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治要綱目

貴德 > 正己

渙①,〈𧰼〉曰:「風行水上,渙。」九五②,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③。處尊履正,居巽之中,散汗大號,以盪險阨者也。爲渙之主,唯王居之,乃得無咎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渙:音「換」,huàn ㄏㄨㄢˋ。 渙卦,下坎☵(水),上巽☴(風),風行水上,有披離解散之意。②九五:《易經》一卦有六爻,以「九」代表陽爻,「六」代表陰爻。九五,指本卦第五爻 的爻位而言。③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這三句說明九五尊居君位,陽剛中正,處渙之時,所發號令當如發汗一樣出而不返。又須散發聚積,收聚民心,則可「無咎」。《周易正義》:「『渙汗其大號』者,人遇險厄,驚怖而勞,則汗從體出,故以汗喻險厄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厄者也,故曰『渙汗其大號』也。『渙王居無咎』者,為渙之主,名位不可假人,惟王居之,乃得無咎,故曰『渙王居無咎』。」無咎,指沒有禍殃。

【白話】 渙卦,〈象〉上說:「巽為風,坎為水,風行於水上,這是渙卦的象徵。」九五爻以陽剛處尊,得陰陽之正位,處渙之時,渙發天下之號令,有如大汗之出而不反。渙然一新的王者來擔當,才能沒有過咎。

陶侃,字士行,廬江人也。爲荊州刺史,政刑清明①,惠施均洽②。故楚郢士女③,莫不相慶。引接疎遠④,門無停客⑤。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⑥者,乃命取蒱博⑦之具,悉⑧投之于江。吏將則加鞭朴⑨,曰:「樗蒱⑩者,牧(牧下有豬字)奴戲⑪耳。老莊浮華⑫,非先王之法言⑬,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攝⑭其威儀,何有亂頭養望⑮,自謂宏達⑯邪?」於是朝野用命⑰,移風易俗⑱。(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政刑清明:政令刑罰清正廉明。②惠施均洽:均施恩惠,社會安定。洽,周遍。③楚郢士女:郢音「影」,yǐng ㄧㄥˇ。楚郢,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士女,泛指男女。④引接疎遠:延攬接待平日關係較疏遠的人。引接,指延攬接待。疎即「疏」。⑤門無停客:指門外沒有停留的客人,形容勤於待客。⑥談戲廢事:談笑遊戲,曠廢職務。⑦蒱博:蒱音「僕」,pú ㄆㄨˊ。泛指賭博。⑧悉:全部。⑨鞭朴:用鞭子或棍棒抽打。亦作「鞭樸」、「鞭撲」。⑩樗蒱:樗音「書」,shū ㄕㄨ。一種古代賭博的遊戲。投擲有顏色的五顆木子,以顏色決勝負,類似今日的擲骰子。也作「樗蒲」、「摴蒱」。⑪牧奴戲:原《晉書》作「牧豬奴戲」,即「牧豬奴之戲」,對賭博的鄙稱。⑫老莊浮華:指當時流行老莊清談之風,言語舉止浮華,不修威儀。⑬法言:合乎禮法的言論。⑭攝:保持。⑮亂頭養望:指頭髮蓬亂,培養虛名,此指當時之清談及放誕者之行為。⑯宏達:才識廣達,通明事理。⑰朝野用命:指朝廷和民間遵奉命令。⑱移風易俗:轉移風氣,改良習俗。

【白話】陶侃,字士行,廬江人。官拜荊州刺史,政令刑罰清正廉明,均施恩惠,社會安定。楚國都城郢的百姓,沒有一個不為有這樣的父母官而感到慶幸的。陶侃勤於接待平日關係較疏遠的訪客,使門前沒有停留的客人。陶侃常對他人說:「大禹是位聖人,還珍惜每一寸光陰。至於一般人,更應當愛惜每一分光陰,怎麼可以放縱遊樂,沉湎於酒色呢?活著的時候對國家沒有益處,死後也沒人知曉,這是自甘墮落,不求上進啊!」他的部屬有時因為談笑遊戲而曠廢職務的,就下命令將他們的賭博消遣工具全部投進大江之中。對犯事的吏員將領則加以鞭打,並告誡說:「樗蒱這種賭博遊戲是粗鄙的行為。老莊清談浮誇之風(當時的士大夫盛行藉助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而談玄說妙,陶侃此話是針砭時弊),不合乎先代聖王的禮法言論,不可以奉為行為的指導。作為有道德的君子應該端正自己的衣冠,攝受自己的威儀,哪有頭髮蓬亂,培養虛名,卻自認為是才識廣達,通明事理的人呢?」於是朝野內外遵從他的要求辦事,改變了不好的風俗習慣。

