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治要綱目

臣術 > 勸諫

伊尹①旣復政厥辟②,還政太甲。將告歸③,乃陳④戒⑤于⑥德,告老歸邑,陳德以戒。曰:「烏虖⑦!天難忱⑧,命靡常⑨。以其無常,故難信也。常厥⑩德,保厥位。厥德匪⑪常,九有⑫以亡。」人能常其德,則安其位。九有,諸侯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伊尹:尹音「引」,yǐn ㄧㄣˇ。名摯,商初的賢相。相傳湯伐桀,滅夏,遂王(音「忘」,wàng ㄨㄤˋ,統治)天下。湯崩,其孫太甲無道,伊尹放諸桐宮,俟其悔過,再迎之復位。卒時,帝沃丁(太甲之子)葬以天子之禮。(事見附錄七)②復政厥辟:厥音「決」,jué ㄐㄩㄝˊ。此指伊尹把政權交還給他的天子太甲。復,還,返回。厥,代詞,他的,同「其」。辟,天子,君主。③告歸:舊時官吏告老回鄉或請假回家。④陳:陳述。⑤戒:告誡。⑥于:以。⑦烏虖:虖音「呼」,hū ㄏㄨ。感嘆詞。也作「烏嘑」、「烏乎」、「烏呼」、「嗚呼」、「於乎」、「於戲」。⑧忱:音「辰」,chén ㄔㄣˊ。相信、信任。《詩經.大雅.大明》:「天難忱斯,不易維王。」漢.毛亨.傳:「忱,信也。」⑨靡常:無常。⑩厥:代詞,他的、那個。同「其」。⑪匪:不,不是。同「非」。⑫九有:九州。指的是各個諸侯國,借指全國。

【白話】伊尹把政權交還給被他放逐的國君太甲之後,打算告老歸鄉,於是再次叮嚀告誡國君太甲謹修德行。他說:「唉!上天難信,因為天命無常。君王如果能常此不懈地修德,就能使自己的地位安定。如果不經常修德,國家也會因此滅亡。」

裴頠①,字逸民,河東人也。遷②尚書左僕射③侍中。元康④七年,以陳准子匡⑤、韓蔚子嵩⑥並侍東宮⑦。頠諫曰:「東宮之建,以儲皇極⑧。其所與遊接,必簡⑨英儁⑩,宜用成德⑪賢邵⑫之才。匡、嵩幼弱,未識人理⑬立身之節⑭。東宮實體夙成⑮之表,而今有童子侍從之聲,未是光闡⑯遐風⑰之弘理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裴頠:裴音「陪」,péi ㄆㄟˊ。頠音「偉」,wěi ㄨㄟˇ。人名。(西元二六七—三OO年)字逸民,晉河東聞喜人。弘雅有遠識,惠帝時為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因誅楊駿有功,封武昌侯。奏修國學,刻石寫經,累遷尚書,為趙王倫所害,追謚成。因患時俗虛浮,嘗著〈崇有論〉以解其蔽。②遷:晉升。③僕射:射音「夜」,yè ㄧㄝˋ。職官名。秦時設置,因古時重視武官,用善射的人掌理事物,漢以後各朝都據秦法而有此官。④元康:是西晉惠帝司馬衷的第三個年號。⑤陳准子匡:陳准兒子陳匡。陳准來自高門潁川陳氏,其子陳眕(音「診」,zhěn ㄓㄣˇ)是當時外戚賈謐(音「密」,mì ㄇㄧˋ)「二十四友」之一,這二十四友都是貴族豪門的公子。陳匡是陳眕的弟弟,元康中被命陪同太子讀書,而裴頠認為世家子陳匡不適合陪同太子。⑥韓蔚子嵩:嵩音「松」,sōng ㄙㄨㄥ。韓蔚兒子韓嵩。陳匡、韓嵩皆由賈后指定陪太子讀書。⑦東宮: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⑧皇極:指皇帝。⑨簡:選擇,選用。⑩英儁:儁音「菌」,jùn ㄐㄩㄣˋ。指才智出眾的人。儁,通「俊」字。⑪成德:盛德。⑫邵:美好、優美、高尚。通「劭」字。⑬人理:做人的道德規範。⑭立身之節:為人處世的氣節。立身,為人處世。節,氣節,節操。⑮夙成:早成,早熟。⑯光闡:發揚光大。⑰遐風:影響深遠之教化。指仁義道德之類。

