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①復②于王曰:「惟木從繩③則正,后④從諫則聖。言木以繩直,君以諫明也。后克⑤聖,臣弗命其承⑥。君能受諫,則臣不待命,其承意而諫也。誰敢弗祇⑦若⑧王之休命⑨?」言如此,誰敢不敬順王之美命而諫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說:音「月」,yuè ㄩㄝˋ。傅說,人名,為殷高宗(商王武丁殷高宗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代君主)的賢相。初隱居於傅巖,高宗夢到他,往訪而知其賢,於是舉他為相,國家大治。②復:答覆。③從繩:依照繩墨取直。④后:君主。⑤克:能夠。⑥臣弗命其承:臣下不用君王命令就會主動進言。弗命,此指不用命令。承,承受旨意。⑦祇:音「知」,zhī ㄓ。通「祗」,恭敬的。⑧若:順從。⑨休命:美好的命令。多指天子或神明的旨意。休,美好的。
【白話】傅說回答殷高宗說:「木板按繩墨鋸解就能被切直,君王接受忠臣規勸就會變得聖明。君王能夠聖明,臣下不必等待命令就會主動進諫。誰還敢不恭敬地順從英明君王美命而進諫呢?」
主好①作宮室臺池,諫者不聽②;主好忿怒,妄③誅殺人,諫者不聽;主好所愛,無功德而富貴者,諫者不聽;主好財利,巧奪萬民,諫者不聽;主好珠玉奇怪異物,諫者不聽,是謂六不聽。(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註釋】①好:音「號」,hào ㄏㄠˋ。喜愛。②不聽:謂不聽從別人的意見。③妄:胡亂、任意。
【白話】國君喜好興建宮室臺榭,諫言就聽不進;國君喜好發怒,胡亂殺人,諫言就聽不進;國君喜好自己所愛的,沒有功德卻富貴顯達,諫言就聽不進;國君喜好財物,對百姓巧取豪奪,諫言就聽不進;國君喜好珠寶,奇異玩物,諫言就聽不進,這就是六不聽。
四必亡:一曰強諫①不可止,必亡;二曰強諫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②強正③衆邪,必亡;四曰以寡直④強正衆曲⑤,必亡。(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註釋】①強諫:極力地以正直的言辭規勸別人。②寡正:微小的正向力量。③強正:剛正不阿強行整飭。④寡直:微小的正直。⑤衆曲:曲音「屈」,qū ㄑㄩ。此指眾多邪僻的事。曲,邪僻;不正派。
【白話】所謂四必亡:一是強諫而不能阻止君主為非者,必亡;二是強諫的內容君主已經知曉而不肯採用,必亡;三是以微小的正向力量,極力整飭眾多奸邪,必亡;四是以微小的剛直力量,強行整飭眾多歪曲的事,必亡。
公①曰:「管夷吾②親射寡人,中鉤③殆④於死,今乃用之,可乎?」鮑叔⑤曰:「彼爲⑥其君也!君若宥而反之⑦,其爲君亦猶是也。」公使⑧人請之,魯囚⑨管仲以與齊。桓公親迎之郊,遂與歸,禮之于廟,而問爲政焉⑩。(卷三十二 管子.小匡)
【註釋】①公:此指齊桓公,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周莊王五十一年,以襄公無道,出奔莒(音「舉」,jǔ ㄐㄩˇ,國名),其後襄公被弒(音「試」,shì ㄕˋ),乃歸國即君位,因鮑叔牙推薦,任管仲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為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之首。管仲亡後,怠忽政事,寵幸佞臣,霸業遂衰。在位四十二年,卒諡桓。②管夷吾:史稱管子,字仲,名夷吾,謚曰「敬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推行改革,通貨積財,富國強兵,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也稱為「筦(音「管」,guǎn ㄍㄨㄢˇ)子」、「管仲」、「仲子」。