言①不遠身②,言之主③也;行④不遠身,行之本⑤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⑥也。君子尊⑦其所聞,則高明⑧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於他,加(加上有在字)之志⑨而已矣⑩。(卷三十五 曾子.疾病)

【註釋】①言:所說的話。②不遠身:不離自身的品德修養。遠,遠離、違背的意思。③主:主體。④行:所做的事。⑤本:依據。⑥有聞:指從聖賢人處聽受善言。⑦尊:敬重。⑧高明:高尚而光明磊落。⑨加之志:立定志向去做。⑩而已矣:罷了。

【白話】說話不離開自身的修養,說到做到,這是言論的宗旨;行為不離開自己本善的天性,不違背倫理道德,這是行為的根本。言論有宗旨,行為有根本,可以說從聖賢人處有所聽受了。君子尊重自己所聽受的善言,品行就會高尚而光明磊落;實踐所聽受的善言,功業就會寬廣宏偉。要品行高明、功業宏偉,不在於別的,在於立定志向去做罷了。

慮①中②義,則智爲上;言中義,則言爲師;事中義,則行爲法。(卷三十六 尸子.恕)

【註釋】①慮:思考,謀劃。②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符合。

【白話】考慮問題符合道義,則其智慧堪稱上等;言語符合道義,則其言語就能為大眾採用;做事符合道義,其行為就能為大眾效法。

射①不善而欲敎人,人不學也;行②不脩而欲談人,人不聽也。(卷三十六 尸子.恕)

【註釋】①射: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②行:德行。

【白話】如果自己射箭技術不好還想教導別人學習射箭,別人是不會跟你學的;自己的行為沒有修正就想議論別人,別人是不會聽的。

恕者,以身為度①者也。己所不欲,毋加諸人。惡諸人,則去諸己;欲諸人,則求諸己。此恕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度:音「惰」,duò ㄉㄨㄛˋ。考慮、推測。

【白話】恕,就是以自身的情況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自己不希望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如果厭惡別人的習氣毛病,就要先去除自己身上的習氣毛病;希望別人做到的,就要自己先做到。這就是恕。

事親而不為親所知,是孝未至者也;事君而不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與人交而不為人所知,是信義未至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話】侍奉雙親而不被雙親了解,是孝道沒有行圓滿;事奉君主而不被君主了解,是忠義沒有行圓滿;與人交往而不被人了解,是信義沒有行圓滿。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①,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象:效法,仿效。

【白話】君子在位令人敬畏,施惠於人令人愛戴,進退揖讓可作為法度,交際往來可作為準則,儀容舉止值得人觀摩,處事施政值得人學習,道德品行可以讓人效法,聲音氣度讓人愉悅,動作典雅有修養,說話清晰有條理,這樣來對待下屬,就叫做有威儀。

大人不唱①游言。游,猶浮也。不可用之言也。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弗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危,猶高也。言不高於行,行不高於言,言行相應。(卷七 禮記)

【註釋】①唱:倡導;發起。後作「倡」。

【白話】身居高位的人不可倡導和鼓勵講一些浮而不實之言。可以說而做不到的,君子是不會去說的;可以做而不可堂堂正正說的,君子是不會去做的。能夠這樣,百姓就不會言過其實,也不會去做不可告人的行為。

子曰:「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果真能夠端正自己本身,從事政治何難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孔子,匹夫①之人耳,以樂道正身不懈之故,四海之內,天下之君,微②孔子之言,無所折中③。(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②微:如果沒有。③折中:取正,用為判斷事物的準則。

【白話】孔子,不過是個普通百姓,因為不懈地追求聖賢之道端正自身的緣故,如今四海之內,天下的君主,如果沒有孔子的言論,就沒有辦法調和太過與不及,以使處事得當合理。

修厥身,允德①協②於下,惟明后。言修其身,使信德合於群下,惟乃明君。先王子惠③困窮,民服厥命,罔有弗悅。言湯子愛困窮之人,使皆得其所,故民心服其教令,無有不欣喜也。奉先④思孝,接下思恭。以念祖德為孝,以不驕慢為恭也。視遠惟明,聽德⑤惟聰。言當以明視遠,以聰聽德。(卷二 尚書)