【白話】裴頠,字逸民,河東郡人。官職升遷到尚書左僕射侍中。晉惠帝元康七年(西元二九七年),陳准的兒子陳匡、韓蔚的兒子韓嵩在東宮陪侍太子。裴頠上書勸諫說:「東宮的設置,是為王朝培養儲君的。與太子交往接觸的人,一定要挑選才智出眾的人士,應該任用盛德賢明的人。而陳匡和韓嵩年紀小,還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和處世的節操。東宮皇太子應該具有聰慧早熟的儀表和氣度,而今卻有未成年的孩子陪讀的聲音,這不合乎光大道德教化的根本道理啊!」

 

景公①觀②於淄上③,喟然④而曰:「嗚呼!使國可長保而傳子孫,豈不樂哉?」晏子⑤對曰:「嬰聞之,明王不徒⑥立⑦,百姓不虛至⑧。今君以政亂國⑨,以行棄民⑩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難乎?」(卷三十三 晏子.諫上)

【註釋】①景公:齊景公,姜姓,名杵臼,在位時有名相晏嬰輔政。《史記.齊世家》記載他「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論語.季氏篇》記「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喜歡打獵,箭法卻不高明。晏子勸諫他,齊景公能納諫。在位五十八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曾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觀:觀察,察看,觀賞。③淄上:淄音「資」,zī ㄗ。在淄河邊上。淄,今山東省內的淄河。④喟然:喟音「愧」,kuì ㄎㄨㄟˋ。嘆息、嘆氣的樣子。⑤晏子:晏嬰,人名。字仲,春秋齊人。歷事靈公、莊公,相齊景公。尚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謚平,史稱為「晏平仲」,後人尊稱為「晏子」。⑥不徒:不白白地。《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⑦立:立身,立足。⑧百姓不虛至:謂百姓不會憑空來歸附。⑨亂國:擾亂國家。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曰:「信用讒佞、賞無功、罰不辜,是之謂以政亂國。」⑩棄民:拋棄民眾。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曰:「內寵之妾迫奪於國、外寵之臣矯奪於鄙、執法之吏並苛百姓,是之謂以行棄民。」

【白話】齊景公到淄河邊觀賞,嘆息著說:「哎!假如國家可以長期存在,並且代代相傳給子孫,這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晏子答道:「我聽說過,賢明的君主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百姓也不是憑白無故就來歸附的。如今,您因為施政有誤使國家混亂;因為行為失當,拋棄百姓已有很長時間了,卻想保有國家,不是很難嗎?」

景公使養①所愛馬,暴病死,公命(命作令)人操刀解②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③執刀而進,晏子止之,而問於公曰:「敢問古時堯、舜支解人,從何軀④始?」公懼焉,遂止。曰:「以屬⑤獄。」晏子曰:「請數之⑥,使自知其罪,然後致之獄⑦。」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⑧有三罪,公使汝⑨養馬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舊無所字補之)最善馬⑩,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⑪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⑫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於百姓,兵弱於鄰國,汝當死罪三也。令以屬獄。」公喟然⑬曰:「赦之⑭。」(卷三十三 晏子.雜上)