③中鉤: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指春秋時,管仲射齊公子小白,中其帶鉤事。④殆:幾乎、將近、差不多。⑤鮑叔:鮑音「抱」,bào ㄅㄠˋ。春秋時齊國大夫。少與管仲友善,知管仲賢而貧,分財多與。之後鮑叔牙事齊桓公,管仲事公子糾。公子糾死,管仲囚,鮑叔牙乃推薦管仲給齊桓公,後管仲輔佐桓公成霸業。世多稱鮑叔牙知人而篤於友誼。⑥爲:幫助。⑦宥而反之:宥音「又」,yòu ㄧㄡˋ。寬恕他,讓他返回。宥,寬恕、赦免。反,同「返」。⑧使:命令、派遣。⑨囚:此當動詞,以囚牢拘禁。⑩焉:語氣詞,置句末,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
【白話】齊桓公說:「管仲曾親手射寡人,射中了寡人的衣帶鉤,使寡人差點送了性命,現在卻要任用他,可以嗎?」鮑叔牙說:「他當時也是為他的主子效力罷了!君王您如果寬恕他,讓他返回齊國,他也會同樣為您效力。」齊桓公派人到魯國請求歸還管仲,魯國用囚牢把管仲送回齊國。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於是一同回國,在祖廟用禮儀接待他,然後向他求教為政之道。
魏武侯①甞②謀事③,羣臣莫能及,罷朝④而有喜色。吳起進⑤曰:「昔楚莊王⑥謀事,羣臣莫能及,罷朝而有憂色⑦,曰:『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⑧者王,能得其友⑨者霸⑩。今寡人不才⑪,而羣臣莫之過⑫,國其殆⑬矣。』莊王所憂,而君悅之,臣竊⑭懼矣。」於是武侯乃慙⑮。(卷三十六 吳子.勵士)
【註釋】①魏武侯:(?—西元前三七O年)戰國時期魏國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擊,魏文侯之子。西元前三九六年繼魏文侯位。②甞:同「嘗」,曾經。③謀事:策劃事務。④罷朝:帝王退朝或臣子朝罷退歸。⑤進:奉上,呈上。⑥楚莊王:春秋時楚國國君。名侶。有雄才,任伍舉、蘇從,勵精圖治,國勢大張,滅庸克宋,伐陳圍鄭,與晉爭霸。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位二十三年,諡「莊」,又稱荊莊王。⑦憂色:憂愁的神色。⑧師:典範也。⑨友:親近。⑩霸:古代諸侯的盟主。⑪不才:沒有才能。⑫莫之過:莫過之,不超過他。⑬殆:危。⑭竊:私自。⑮慙:同「慚」,羞愧。
【白話】魏武侯曾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退朝以後武侯面有喜色。吳起進言說:「以前楚莊王和群臣商討國事,大臣們沒有人能比得上他,退朝之後他面帶愁容,說:『寡人聽說世上不會沒有聖人,國家也不會缺乏賢人,能夠得到他們並以之為師的君主,可以稱王天下;能夠得到他們並與之為友的君主,可以稱霸諸侯。如今寡人無德無才,而群臣們還不如我,楚國危險了。』楚莊王所擔憂的事,而您反而喜悅,臣私下深感憂懼。」於是魏武侯才感到慚愧。
至忠逆於(舊無逆於之於字補之)耳、倒於心,倒亦逆也。非賢主,其孰能聽之?聽,受。故賢主之所說①,不肖主之所誅也。賢主悅忠言。不肖主反之。今有樹於此,而欲其美也,人時灌之則惡之,惡其灌之者也。而日伐其根,則必無活樹矣。夫惡聞忠言,自伐之精者也。精猶甚,甚於自伐其根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說:音「月」,yuè ㄩㄝˋ。後作「悅」。喜悅;高興。
【白話】至忠之言會讓人覺得不中聽、不順心,若不是賢明的君主,有誰能接受呢?所以賢明的君主所喜歡的,正是昏庸的君主所要懲罰誅除的。假如這裡有一棵樹,自己希望它生長茂盛,可是別人按時澆灌它,自己卻討厭澆灌人的行為,並且每天砍伐樹根,那麼這棵樹必定活不了。厭惡聽取忠言,正是最嚴重的自我毀滅的行為啊!