【註釋】①允德:誠信之德。②協:協和。③子惠:慈愛、施以仁惠。子,待如己子,慈愛。④奉先:祭祀祖先。⑤聽德:謂聽用有德之言。

【白話】注重自身修養,以誠信之美德諧和民眾,這才是英明的帝王。先王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困苦貧窮之人,人民都順從他的命令,沒有不高興的。奉祀祖先,必心存孝敬;接近臣民,必心存謙恭。能夠看得長遠,才叫做眼明;能夠聽從有德之人的善言,才叫做耳聰。

救寒莫如重①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重:音「崇」,chóng ㄔㄨㄥˊ。添加、複疊。

【白話】諺語說:要防止寒冷,沒有比多穿幾件皮袍更有效的了;要止息謗言,沒有比修養自己的德行更好的了。這話真是不虛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令,教令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範,不用發號施令,人民自然起身效法,那麼政令將會暢行無阻;如果當政者本身言行不正,雖下命令,人民也不會服從遵守。」

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①為次。(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教禁:教化和禁令。

【白話】君子治理政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我有公心焉,則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險矣;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徵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話】上位者有公正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有謀私的念頭;在上位者能有平等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行險,心存僥倖;上位者有節儉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放縱享受、奢侈浪費。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所起的作用。

太公曰:「將有三禮。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幕,名曰三禮也。」(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太公說:「將帥有『三禮』必須親身力行來做表率。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執扇子,下雨天不張傘蓋,這才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以上稱為遵守三種禮法。」因為將帥不行禮法,就無法體會到士卒的冷暖。

是故君子有諸①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卷七 禮記)

【註釋】①諸:之於。

【白話】因此有德行的領導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帶動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別人作惡。

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韓子)

【白話】招致光榮或侮辱的責任,全在自己,不在別人。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①,而行有恆。」家人之道,修於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無擇言;行必有恆,而身無擇行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物:事物的內容、實質。

【白話】家人卦。〈象傳〉說:「……為人領導、父母或老師,時時保持言語真實誠懇,而且力行要有始有終。」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積也,安有不聞者乎?(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聲音無論怎麼小,沒有聽不到的;行為無論怎樣隱蔽,沒有不表露出來的。寶玉蘊藏在山中,草木便顯得豐潤;深淵裡有了珍珠,淵邊的山崖便顯得不乾枯。由此可知,行善貴在日積月累,哪有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高密王(舊無高密王三字補之)泰,字子舒,宣帝弟馗①之子也。封爲隴西王,遷②太尉。爲人廉靜③,不近聲色④。身爲宰輔⑤,食⑥大國⑦之租⑧,服餝⑨麤⑩素,肴饍⑪疏儉⑫,如布衣⑬寒士⑭。事親恭謹,居喪哀戚,謙虛下物⑮,爲宗室儀表⑯。(卷二十九 晉書上.傳)

【註釋】①馗:音「魁」,kuí ㄎㄨㄟˊ。司馬馗,字季達,曹魏時期官員,司馬懿的四弟。②遷: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③廉靜:謂秉性謙遜沉靜。④不近聲色:不接近歌舞女色。⑤宰輔:輔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⑥食:享用。⑦大國:指大諸侯國,大國謂百里也。⑧租:田賦,俸祿。⑨餝:同「飾」。⑩麤:同「粗」。⑪肴饍:肴音「遙」,yáo ㄧㄠˊ。饍音「善」,shàn ㄕㄢˋ。飯菜。饍即「膳」。⑫疏儉:粗淡簡略。⑬布衣:古時平民穿布衣,故代稱平民。⑭寒士:家境貧寒,身分卑微的人。⑮謙虛下物:指謙虛的對待屬下。⑯儀表:準則,法式,楷模。

【白話】高密王司馬泰,字子舒,是宣帝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兒子。被封為隴西王,後升遷為太尉。秉性謙遜沉靜,不接近歌舞女色。身為輔政的大臣,享有大諸侯國俸祿,服飾卻崇尚簡樸,飲食粗淡節儉,和平民寒士一般。侍奉親長恭敬謹慎,居喪期間真心哀痛,能謙虛的對待屬下,是宗室的楷模。

人主①身行方正,使②人有理,遇③人有禮,行④(舊無行發之行字補之)發於身,而爲天下法式⑤,人唯恐其不復行⑥也。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發於身,而爲天下笑者,此不可復之行也。故曰:「行而不可再⑦者,君⑧不行也。」(卷三十二 管子.形勢解)

【註釋】①人主:國君。②使:役使、差遣、使喚。③遇:對待。④行:所作所為。⑤法式:楷模、典範。⑥不復行:不再做。⑦不可再:不能重複第二次。⑧君:君子。

【白話】明君自身行為端正,依道義使喚人,按禮制接待人,所作所為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百姓都擔心明君不再這樣做。如若君主自身行為不端正,用殘暴肆虐的態度來役使百姓,以不講信用的態度對待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這種行為不可重複做。所以說:「不能重複做第二次的事,君子是不做的。」