【註釋】①使養:派人飼養。②操刀解:執刀分割動物或人的肢體。《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音「元」,yuán ㄩㄢˊ)。」③左右:稱跟從的侍者為「左右」。④軀:身體。⑤屬:音「主」,zhǔ ㄓㄨˇ。交付。同「囑」。⑥數之:數音「鼠」,shǔ ㄕㄨˇ。列舉他的過錯。數,責備,列舉過錯。之,代詞,指養馬者。⑦致之獄:將養馬者交給獄吏治罪。之,代詞,指養馬者。⑧爾: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於「汝」、「你」。⑨汝:你。⑩善馬:良馬。⑪一馬之故:因一匹馬病死的緣故。⑫諸侯: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⑬喟然:喟音「愧」,kuì ㄎㄨㄟˋ。嘆息、嘆氣的樣子。⑭赦之:釋放他。赦,免除,釋放。之,代詞,指養馬者。

【白話】齊景公派人飼養他所喜歡的馬,但馬得急病死了,景公大怒,命令侍衛拿刀肢解養馬的人。這時,晏子正好陪伴景公,看見侍衛手握鋼刀往前走去,晏子制止侍衛並問景公:「請問古時候堯、舜肢解活人,先從身體的哪一部分開始呢?」景公猛然恐懼起來,遂下令停止。景公又說:「將他交給獄吏治罪。」晏子說:「請允許我列舉他的罪狀,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然後再交給獄吏治罪。」景公說:「可以。」晏子對馬夫責備說:「你的罪狀有三條:君主讓你養馬,你卻將馬給養死了,應當判死罪,這是第一條;你養死了君主最喜愛的馬,當判死罪,這是第二條;因為你,使君主因一匹馬病死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後一定怨恨我們君主,諸侯聽後一定輕蔑我們的國家。因為你養死了君主之馬,致使百姓對君主積下怨恨,使軍隊因各國諸侯輕視我們的國家而弱於鄰國,你當判死罪,這是第三條。應將你交給獄吏治罪。」景公嘆息說:「赦免了他吧!」

天子卽位①,上卿②進曰:「如之何憂長也?能除患則爲福,不能則爲賊。」授③天子一策④。中卿進曰:「配天⑤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⑦,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後⑧之,後之(後之後之作謂之後後)則事不擧⑨;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⑩。慶者在堂,弔者在閭⑪。禍與福鄰,莫知其門。務哉務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策。(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卽位:亦作「即立」。指開始成為帝王、皇后或諸侯。②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③授:給與、交與。④策:古代用以記事的竹、木片,編在一起的叫「策」。亦借指書簡,簿冊。⑤配天:謂受天命為天子。⑥接:有迅速敏捷之意。⑦豫:預備,先事準備。⑧後:落在後面。⑨擧:成功。⑩敬戒無怠:時刻警戒不懈怠。敬戒,警戒;戒備。怠,懈怠;懶惰。⑪閭:泛指門戶。

【白話】天子登基即位。上卿進奏說:「怎麼說您所憂甚為長遠呢?能去除憂患則為有福,不能去除則為禍害。」交給天子第一道策書。中卿進奏說:「君上承天命以為天子,而有天下之國土,在事情沒來之前考慮處理事情,在憂患沒發生之前考慮治理憂患。先於事情的發生而考慮稱之為『接』,『接』就能夠讓事情圓滿完成;先於憂患的產生而考慮稱之為『豫』,『豫』則禍患不生;事情已經來臨而後考慮這是『後』了,『後』則事情不能成功;憂患已經出現而後考慮的,稱之為『困』,『困』則無法抵擋禍患的到來。」交給天子第二道策書。下卿進奏說:「時刻警戒,不要有懈怠。喜事慶賀的人還在堂上,喪事弔唁的人就已經在門口。禍福相鄰,禍福無常,不知何時進門。一定要警戒!一定要警戒!萬民的期望在您一身啊。」交給天子第三道策書。

夫諫爭①者,所以納君於道,矯枉正非,救上之謬也。上苟有謬而無救焉,則害於事,害於事則危道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爭:音「鄭」,zhèng ㄓㄥˋ。通「諍」。直言規勸。

【白話】諫諍,就是為了讓君主進入正確的治國之道,矯正邪枉、改正缺點,挽救君主的謬誤。如果君主有謬誤之處而沒有人去糾正,就會危害國事;危害國事,就會使國家步入危途。