夫明主之聽於群臣,其計可用也,不羞其位;其言可行也,不責①其辯。闇主則不然,信所愛習親近者,雖邪枉②不正,不能見也;疏遠卑賤者,雖竭力盡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窮之以辭,有諫者誅③之以罪。如此而欲炤④海內、存⑤萬方,是猶塞耳而聽清濁,掩目而視青黃也,其離聰明亦遠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註釋】①責:要求;期望。②邪枉:邪曲,不合正道。③誅:懲罰;責罰。④炤:音「照」,zhào ㄓㄠˋ。同「照」,照耀。⑤存:撫慰;顧恤。
【白話】賢明的君主聽取群臣的建議,如果臣下的策略可用,就不應當因說話人的地位低下而恥於採用;如果臣下的言論可行,就不會責求他們要能言善辯。昏庸的君主就不是這樣,他信任、偏愛平素與自己親近的人,雖然他們姦邪枉法、品行不端,他卻看不見;他疏遠地位卑賤的人,雖然他們竭盡忠誠奉獻才智,他卻不知道。有人進言時,他要追根問底使對方理屈詞窮;有直言規勸的,他就用某種罪名予以懲處。這樣做還想要光耀海內、撫恤天下的百姓,就像是塞著耳朵去聽辨樂聲的清濁、蒙上眼睛卻想看清楚顏色,這樣離耳聰目明也太遠了。
防①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②而潰③,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④之使導;為民者,宣⑤之使言。故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⑥也,衣食於是乎(舊無出猶至是乎十四字補之)生;口之宣⑦言也,善敗⑧於是乎興⑨。夫民慮之心,而宣之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防:堤壩。這裡用作動詞,堵塞。②壅:堵塞。③潰:決口。④決:排除壅塞,疏通水道。⑤宣:疏通;疏導。⑥原隰衍沃:隰音「昔」,xí ㄒㄧˊ。「原」指寬闊平坦的土地;「隰」指低下而潮濕的土地;「衍」指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指有河流灌溉的土地。⑦宣:宣布;傳布;公開說出。⑧善敗:成敗。⑨興:事情的發生或出現。
【白話】堵塞百姓的口,後果比堵住河流更加嚴重。河水堵塞而蓄積,一旦決口,傷害的人一定會很多,堵塞了百姓的口也是一樣道理。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水道,使水流通暢;治理百姓的人,要開導他們,讓他們講話。因此,百姓有嘴巴,正像大地有山河一樣,於是人類的財物就從這裡產生;又猶如大地有平窪高低各種不同的地形一樣,於是人類的衣食資源就從這裡產生;能讓百姓盡情說話,國家政事的好壞才能充分顯示。百姓把心裡想的公開說出來,成熟的意見就可以實施。如果堵住百姓的嘴不讓他們說話,這樣做能長久嗎?
夫子①語我②九言曰:「無始亂,無怙③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④禮,無驕能,以能驕人。無復怒,復,重也。無謀非德,非所謀。無犯非義。」言簡子能用善言,所以遂興也。(卷六 春秋左氏傳下)
【註釋】①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此處指春秋時鄭國正卿游吉。其人年少有儀度,支持子產改革,後繼子產執政。長於外交辭令,多次出使晉、楚大國。②我:此處是晉國大夫趙簡子自稱。趙簡子因善於吸取他人有益之言,而能建功立業。本條選文是游吉去世後,趙簡子親臨哭弔時所追述的游吉曾給他的忠告。③怙:音「護」,hù ㄏㄨˋ。依賴;憑恃。④敖:傲慢;驕傲。後通作「傲」。
【白話】夫子對我說了九句話:「不可成為禍亂的源起,不可依仗錢財權勢,不可依仗寵愛,不可違背大眾共同的意願,不可傲慢對待有禮之人,不可因有能力而驕傲,不可對同一件事再次動怒,不可圖謀不合道德的事,不可觸犯不合正義的事。」
古之賢君,樂聞其過,故直言得至,以補其闕①。(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闕:音「缺」,quē ㄑㄩㄝ。疏漏。
【白話】古代的賢明君主,樂於聽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所以能聽到正直的話,藉以補救缺點。
仁君廣山藪①之大,納切直②之謀。(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山藪:音「叟」,sǒu ㄙㄡˇ。山林與湖澤。②切直:懇切率直。
【白話】仁德的君主有著像高山、湖澤那樣大的胸懷,可以接納懇切率直的謀略。
能容直臣,則上之失不害於下,而民之所患上聞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能容納正直的臣子,則君主有失誤也不會貽害百姓,而百姓的憂患君主也能聽到。
君明則臣直。古之聖王,恐不聞其過,故有敢諫之鼓①。(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敢諫之鼓:設於朝廷供進諫者敲擊以聞的鼓。