景公問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對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義③,不敢以要④君;身行不順⑤,治事不公,不敢以蒞衆⑥。」(卷三十三 晏子.問上)

【註釋】①常行曷若:曷音「和」,hé ㄏㄜˊ。平時的行為準則是怎樣呢?曷若,怎麼樣。②不中: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不合宜。中,合也。③不義:不合乎道義,不正當。④要:音「腰」,yāo ㄧㄠ。求也,有所倚仗而強求。⑤不順:不順理。⑥蒞衆:蒞音「立」,lì ㄌㄧˋ。面對群眾。蒞,來到。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君子平時的行為準則是怎樣呢?」晏子回答說:「衣帽不合於禮儀,不敢入朝覲見;所說的話不合乎道義,不敢以其要求國君;自身行為不順理,處理事情不公正,不敢面對群眾。」

弟子毋①曰:「不我知也②。」鄙③夫鄙婦,相會于墻陰④,可謂密⑤矣,明日則或⑥揚⑦其言者。故士執⑧仁與義而不聞,行之⑨未篤⑩也。(卷三十五 曾子.制言)

【註釋】①毋:音「吳」,wú ㄨˊ。不要,不可以。②不我知也:即「不知我也」,不知道我所做的行為。③鄙:粗俗的,鄙陋的。④墻陰:牆的陰暗處。⑤密:此指隱密。⑥或:有人。⑦揚:傳播。⑧執:實行、持守。⑨行之:指仁義之行。⑩未篤:篤音「堵」,dǔ ㄉㄨˇ。還不夠篤實。

【白話】弟子不要說:「別人不知道我所做的行為。」譬如說:鄙陋的男女在牆角幽會,可以說很隱密了,但是第二天就有人談論他們的事情。所以讀書人實踐仁義之行而不被許多人知道,那是因為行為還不夠篤實。

志不忘仁,則中能寬裕①;智不忘義,則行有文理②;力不忘忠,則動③無廢功④;口不忘信,則言若符節⑤。若中寬裕而行文理,動有功而言可信也,雖古之有厚功⑥大名,見⑦於四海之外,知⑧萬世之後者,其行身⑨也無以加⑩於此矣。(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註釋】①中能寬裕:宅心寬厚。中,指心。②文理:條理,此指禮義。③動:行動。④無廢功:不徒勞無功。⑤符節:古代符信的一種,派遣使者或調兵時,當做憑證的東西。以金玉竹木等製成,上刻文字,分為兩半,使用時以兩半相合為驗。⑥厚功:重大的功績。⑦見:音「現」,xiàn ㄒㄧㄢˋ。顯揚之意。⑧知:曉得,明了。⑨行身:立身處世。⑩無以加:指比不上。

【白話】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離①,〈𧰼〉②曰:「明兩作,離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④。」繼謂不絕。〈彖〉⑤曰:「離,麗⑥也。麗猶著也。各得所著之宜者也。日月麗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⑦,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⑧。」(卷一 周易)

【註釋】①離:離卦,附著、依附之意。亦代表光明。②〈象〉:即〈象傳〉,分大象與小象。大象是卦的全體說明;小象以各爻的位置為主,說明每一個「爻辭」。③明兩作,離:此解釋離卦的象徵。言上下都是離明。作,成。《周易正義》:「『明兩作,離』者,離為日,日為明。今有上下二體,故云:『明兩作,離』也。」④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指大人法象此德,繼此光明,將他的福澤德惠,廣照四方。《周易正義》:「若一明暫絕,其離未久,必取兩明前後相續,乃得作離卦之美,故云:『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周易禪解》:「明而又明,相續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大人,偉大的人物。繼,相繼不絕的意思。⑤〈彖〉:tuàn ㄊㄨㄢˋ。即〈彖傳〉,說明卦辭的意義。⑥麗:並排的兩頭鹿,有相互依附、彼此附著之意。《周易正義》:「釋離卦之名。麗謂附著也。以陰柔之質,附著中正之位,得所著之宜,故云『麗』也。」⑦日月麗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日月依附在天上,百穀草木依附在大地上。《周易正義》:「『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者,此廣明附著之義。以柔附著中正,是附得宜,故廣言所附得宜之事也。」⑧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以上下雙重的光明依附在正道,才可以化成天下。《周易正義》:「『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者,此以卦象,說離之功德也,並明『利貞』之義也。」《周易禪解》:「如日月必麗天,如百榖草木必麗土。吾人重明智慧,亦必麗乎性德之正,則自利既成,便可以化天下矣。」重明,雙重的光明之意,喻無盡光明磊落的人格。