《易》曰:「王臣①謇謇②,匪③躬④之故。」人臣之所以謇謇為難,而諫其君者,非為身也,將欲以匡⑤君之過,矯君之失也。君有過失,危亡之萌也,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王臣:志匡王室之臣。②謇謇:音「簡」,jiǎn ㄐㄧㄢˇ。忠貞;正直。謇:通「蹇」,《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③匪:同「非」。不,不是。④躬:自身;自己。⑤匡:糾正;扶正。

【白話】《易經》上說:「有志於匡正王室的臣子剛正忠直,不是為了自身的緣故。」臣子之所以要剛正忠直,迎難而上勸諫君主,不是為了自身,而是想要糾正君主的過錯,匡正君主的過失。君主有過失,就是危亡的萌芽,看到君主的過失而不勸諫,就是輕視君主的危亡。輕視君主的危亡,是忠臣所不忍心做的。

《敬之》,群臣進戒嗣王①也。敬②之敬之,天維顯③思④,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⑤厥士⑥,日監在茲。顯,光也。監,視也。群臣見王,謀即政之事。故因此時戒之曰:敬之哉!敬之哉!天乃光明,去惡與善,其命吉凶,不變易也。無謂天高又高,在上遠人而不畏也。天上下其事,謂轉運日月,施其所行,日視瞻近在此也。(卷三 毛詩)

【註釋】①嗣王:繼位之王。②敬:通「警」。警惕;警戒。③顯:明;光明。④思:語助詞。⑤陟降:陟音「至」,zhì ㄓˋ。升降,上下。陟:由低處向高處走。與「降」相對。⑥士:同「事」。

【白話】《敬之》一詩寫的是群臣進忠言以戒勉即將繼位的周成王。(誡勉的內容是:)要敬慎呀,要敬慎呀,上天有眼是那樣明亮呀,保有天命不容易啊!不要說上天高高在上,上天運行日月,行使自己的職責,明察一切,天天監視著我們。

故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過於諫矣。故子從命者,不得為孝;臣苟順者,不得為忠。是以國之將興,貴在諫臣;家之將盛,貴在諫子。」(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因此(孔子)說:「君主遇到危險而不去護持,君主就要跌倒而不去攙扶,那君主還要這樣的臣子幹什麼呢?而扶持的方法,沒有比諫諍更好的了。因此,做兒子的如果只是一味聽從父親的話,算不得是真正的孝;做臣子的只是一味順從君主的意思,算不上是真正的忠。因此國家將要興旺,貴在有能夠直言諫諍的大臣;家庭將要興旺,貴在有能夠勸諫父母的孩子。」

孔子曰:「侍於君子①有三愆②: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躁,不安靜。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隱,匿,不盡情實。未見顏色③而言,謂之瞽④。」未見君子顏色所趨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君子:指才德出眾的人或是在位的君王。②愆:音「千」,qiān ㄑㄧㄢ。罪過、過失。③顏色:表情、神色。④瞽:音「古」,gǔ ㄍㄨˇ。本指瞎眼的人,此處則表示沒有見識、沒有觀察力的人。