【白話】君主聖明臣下就正直。古代聖明的君王唯恐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此設立了讓進諫者敲擊以便領導者知曉的鼓。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①磬②,而置鞀③,以待四海之士,為銘④於筍簴⑤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⑥鐸;告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訟獄者揮鞀。」此之謂五聲。是以禹嘗據一饋而七起,日中而不暇飽食。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吾恐其留吾門廷⑦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朝廷間,可以羅雀⑧者。(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鐸:音「奪」,duó ㄉㄨㄛˊ。古代樂器,大鈴的一種。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戰事時用之。青銅製品,形如鉦(音「爭」,zhēng ㄓㄥ)而有舌。其舌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故又有木鐸和金鐸之分。②磬:音「慶」,qìng ㄑㄧㄥˋ。古代打擊樂器,狀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屬製成。③鞀:音「逃」,táo ㄊㄠˊ。有柄的小鼓。④銘:刻寫在器物上的文辭。⑤筍簴:簴音「據」,jù ㄐㄩˋ。即「筍虡(音「據」,jù ㄐㄩˋ)」。古代懸掛鐘磬的架子。橫架為筍,直架為虡。⑥振:揮動、搖動。⑦門廷:宮門、朝門外的地方。⑧羅雀:形容門庭寂靜或冷落。
【白話】禹王通過聆聽五種聲音來治理天下。朝堂門上懸掛著鐘、鼓、鐸和磬,旁邊擺放著鞀,以此接待天下士人,並在懸掛鐘磬的木架上刻著銘文,說:「以道教導我的請擊鼓;以義教導我的請敲鐘;教導我如何處理國家大事的請搖鐸;告知我國家憂患的請擊磬;告訴我訴訟之事的請搖鞀。」這就是所謂的五聲。因此,禹王曾經在吃一頓飯的期間七次起身處理政務,一直忙到正午都沒有時間吃飽飯。禹王說:「我不怕天下的賢者停留在路上,我擔心沒有及時聽取寶貴建議並加以處理,而讓他們滯留在我的門庭啊!」因此天下士人紛紛到來,也因此,禹的朝廷很清靜。
扁鵲不能治不受鍼藥①之疾,賢聖不能正不食(食疑受)善言(善言作諫諍)之君。故桀有關龍逢②而夏亡;紂有三仁③而商滅。故不患無夷吾④由余⑤之論(論作倫),患無桓、穆之聽耳。(卷四十二 鹽鐵論)
【註釋】①鍼藥:鍼音「真」,zhēn ㄓㄣ。針灸、藥物。鍼,同「針」。②關龍逢:逢音「旁」,páng ㄆㄤˊ。桀的臣子。桀作酒池塘丘,為長夜飲。龍逢力諫被殺。③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三人。④夷吾:即管仲。⑤由余:一作繇(音「由」,yóu ㄧㄡˊ)余,春秋時天水人。為秦穆公出謀劃策,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白話】扁鵲不能醫治不接受針灸和藥物的疾病,賢人和聖人也不能糾正不接受勸諫的國君。因此,夏桀雖有關龍逢,夏朝還是滅亡了;殷紂雖有微子、箕子、比干三個仁人,但商朝還是滅亡了。可見不用擔心臣子沒有像管仲、由余那樣好的見解,就怕國君不能像齊桓公、秦穆公那樣願意聽取諫言。
臣聞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惡讒諛①,然而歷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讒諛蒙倖②者。蓋聽忠難,從諛易也。(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註釋】①讒諛:讒音「纏」,chán ㄔㄢˊ。諛音「魚」,yú ㄩˊ。②蒙倖:受到寵愛。
【白話】臣聽說君王沒有不喜歡忠誠正直而厭惡阿諛讒佞,但是歷代的禍患,無不是因為忠誠正直的人獲罪,阿諛讒佞的人受寵所導致。這實在是聽信忠正之言甚難,聽從阿諛之言較易。
舜曰:「予違①汝弼②。汝無面從,退有後言③。」故治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違:過失。②弼:音「必」,bì ㄅㄧˋ。糾正過失。③退有後言:當面順從,背後卻有不服從的言論。
【白話】舜說:「如果我有過失,你們就輔助糾正我。你們不要當面聽從我,背後又去議論。」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要鼓勵人們進諫,要引導人們敢於講實話,這樣,君主就能明察真偽而通曉治亂的真實情況了。
折①直士之節②,結諫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爭。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折:折損、挫敗。②節:志氣、操守。
【白話】(皇帝)挫傷正直之士的氣節,讓勸諫之臣無法進行勸諫(指將他們殺害),大臣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可是不敢據理力爭。天下人都對進獻諫言生戒備之心,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禍患!
