」
《詩》曰:「凱①悌②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無由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③,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凱:和樂,歡樂。②悌:溫和平易。③息:滋息,生長。
【白話】(漢文帝下詔:)《詩經》上說:「和樂平易的君子啊,是人民的父母。」如今人們有了過失,還沒有施以教化,而刑罰已經加到了他們身上,有的人想改過行善,卻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朕非常憐憫他們。刑罰能達到截斷肢體、刺刻肌膚,一生都不能再生長復原,這樣的刑罰是多麼令人苦痛而又不合道德!難道這符合為民父母的本意嗎?
聖人常善救人,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也。故無棄人;使貴賤各得其所也。常善救物,聖人所以常教民順四時者,以救萬物之殘傷也。故無棄物。不賤石而貴玉。(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古代的聖王在位,總是很善於(以教化)挽救人,所以沒有被拋棄不管的人;總是善於利益萬物並發揮其功效,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卷三十七 孟子)
【白話】堯帝以不能得到像舜這樣的人而最為憂慮,舜也同樣,以不能得到像禹和皋陶這樣的人而憂心。把財物分給別人稱作惠,用好的道理教誨別人稱作忠,為國家求得賢德之士稱作仁。所以說,把天下讓給別人容易,而為天下找到大公無私的賢能之士就難了!
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古代的賢明君主,自己吃飽時,便想到貧窮百姓的飢餓;自己穿暖時,便想到貧寒百姓的受凍;自己生活安逸時,便想到天下百姓的勞苦。
孟子曰:「以佚道①使②民,雖勞不怨;謂教民趣農,役有常時,不使失業,當時雖勞,後獲其利則逸矣。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殺此罪人者,其意欲生人也,故雖伏罪而死,不怨殺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註釋】①佚道:使百姓安樂之道。②使:役使、使喚。
【白話】孟子說:「以謀求百姓安樂的出發點使用民力,百姓縱然勞苦也不會怨恨;以保障百姓生存的出發點處死有罪的人,罪人雖被處死也不怨恨殺他的人。」
敬賢如大賓①,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海內。是以囹圄②空虛,天下太平。(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大賓:泛指國賓。②囹圄:囹音「零」,líng ㄌㄧㄥˊ。圄音「雨」,yǔ ㄩˇ。監牢、監獄。
【白話】尊敬賢才就像尊敬國賓一樣,愛護百姓如同愛護嬰兒一般。自己感到心安理得的事情,才在全國實施。因此監獄空虛,天下太平。
樂民之樂者,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卷四十二 新序)
【白話】國君能以老百姓的快樂為快樂,老百姓也會以你的快樂為快樂;國君能憂老百姓所憂愁的,老百姓也會以你的憂愁為憂愁。以天下百姓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百姓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夠稱王天下,是從來沒有的事啊!
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所謂天子,是對天下人如子女一樣愛護,而天下人對他像父親一樣敬愛,這才稱得上是天子。
故善為國者,御①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飢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御:治理、統治。
【白話】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①罪,憂眾生之不遂②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罹:遭遇、遭受。②遂:不能順利達成,不能如願。
【白話】堯帝對天下人都心存關懷,尤其對窮苦人民更加關愛,心痛百姓遭受罪罰,擔憂眾人不能順心如意。只要有一人挨餓,就說「這是我讓他飢餓的」;有一人受凍,就說「是我讓他受寒的」;有一人犯罪,就說「是我造成他犯罪的」。堯帝的仁慈彰顯而百姓就講道義;恩德廣博而百姓就全被感化。所以不用獎賞,而人民就能互相規勸;不用刑罰,而人民就能安分守己。先寬恕體諒,然後再教育他們,這就是堯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丘①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治之不均平。不患貧,而患不安。憂不能安民耳,民安國富。蓋②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政教均平,則不患貧矣;上下和同,則不患寡矣;大小安寧,不傾危矣。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③之;既④來之,則安之。(卷九 論語)
【註釋】①丘:孔子自稱。孔子名丘,字仲尼。②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③來:招致。④既:已經。
【白話】我曾經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擔心土地人民寡少,而擔心財富不平均;不擔心貧窮,而擔心上下不能安定。因為均平就能致富而沒有貧窮;和諧就能感召遠方人來歸附而不會寡少;百姓安定就不會招致外患而有傾覆的危險。誠能如此,遠方的人如果不歸附,我就修養文化道德來感召他們;等到他們來歸附以後,就讓他們生活能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