【白話】孔子說:「隨侍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話沒到該說時就說,這就是心浮氣躁;話當說而不說,這就是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就說話,這就是不懂言語分寸,猶如盲人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龍見武庫①井中,車駕親觀,有喜色,於是外內議當賀,毅②獨表曰:「昔龍降鄭時門③之外,子產不賀④。龍降夏廷⑤,卜⑥藏其漦⑦,至周幽王⑧,禍舋乃發⑨。證據⑩舊典,無賀龍之禮。」詔報⑪曰:「政德未修,誠未有以膺受⑫嘉祥⑬,省⑭來示⑮,以爲瞿然⑯。賀慶之事,宜詳依典義⑰,動靜⑱數⑲示。」(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武庫:泛指藏器物的倉庫。②毅:劉毅(西元二一六—二八五年),字仲雄,東萊掖(音「夜」,yè ㄧㄝˋ)縣人。西漢城陽王劉章的後代,曹魏及西晉官員。其人公正剛直,喜歡評論人物。③鄭時門:鄭國的大門。鄭,春秋國名,姬姓,周宣王封弟友於此。在今陝西華縣西北。④子產不賀:典故出自《左傳》,昭公十九年,鄭國發生大水災,有龍在時門外的洧(音「偉」,wěi ㄨㄟˇ)淵爭鬥,國人請求祭祀,子產不肯,曰:「我鬥,龍不我覿(音「笛」,dí ㄉㄧˊ,以禮相見)也。龍鬥,我獨何覿焉?禳(ráng ㄖㄤˊ,除殃祭也)之,則彼其室也。(水潭是龍的住所,難道要禳祭使它們離開住所嗎?)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子產生平見附錄八)⑤龍降夏廷:指有龍出現在夏代。傳說夏桀時,出現了兩條龍,被桀王所殺,命人將龍涎藏在櫝(音「毒」,dú ㄉㄨˊ)匣。六百四十多年後,周厲王打開木櫝,結果導致褒姒(音「四」,sì ㄙˋ)的出生。⑥卜:卜人,卜官。⑦漦:音「離」,lí ㄌㄧˊ。龍或魚的唾液。⑧周幽王:帝號。姓姬,名宮涅(音「聶」,niè ㄋㄧㄝˋ),宣王子。沉湎酒色,不理國事。申侯其女原為周幽王的王后,生子宜臼(音「就」,jiù ㄐㄧㄡˋ),立為太子。後被周幽王所廢,改立褒姒為后,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在位十一年,謚曰「幽」。⑨禍舋乃發:舋音「信」,xìn ㄒㄧㄣˋ。引發禍端。舋,仇隙、爭端。⑩證據:證明,考證。⑪報:特指皇帝對臣下所上條陳、奏章等的批覆。⑫膺受:膺音「英」,yīng ㄧㄥ。承受。⑬嘉祥:指祥瑞。⑭省:音「醒」,xǐng ㄒㄧㄥˇ。泛指觀看、閱覽。⑮來示:對他人來信的敬稱。⑯瞿然:瞿音「句」,jù ㄐㄩˋ。驚駭的樣子。⑰典義:即指經書的意旨。⑱動靜:偏義複詞,取「動」的意思,指行動、舉止。⑲數:音「碩」,shuò ㄕㄨㄛˋ。多次。

【白話】有龍出現在武庫的水井中,晉武帝司馬炎親自坐車去觀看,露出喜悅的神色。於是朝廷內外的官員建議應當慶賀,唯獨劉毅上表說:「以前(春秋時期),有龍降落在鄭國的大門外,子產並不稱賀。夏朝,有龍降落在宮廷中,占卜者將龍吐的涎沫藏在盒子裡。後至周幽王時,打開盒子,龍的涎沫流出來,而釀成亡國的禍患。臣查證從前的典籍,沒有慶賀飛龍降臨的禮儀。」武帝頒詔說:「政事和德行都還沒有修明,實在沒有資格承受這樣的祥瑞吉兆。我覽閱了劉毅的奏章,感到又驚又怕。慶賀的事,應審慎地依照經典大義,一舉一動都要及時告知。」