劉毅①,字仲雄,東萊人也。治身清高②,厲志③方直④,爲司隷挍尉⑤。皇太子⑥鼓吹⑦入東掖門⑧,毅奏劾⑨保傅⑩以下,詔赦之,然後得入。世祖⑪問毅曰:「卿以吾可方⑫漢何帝?」對曰:「可方桓、靈⑬。」世祖曰:「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⑭爲治,又平吳會⑮,混一⑯天下,方之桓、靈,其已甚⑰乎?」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⑱,以此言之,乃殆⑲不如桓、靈也。」習鑿齒陽秋曰:毅答已。帝大笑曰:桓靈之朝,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乎。散騎常侍鄒湛進曰:世說以陛下比漢文帝,人心猶多不同,昔馮唐答文帝曰不能用頗牧而文帝怒,今劉毅言犯順而陛下樂,以此相校,聖德乃過之也。帝曰:我平天下而不封禪,焚雉頭裘,行布衣禮,今於小事何見襃之甚耶。湛曰:聖詔所及,皆可豫先筭⑳計,以長短相推,慕名者能力行爲之,至如向詔,非明恕內充,苞之德度,不可爲也。臣聞猛獸在田,荷戈而出,凡人能之,蜂蠆㉑起於懷袖,勇夫爲之驚駭,非虎弱蜂蠆強也。倉卒出於意外故也。夫君臣有自然之尊卑,辭語有自然之逆順,向劉毅始言,臣等莫不變色易容而仰視陛下者,陛下發不世之詔,出思慮之外,臣之喜慶,不亦宜乎。(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劉毅:(西元二一六—二八五年),字仲雄,東萊掖縣人。西漢城陽王劉章的後代,曹魏及西晉官員。其人公正剛直,喜歡評論人物,後來任官更多次彈劾大小官員,糾舉在京師的豪族,令「京師肅然」。②治身清高:修身清廉高尚。③厲志:激勵意志;磨練意志。厲,勵也。④方直:指人品端方正直。⑤司隸挍尉:是西晉時的一個監察官職,其職責在於監督朝內的大臣與皇親國戚,以及京都附近七個郡的官員。⑥皇太子:皇帝的嫡長子或皇位繼承人。⑦鼓吹:吹,chuì ㄔㄨㄟˋ。漢代列於殿庭的樂隊,宴群臣及君上餐食時所用。大駕出遊,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則用於儀仗之間;又賞賜有功之臣時,如班超拜長史,假鼓吹麾幢(官員出行時儀仗中的旗幟),即是臣下受特賜之例。此指打鼓喧鬧之意。⑧東掖門:宮殿正門旁東邊的小門。掖門,古時宮殿正門兩旁的小門。顏師古注:「非正門而在兩旁,若人之臂掖也。」古時太子住在皇宮以東,太子朝覲皇帝,從東邊的門入宮。⑨奏劾:上奏章揭發罪狀。⑩保傅:古時人君常拔取優良賢能的官員,充任教養子女的人,統稱為「保傅」。⑪世祖:晉武帝司馬炎(西元二三六—二九O年),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人,司馬昭之子,篡魏稱帝,建立西晉,為晉武帝,定都洛陽,改年號泰始(西元二六六年),在位二十六年,諡號武皇帝。(生平參見附錄一)⑫方:比較,對比。⑬桓、靈:指東漢桓、靈二帝。漢桓帝劉志,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時有「黨錮之禍」,政治衰頹,國勢益弱。漢靈帝劉宏,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在位時有第二次「黨錮之禍」及「黃巾之亂」,政治已經病入膏肓。⑭克己: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⑮平吳會:指晉武帝平定吳郡、會稽二郡。晉武帝咸寧五年(西元二七九年)十二月進攻吳國,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浚、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音「晝」,zhòu ㄓㄡˋ)軍多路並進。第二年逼近建業,孫皓見大勢已去而投降,西晉統一天下,結束三國時期,改年號為太康元年。《晉書.王濬(音「俊」,jùn ㄐㄩㄣˋ)傳》云,多稱晉軍「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吳會,漢朝時期吳郡、會稽兩地的合稱。地點略相當於今日的江蘇浙江部分地區。⑯混一:統合為一。⑰已甚:過甚,太甚,超過。⑱私門:猶家門。⑲殆:大概、也許。表示推測或不肯定的語氣。⑳筭:同「算」。㉑蠆:chài ㄔㄞˋ。動物名。一種毒蟲。
【白話】劉毅,字仲雄,東萊人。為人處事清高正直,官拜司隸挍尉。皇太子司馬衷一行人,打鼓喧鬧進入東掖門,劉毅上奏彈劾太保太傅以及有關下屬官員。後經皇上下詔寬赦他們,這樣他們才得以進入。世祖問劉毅:「你認為我可以和漢朝的哪個皇帝相比?」劉毅答:「可以和桓帝、靈帝相比。」世祖說:「我即使仁德比不上古人,也還算克制自己私慾治理政事,又平定吳會,統一天下,把我比做桓帝、靈帝,這也太過分了吧?」劉毅答:「桓帝、靈帝賣官得到的錢歸入官庫,您賣官得到的錢歸入自己腰包。就這一點而言,您大概還不如桓帝、靈帝。」(晉世祖聽完大笑。)