【白話】離卦,〈象〉上說:「上下都是離明,這是離明兩作的象徵,象徵無限光明。偉大的人物效法這一種精神,以光明磊落的態度,繼續不斷普照四方,影響天下人。」〈彖〉上說:「離,就是依附的意思。日月依附在天上,各種穀物草木依附在大地,上下都是離的光明,以重離的光明依附在正道,才可以化成天下。」

非漠真(漠真作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①,非平正無以制斷②。(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並覆:廣為覆庇、包容。②制斷:專斷;裁決。

【白話】不能淡泊名利,就無法彰明自身的性德;不能清靜寡欲,就無法到達高遠的境界;沒有寬廣博大的胸懷,就無法包容天下萬物;沒有公平正直的作風,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斷。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以恭敬持重來端正自己的內心,以正當適宜來規範外在的事物。能夠做到內心恭敬、處事適宜,他的德業就廣博而不孤立(眾人也會以敬、義回應他)。

天覆之,地載之,聖人治之。聖人之身猶日也,夫日圓尺,光盈①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②,聖人正己,而四方治矣。(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盈:充滿。②燭遠:光照遠方。比喻澤及遠方。

【白話】上天覆蓋萬物,大地承載萬物,聖人治理萬物。聖人就好像太陽一樣,太陽看起來只像圓周一尺那麼大的圓,卻能光明普照天地萬物。聖人的身體雖小,卻能光照千里,恩澤遠方。聖人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故不仁愛則不能群,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群而不足,爭心將作。上聖①卓然,先行敬讓博愛之德者,眾心悅而從之。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上聖:猶前聖。指前代的帝王與聖賢。

【白話】所以不仁愛,就不能形成和睦的群體,不能形成和睦群體就無法善用外物,不能善用外物,人們生活所需就會不足。組成了群體,而生活所需不足,爭鬥之心就會產生。前代的聖人高遠地率先躬行敬讓博愛之德,人民就心悅誠服地跟隨他。跟隨他的人愈來愈多,形成了群體,這個人就成了首領;遠近的人都爭著前來歸附他,這個人就成為王者了。

 

未有身治正而臣下邪者也。……未有閨門①治而天下亂者也。……未有左右正而百官枉者也。……未有功賞得於前,眾賢布於官而不治者也。……未有德厚吏良而民畔②者也。(卷二十 漢書八)

【註釋】①閨門:宮苑、內室的門。借指宮廷、家庭。②畔:通「叛」。違背、背離。

【白話】不曾有君主自身修治中正而臣下奸邪的。……不曾有君主宮廷內修整而天下混亂的。……不曾有左右近臣正直而百官不正的。……不曾有論功行賞實行在前,眾多有才智的人安置在官位上而國家不太平的。……不曾有君主德行淳厚、官吏賢良,而百姓叛亂的。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①,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齒:指人的年齡。

【白話】曾子說:「敢問什麼是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友愛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守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言民化行,不拘於言也。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甚者,甚於君也。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言民之從君,如影之逐表。(卷七 禮記)

【白話】孔子說:「下級事奉上級,不是光看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上級愛好某一事物,下級一定有比他更加愛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厭惡的態度,不能不謹慎,因為這都是民眾的表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端,正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卻要求部屬供他使喚,這就不是恕道;對父母不能力盡孝道,卻要求孩子回報恩德,這就不是恕道;有兄長不能夠尊敬,卻要求弟弟順從自己,這也不是恕道。讀書人能明白忠於君、孝於親、悌於兄,這些是恕道的根本,那就可以說是端正自己了。」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①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②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③,夫是之謂誠④君子。(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見: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②率:遵行、遵循。③傾側:偏側不正。④誠:真正、確實。

【白話】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讓別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讓別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夠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讓別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養品德為恥,不以被污辱為恥;以不守信用為恥,不以不被信任為恥;以沒有才能為恥,不以不被任用為恥。因此不被虛有美譽所引誘,不被誹謗而恐懼,遵循正道而行,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動搖,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衣冠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①之義。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阿黨:阿,ē ㄜ。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於下,結黨營私。

【白話】國君的衣冠中規中矩,因此朝廷內就不會出現奇裝異服;所說的話符合道義,因此臣下就不會謊報下情;自身行為遵循道義,處事公正,那麼國家就不會有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現象。以上這三點,乃國君日常的行為規範。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