頠深患時俗放蕩,不尊儒術。魏末以來,轉更增甚。何晏①、阮籍②素有高名於世,口談浮虛③,不遵禮法,尸祿④耽寵⑤,仕,不事事⑥。至王衍⑦之徒,聲譽太盛,位高勢重,不以物務自嬰⑧,遂相放效⑨,風敎⑩陵遲⑪。頠著崇有之論⑫,以釋其蔽⑬。世雖知其言之益治⑭,而莫能革也。朝廷之士,皆以遺事⑮爲高。四海尚寧,而有識者知其將亂矣。而夷狄遂淪中州者,其禮久亡故也。倫、秀⑯之興舋⑰,頠、張華⑱俱見害⑲,朝綱傾弛⑳,遠近悼之。(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何晏:字平叔,三國魏宛(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好老莊之言,與夏侯玄、王弼(音「必」,bì ㄅㄧˋ)等競尚清談(指不切實際的言論),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時風氣,後為司馬懿所殺。②阮籍:字嗣宗,阮瑀(音「羽」,yǔ ㄩˇ)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與山濤、嵇康、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崇尚老莊之學,輕視禮法,規避塵俗,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縱情清談,故稱為「竹林七賢」。有雋才,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③浮虛:指魏晉清談的虛無玄理。④尸祿:謂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尸,古時祭禮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此引申空佔職位而不做事。⑤耽寵:貪戀榮寵。⑥事事:治事,做事。⑦王衍:字夷甫,晉臨沂人,他是魏晉高門琅琊(音「郎爺」,láng yé ㄌㄤˊ ㄧㄝˊ)王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名士。曾任尚書令等要職,官至太尉。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但是為官時不理政務而終日玄談,體現了當時政壇頹敗的風氣。⑧物務自嬰:把公務放在心上。物務,事務。嬰,通「纓」,反覆盤繞其上。⑨放效:放音「仿」,fǎng ㄈㄤˇ。模仿,效法。⑩風敎:《詩大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後以「風教」指風俗教化。⑪陵遲:漸趨衰敗。⑫崇有之論:〈崇有論〉文章名。晉裴頠撰。晉時佛、老虛無清談之說盛行,裴頠遂著〈崇有論〉,本儒說以矯時弊。⑬蔽:障礙、毛病。⑭益治:幫助政事。⑮遺事:謂棄置不管世事。⑯倫、秀:司馬倫和孫秀。⑰興舋:舋音「信」,xìn ㄒㄧㄣˋ。引起爭端。⑱張華:(西元二三二—三OO年)字茂先,西晉方城(故城在今河北省固安縣南)人。學業優博,辭藻溫麗,圖緯(河圖五緯等專論占驗術數的書)方伎(泛指醫、卜、星、相等術)之書,無不詳覽,伐吳有功,封廣武侯,長於政事,時人許之為「鄭國子產」。後為趙王倫所害。著有《博物志》。(生平見附錄六)⑲見害:被害。見,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⑳朝綱傾弛:朝廷的制度、紀律傾倒廢弛。

【白話】裴頠深深擔憂社會風氣的放蕩不拘、不遵從儒家的學說思想。從曹魏末年以來,這種風氣更是與日俱增。(當年)何晏、阮籍一向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們談論虛無玄理,行為不守禮教法令,空享俸祿卻不能盡職盡責,心中貪戀榮寵,為官卻無所事事。至王衍之流,他們的聲譽太盛,官位很高,勢力很大,不把公務放在心上。結果天下的人都競相仿效,風俗教化頹廢敗壞。裴頠撰寫了〈崇有論〉,以闡釋這種風氣的弊端,但是世人雖然知道裴頠的言論有利於國家治理,但卻沒人能夠真正革除這種頹廢的風氣。朝廷官員都把能夠不理會本職事務,作為清高的表現。當時天下還算平靜,但有識之士卻預料將要出現動亂。後來夷狄(五胡)攻陷中原,就是因為禮儀道德久已喪失的緣故。到了趙王司馬倫和孫秀起而作亂的時候,裴頠和張華同時被害,朝廷綱紀傾倒廢弛,遠近人士無不悼念他們。

君臨民①若寇讎②,見善若避熱③,亂政而危賢,必逆④於衆。肆欲⑤於民,而虐誅⑥其下,恐及於身矣。嬰之年老,不能待君使矣,行不能革⑦,則持節⑧以没世⑨矣。(卷三十三 晏子.諫上)