「楚靈王①作爲頓(頓作頃)宮②,三年未息也,又為章華之臺③,五年未息也,而又爲乾谿④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靈王死乾谿,而民不與歸⑤。今君不道(道作遵)明君之義,而修⑥(修作循)靈王之迹,嬰⑦懼君之有暴民⑧之行,而不睹長庲之樂⑨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寡人⑩不知得罪於百姓深也!」於是令勿收斬板⑪而去之⑫。(卷三十三 晏子.諫下)
【註釋】①楚靈王:本名圍,偏愛細腰美女,史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靈王於乾谿,國內蔡公棄疾(靈王弟,後為楚平王),殺掉靈王的兒子太子祿和公子罷敵,另立公子比為王。蔡公棄疾發兵時,靈王的部隊本對靈王不滿,故一下子作鳥獸散,只剩下靈王在乾谿。楚靈王十二年(西元前五二九年),靈王逃亡進芋尹(春秋時楚國官名)申亥家中,夏五月自縊而死。芋尹申亥以二女殉葬。②頓宮:作「頃宮」,「傾宮」,巍峨高大的宮殿。頓作「頃」,形容其十分高大,望之欲傾墜,故稱。張純一校注曰「頃作頓。純一案頓是訛字。」③章華之臺:春秋時期楚國王室園林宮殿,建於楚靈王六年。章華臺是一組以臺為主體,多單體組合的大型園林離宮建築。東西長約二千米,南北寬約一千米,平面面積約兩百公頃。臺附近建有大量引水工程。楚靈王十二年兵潰訾梁,臺被焚毀。舊址在今商水縣城關鎮北章華臺村下。④乾谿:谿音「西」,xī ㄒㄧ。乾谿臺,春秋時代楚靈王所建的高臺,用以觀測天文。舊址在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公羊傳.昭公十三年》:「靈王為無道,作乾谿之臺,三年不成。」⑤民不與歸:指百姓不許靈王屍歸京城。⑥修:作「循」,遵守、依照。⑦嬰:晏嬰,人名。字仲,春秋齊人。歷事靈公、莊公,相齊景公。尚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諡平,史稱為「晏平仲」,後人尊稱為「晏子」。⑧暴民:以違法或暴力行為引起社會動亂不安的民眾。⑨長庲之樂:庲音「來」,lái ㄌㄞˊ。長庲宮室建成之時的快樂。長庲,齊國臺名。⑩寡人:寡德的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⑪斬板:斬斷約束築土板的繩索,此指築土的夾板。⑫去之:讓服徭役之百姓都回家去。
【白話】(晏子勸諫說):「楚靈王修建頓宮(頃宮),三年沒有完工,又修築章華臺,五年沒有完工,接著又興建乾谿工程,八年,因老百姓的財力人力嚴重不足,使得工程不得不自行停止。楚靈王自己也死在乾谿,而百姓也不許其屍歸京城。現在國君不遵從賢明君主的施政規範,而走靈王的老路,我擔心國君會遭遇百姓的暴亂行為,而不能看到長庲宮室建成之時的快樂,不如停止這些工程。」景公說:「很好!如果不是先生,寡人還不知道得罪百姓這麼深啊!」於是,命令不要收拾築土的夾板,讓服徭役的百姓都回家去。
范獻子①遊②於河,大夫皆存。君③曰:「孰知欒氏④之子?」大夫莫⑤答。舟人⑥清涓⑦舍檝⑧而答曰:「君奚⑨問欒氏之子爲?」君曰:「自吾亡欒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壯矣,吾是以問之。」清涓曰:「君善修晉國之政,內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雖欒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晉國之政,內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則舟中之人,皆欒氏之子也。」君曰:「善哉言!」明日朝,令賜舟人清涓田萬畆⑩,清涓辭。君曰:「以此田也,易⑪彼言也,子尚喪⑫,寡人猶得也。」古之貴言也若此。(卷三十六 尸子.貴言)
【註釋】①范獻子:祁姓,范氏,名鞅,又稱士鞅,史稱范獻子。春秋時晉國人,才能卓越,范氏的政治家、外交家。②遊:浮行也。③君: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④欒氏:欒,luán ㄌㄨㄢˊ。西周時,唐叔虞被封於晉,建立晉國,其後代晉靖侯的孫子名賓,被封於欒邑(今河北欒城),其子孫便開始以「欒」為族之氏,後來成為晉國的望族。⑤莫:沒有。⑥舟人:船夫。⑦清涓:人名。⑧舍檝:檝音「及」,jí ㄐㄧˊ。放下船槳。檝,船槳,同「楫」。短曰楫,長曰櫂(音「照」,zhào ㄓㄠˋ)。⑨奚:疑問詞,為什麼。⑩畆:同「畝」。⑪易:交換。⑫尚喪:還有所失。喪,失去。
【白話】范獻子坐船在河上遊玩,大夫都在場,范獻子說:「有誰知道欒氏之子的情況?」大夫們都沒有回答。船夫清涓放下船槳回答說:「您為什麼問欒氏之子的情況?」范獻子說:「自從我消滅欒氏之後,老的還沒有死,小的又長大了,我因此要問這件事。」清涓說:「您努力把晉國治理好,內部得到大夫的支持,外部又不失去百姓的擁護,即使欒氏之子長大了,又能對您怎麼樣?您如不能把晉國治理好,內部得不到大夫的支持,外部又失去了百姓的擁護,那麼船裡面的人,都會變成欒氏之子,成為您的敵人。」范獻子說:「說得好啊!」第二天上朝,下令賞賜船夫清涓土地一萬畝,清涓推辭不要。范獻子說:「用這些土地,去換那些良言,您還有所失,我卻有所得呢!」古人對於諫言的重視程度是如此。
明主垂寬容之聽,崇諫爭之官,廣開忠直之路,不罪狂狷①之言。然後百僚在位,竭忠盡謀,不懼後患,朝廷無諂諛之士,元首②無失道之愆③。(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狂狷:狷音「倦」,juàn ㄐㄩㄢˋ。「狂」原指進取於善道,知進而不知退的人;「狷」原指守節無為,應進而退的人。兩者各有優點,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此文為當時幾位大臣聯合上書,勸漢成帝不要誅傷諫臣劉輔,故此處指狂妄褊急。②元首:君主。③愆:音「千」,qiān ㄑㄧㄢ。罪過,過失。
【白話】聖明的君主能寬容地聽取下邊的諫言,尊敬推崇敢於諫諍的官員,廣開忠誠正直者的進諫之路,不怪罪下屬狂妄褊急的話。這樣才能使朝中百官安居其位,竭盡忠誠與智謀,不害怕有後患,朝廷就不會有諂媚阿諛的人,君主就不會有不合道義的過失。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視形,視民知治不①。」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在王官②,勉③哉勉哉!」(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不:同「否」。②王官:王朝的官員。③勉:盡力;努力。
【白話】湯王說:「我說過,人看水可以照見自己的容貌,看民眾生活情況可以得知政治是否清明。」伊尹說:「這話說得透徹極了!能聽進別人的意見,治國之道才會有長進。治理國家,撫育萬民,就得讓賢能的人擔任王朝的重要官職。努力吧,努力吧!」
為人君之務,在於決壅①;決壅之務,在於進下;進下之道,在於博聽;博聽之義,無貴賤同異,隸豎牧圉②,皆得達焉。(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決壅:消除壅蔽。②隸豎牧圉:圉音「語」,yǔ ㄩˇ。指奴役、童僕、放牧、養馬的人。
【白話】做君主的關鍵,在於能夠去除蒙蔽;去除蒙蔽的關鍵,在於能夠讓下屬進諫;讓下屬進諫的方法,在於廣泛地聽取各種意見;廣泛地聽取意見,就是要能夠做到無視下屬的高低貴賤,即使是奴役、童僕、放牧、養馬的人,也要能夠讓他們的意見傳達進來。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①;欲知方圓,則必規矩②;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唯直士能正言。(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準繩: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準,測平面的水準器;繩,量直度的墨線。②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
【白話】想要知道物體是否平直,就一定要依靠水準器和墨繩;想知道是否方圓,就一定要依靠圓規和矩尺;君主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定要依靠直言之士。
明君蒞眾①,務下之言,以昭外也;敬納卑賤,以誘賢也。其無拒言,未必言者之盡用也,乃懼拒無用而讓②有用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蒞眾:蒞音「力」,lì ㄌㄧˋ。治理百姓。②讓:通「攘」,排斥。
【白話】賢明的君主治理百姓,務求臣下之言,來昭示於朝廷外;恭敬地接納卑賤之人,來吸引賢士。君主不拒絕進言,未必所有的進言都採用,只是擔心拒絕無用的意見而會使有用的意見受到排斥。
今群臣皆以邕①為戒,上畏不測之難,下懼劍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復得聞忠言矣。夫立言無顯過之咎②,明鏡無見玼③之尤④。如惡⑤立言以記過,則不當學也。不欲明鏡之見玼,則不當照也。願陛下詳思臣言,不以記過見玼為責。(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註釋】①邕:音「傭」,yōng ㄩㄥ。指蔡邕。②咎:罪過、過失。③見玼:玼音「此」,cǐ ㄘˇ。顯露瑕疵。見,同「現」,顯現、顯露。玼,玉的斑點,引申為缺點、毛病。④尤:過失、罪愆。⑤惡:音「勿」,wù ㄨˋ。討厭、憎恨。