【註釋】①臨民:治理百姓。②寇讎:仇敵,敵人。《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後因以「視為寇讎」比喻極端仇視。③避熱:謂天氣炎熱時暫居涼爽之地。④逆:違背,拂逆。《尚書.太甲下》:「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⑤肆欲:猶極欲,任情。⑥虐誅:嚴其責罰,殘暴地殺害下屬。虐,殘暴,凶殘。⑦革:改變。⑧持節:持守節操。⑨没世:没音「末」,mò ㄇㄛˋ。死亡,指終其一生。

【白話】如今君王(齊景公)治民就如同面對讎敵一樣,看到善行就如同躲避炎熱一般,既擾亂了政治,又危害賢良,這樣必然違背民心。極盡私欲搜刮民財,並殘暴地殺害下屬,恐怕要禍及自身了。我已經年邁,不能久事君王,不能幫助君上,君王的行為若不能改正,我就持守節操,直到離開這個世界。

晏子没①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②,堂上③唱善④,若出一口⑤。公作色大息⑥,播⑦弓矢。弦章⑧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矣,未嘗聞吾不善。今射出質,唱善者如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⑨也。智⑩不足以知君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顏,然而有一焉。臣聞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尺蠖⑪食黃,其身黃,食蒼⑫,其身蒼。君其猶有食諂⑬人之言乎?」公曰:「善。」(卷三十三 晏子.雜下)

【註釋】①没:音「末」,mò ㄇㄛˋ。通「歿」,死。②出質:射出的箭未中箭靶。質,箭靶、標的。③堂上:殿堂上,正廳上。④唱善:稱善,叫好。⑤一口:眾口同聲。⑥大息:同「太息」,大聲長嘆,深深地嘆息。⑦播:分散。引申為拋開。⑧弦章:春秋齊國大夫。⑨不肖:肖音「孝」,xiào ㄒㄧㄠˋ。不賢,無才能。⑩智:智慧,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⑪尺蠖:蠖音「或」,huò ㄏㄨㄛˋ。蛾的幼蟲,生長在樹上,顏色像樹皮色,行動時身體一屈一伸地前進。北方稱步曲,南方稱造橋蟲。⑫蒼:草色、深青色。⑬諂:奉承、巴結、獻媚。

【白話】晏子死後十七年,景公請諸位大夫飲酒。景公酒後射箭,射出的箭未中箭靶,殿堂上飲酒的諸位大夫高喊「射得好」,殿堂上一片叫好之聲,喊聲整齊,好像出自一個人的口。景公臉色大變,大聲嘆息,拋掉弓箭。這時弦章入見,景公說:「弦章啊!自從我失去晏子,至今十七年了,未曾聽到誰說我有不對的地方。今天我射箭脫了靶,諸位大夫大喊『射得好』的如出自一人之口。」弦章答道:「這是諸臣不成材呀!以他們的智慧,不足以發現君主的過錯;以他們的勇氣,不敢觸犯國君而當面諫言,這樣便出現了眾口一詞的情況。我聽說,君主喜歡穿什麼,臣子們便送什麼樣的衣服給他穿;君主喜歡吃什麼,臣子們便獻什麼樣的食物讓他吃。尺蠖吃了黃葉,身體就發黃;吃了青葉,身體就發青。君主大概還是喜歡聽諂媚者的話吧!」景公說:「你說得太好了!」

 

人主有常不可諫者五焉:一曰廢后①黜正②,二曰不節情欲,三曰專愛一人,四曰寵幸佞諂,五曰驕貴外戚。廢后黜正,覆其國家者也;不節情欲,伐其性命者也;專愛一人,絕其繼嗣者也;寵幸佞諂,壅蔽③忠正者也;驕貴外戚,淆亂④政治者也。此爲疾痛,在於膏肓⑤;此爲傾危⑥,比於累卵⑦者也。然而人臣破首分形⑧所不能救止⑨也。(卷四十五 仲長子昌言)

【註釋】①廢后:廢除皇后。②黜正:黜音「觸」,chù ㄔㄨˋ。廢除太子。③壅蔽:壅音「擁」,yōng ㄩㄥ。蔽音「必」,bì ㄅㄧˋ。遮蔽,阻塞。④淆亂:混亂,混淆。⑤膏肓:肓音「荒」,huāng ㄏㄨㄤ。人體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部分。舊說以為是藥效無法達到的地方,故引申為病症已達難治的階段。此比喻難以救藥的失誤或缺點。⑥傾危:傾覆,傾側危險。此指國勢不安,有滅亡的危險。⑦累卵:累音「壘」,lěi ㄌㄟˇ。蛋一個個疊高,則容易墜地破碎。比喻非常危險。⑧破首分形:比喻竭力盡忠,不惜犧牲生命。破首,頭破。分形,肢體分離。⑨救止:援助、使脫離困難或危急。

【白話】君主常在五個方面不容易接受勸諫:一是廢黜皇后、廢除太子,二是不節制情欲,三是專寵一個妃嬪,四是寵愛奸佞諂媚的人,五是放縱、看重外戚。廢黜皇后、廢除太子,可使國家傾覆;不節制情欲,危害君主性命;專寵一人,就會斷絕後代;寵信諂諛奸佞之徒,就會阻塞忠心正直的人進言的路;放縱、重用外戚,就會淆亂國家政治。這些是疾痛,使國家病入膏肓,無可挽救;使國勢不安,有滅亡的危險,像堆累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即使臣子們肝腦塗地,也難拯救。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而犯之。」事君之道,義不可欺,當犯顏諫爭。(卷九 論語)

【白話】子路問事奉君王之道。孔子說:「必須不欺瞞君王,當君王有不對的地方,也要犯顏諫諍。」

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①而爭②。(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伏死:甘願捨棄生命。②爭:通「諍」。諍諫。

【白話】臣下,是為國君整治繁亂和解除迷惑的人。因此要冒死去諫諍規勸。

夫不能諫則君危,固諫則身殆。賢人君子,不忍觀上之危,而不愛①身之殆。(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愛:吝惜、捨不得。

【白話】臣子不能諫諍,君主就會有危險;堅持進諫,臣子自己就會有危險。真正的賢人君子,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君主處於危險之中,因而不顧自身的危亡。

若託物以風喻,微生(生疑言)而不切,不切則不改。唯正諫直諫可以補缺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如果假借一些事物來進行委婉的勸諫,言辭隱微不顯而不能夠切中要害,不能切中要害就很難改正錯誤。只有不畏強凌弱、直言地勸諫,才能補救君主的過失。

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也;發而進諫(進諫作止之),謂之救也;行而責之,謂之戒也。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臣子盡忠有三種策略:第一種是預防,第二種是補救,第三種是告誡。錯誤尚未發生而能設法避免,稱為「防」;剛剛發生錯誤而能進行勸阻,稱為「救」;已經造成既定事實而能直言指正,稱之為「戒」。預防為上策,補救為次等,告誡是下策。

景公問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對曰:「有難不死,出亡①不送。」公不悅曰:「君裂地而富(富作封)之,疏②爵而貴之,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其說何也?」對曰:「言而見③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難而死,是妄死④也;謀而不從,出亡而送,是詐偽⑤也。忠臣也者,能納善於君,而不與君陷於難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出亡:出逃、逃亡。亡,出逃。②疏:分賜,分給。③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④妄死:無意義的死。⑤詐偽:弄虛作假、偽裝假冒。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忠臣應該如何輔佐國君?」晏子回答說:「國君有危難,忠臣不送死;國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景公很不高興地說:「君主分封土地使臣子富足,分封爵位使臣子顯貴,君主有災難,臣子卻不捨身拼死,君主出逃臣子卻不送行,這種說法是何道理?」晏子答道:「諫言如果被採用,國君一生都沒有危難,忠臣何需送死?謀劃如果被聽從,國君終身不至於逃亡,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諫言不被採用,國君有危難而忠臣跟著送死,那是白白送死!如果謀劃不被採納,國君逃亡而忠臣送行,那是欺騙、偽善!所謂的忠臣,是善於向君主進諫良策,而不是和君主一起陷於危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