【白話】今天群臣都以蔡邕的下場為鑑戒,上怕受到難以預料的災難,下怕有刺客來行刺(指蔡邕評論時事得罪了顯貴大臣和宦官小人,結果受到誣告並被大臣派刺客追殺),臣知道朝廷不會再聽到忠言了。著書立說沒有彰顯錯誤的罪過,明亮的鏡子沒有照見缺點的罪責。如果厭惡別人著書立說記錄錯誤,那就不應去學習;如果不想被鏡子照出缺點,那就不該去照了。希望陛下仔細考慮臣說的話,不要將記述過錯、照見缺點作為罪責。
堯舜之世,諫鼓謗木①,立之於朝,殷周哲王,小人②怨詈③,則洗目改聽,所以達聰明④,開不諱⑤,博採負薪⑥,盡極下情也。(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註釋】①謗木:相傳堯舜時於交通要道豎立木柱,讓人在上面寫諫言,稱「謗木」。②小人:平民百姓。③怨詈:詈音「力」,lì ㄌㄧˋ。怨恨咒罵。詈,咒罵。④聰明:指明察事理。⑤不諱:不隱諱。⑥負薪:指地位低微的人。
【白話】堯舜的時候,在朝堂設敢諫之鼓,立書寫諫言之木,殷周二朝的聖王,對待百姓的怨罵,總是洗耳恭聽,真誠接受,所以才能夠明察事理,讓別人直言不諱,廣泛聽取普通百姓的意見、全面詳實地了解民情。
昔高祖①納善若不及,從諫若轉圜②。(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高祖:指西漢高祖劉邦。②圜:音「原」,yuán ㄩㄢˊ。同「圓」。
【白話】當年漢高祖採納善言唯恐來不及,聽從諫言就好似轉動圓形之物那樣順暢迅速。
通直言之塗,引而致之,非為名也,以為直言不聞,則己之耳目塞。耳目塞於內,諛者順之於外,此三季①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白話】敞開直言之路,招引獲得諫言,不是為取得好名聲,而是認為聽不到正直的言論,自己就會耳目閉塞。自己耳目閉塞,阿諛的人又凡事順從自己,這就是夏、商、周三代末年的君主滅亡的原因,而他們自己卻不知道。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闇①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②也。其所以闇者,偏信③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④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闇:昏昧,不明事理。②兼聽:廣泛聽取意見。③偏信:只聽信某一方面的意見。④通必:當作「通心」。內心通達。
【白話】國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為君主英明;國家之所以敗亂,是因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為偏聽偏信。因此,君主內心通達、廣聽兼納,聖德就會日漸擴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會與日俱增。
明主患諛己者眾,而無由聞失也,故開敢諫之路,納逆己①之言,苟所言出於忠誠,雖事不盡,是猶歡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逆己:不順從自己。
【白話】英明的君主擔心阿諛自己的人太多,而無法聽到自己的錯誤,所以廣開敢於直諫的途徑,聽取反對自己的言論,如果所說的話出於忠誠,即使所說的事情並非全都正確,也高興地接受。
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①;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臻:音「真」,zhēn ㄓㄣ。至、到達。
【白話】使國家興盛的君主,喜歡聽指出過錯的話;荒淫敗亂的君主,喜歡聽讚美的話。能聽到自己過失的君主,過失就會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到來;喜歡聽美言的君主,德行就會一天天受損,而災禍也就降臨了。
孔子曰:「藥酒(藥酒作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①以諤諤②而昌,桀紂③以唯唯④而亡。」(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湯武:商湯與周武王。②諤諤:音「餓」,è ㄜˋ。直言無諱的樣子。③桀紂:夏桀與商紂。④唯唯:恭敬的應答聲。
【白話】孔子說:「良藥苦口難嚥,但卻有利於治病;正直的勸諫聽來不順耳,但有利於自我提升。商湯、周武王因為廣納直言勸諫而國運昌盛,夏桀、商紂因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從,而導致國家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