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治要綱目

為政 > 民生

禹曰:「於①!帝念②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③,惟修④。言養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正德⑤、利用⑥、厚生⑦,惟和。」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財,厚生以養民,三者和,所謂善政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於:音「烏」,wū ㄨ。嘆詞。表示讚美。②念:思考,思慮。③水、火、金、木、土、穀:即為六府。養民的根本,首先要治理好六府,六個藏財之地,以解決人民的生計問題。④修:整治,整理。⑤正德:端正德行。⑥利用:謂物盡其用,使事物或人發揮效能。⑦厚生:使人們生活富足。

【白話】禹說:「這些話,舜帝您值得思考啊!(帝王的)德行就體現在推行善政上,所謂善政就是『養民』。妥善治理水、火、金、木、土、穀這『六府』。端正德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使人民生活豐足,這三件事要相輔相成,和諧並進。」(端正德行就能帶領好臣民一齊修德向善,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可以聚集財富,讓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和樂,這就是「養民」了。這三件事能夠相輔相成,和諧並進,就可以稱為「善政」了)。

措國於不傾之地,授有德也;積於不凋之倉,務五穀①也;藏於不竭之府,養桑麻②、育六畜③也;下令於流水之原,令順民心也;使民於不爭之官,使民各爲其所長也。(卷三十二 管子.牧民)

【註釋】①五穀:稻、黍、稷、麥、菽五種穀物。係泛指各種主要的穀物。②桑麻:桑樹和麻。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纖維,同為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重要經濟活動。③六畜:牛、馬、豬、羊、雞、犬六種牲畜。

【白話】把國家建立在穩固不傾的基礎上,就是授權給有道德的人;把糧食積存在取之不盡的倉廩,就是要致力於五穀的生產;把物資貯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庫,就是要種植桑麻,飼養六畜;下達政令像水從源頭流下一樣,蓋因能做到政令順應民心;能使老百姓處於無所爭端的官員,蓋因能做到順著發揮百姓之所長。

夫有餘則讓,不足則爭;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故物多則欲省①,求贍②則爭止。故世治則小人守正③,而利不能動④也;世亂則君子爲姧,而法不能禁也。(卷三十五 文子.上禮)

【註釋】①省:shěng ㄕㄥˇ。減少。②贍:滿足。③守正:恭敬謹慎的遵守正道。④動:動搖。

【白話】物品有剩餘人們就會謙讓,缺少了就會爭搶;謙讓就產生了禮義道德,爭搶就產生了暴力和混亂。所以,人們擁有的物資多了,爭奪的欲望就會減少;人們的要求滿足了,爭鬥就會停止。因此社會安定有序,小人也會恭敬謹慎的遵守正道,利益也不能動搖他們去做壞事;社會混亂無序,君子也會為奸,法規也不能禁止。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①,故生不遂。(後補卷十三 漢書一)

【註釋】①末:非根本的,次要的事,此處指工商業。與為「本」的農業相對。

【白話】(漢文帝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產業,是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大部分的民眾拋棄最根本的農業生產去從事工商業,糧食就會匱乏,國民生活就不能得到保障。

民財暴賤,而非常暴貴;非常暴貴,則本竭而末盈;末盈本竭,而國富民安,未之有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話】農產品價格很便宜,而非必需品價格卻很高;非必需品價格很高,農業就會衰竭,商業就會過度發展;商業過度發展、農業衰敗卻能國富民安,這是從來沒有的。

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①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②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③。(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渫:音「謝」,xiè ㄒㄧㄝˋ。分散、發散。②補:裨益、好處。③農功:農事。

【白話】(晁錯上疏說:)想要讓人們從事於農業生產,關鍵是要重視糧食,其方法在於用糧食作為決定賞罰的條件。現在號召天下人民,只要向官府交納糧食,就可以得到爵位,或免除一定的罪過。如此,富人就會擁有爵位,農民也會得到錢財,糧食也能有所分散流通了。凡能交納糧食來取得爵位的,都是有餘糧的人。從富餘者那裡取一部分來供政府使用,那麼貧窮百姓的賦稅就可以減少了,這就叫做減少富餘的來補充不足的,政令一出人民就會得到利益。此舉順應人民的意願,有三個方面的好處:第一是政府的需用充足,第二是人民的賦稅減少,第三是可以鼓勵農業生產。

民生①在勤,勤則不匱。(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民生:民眾的生計、生活。

【白話】民生在於勤勞,勤勞則生計不會困乏。

筦子①曰:「倉廩②實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筦子:筦音「管」,guǎn ㄍㄨㄢˇ。即管仲。筦,同「管」。②倉廩:貯藏米穀的倉庫。

【白話】管子說:「倉庫裡的糧食充實了,才可以教導人們懂得禮節。」人民的衣食不足而能使國家得到治理的,從古到今還沒有聽說過。

夫治獄者得其情,則無冤死之囚;丁①壯者得盡地力,則無饑饉之民;窮老者得仰食②倉廩,則無餒餓之殍③;嫁娶以時,則男女無怨曠之恨;胎養必全,則孕者無自傷之哀;新生必復④,則孩者無不育之累⑤;壯而後役,則幼者無離家之思;二毛⑥不戎,則老者無頓伏⑦之患。醫藥以療其疾,寬繇以樂其業,威罰以抑其強,恩仁以濟其弱,賑貸⑧以贍其乏。十年之後,既笄⑨者必盈巷;二十年之後,勝兵⑩者必滿野矣。(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丁:壯盛、強壯。②仰食:依靠他人而得食。③餒餓之殍:餒,něi ㄋㄟˇ。殍,piǎo ㄆㄧㄠˇ。餓死的人。④復:謂免除徭役或賦稅。⑤累:憂患。⑥二毛:斑白的頭髮。常用以指老年人。⑦頓伏:猶跌倒。⑧賑貸:救濟。⑨笄:音「機」,jī ㄐㄧ。指女子十五歲成年。⑩勝兵:指能充當兵士參加作戰的人。

【白話】如果審理案件的人能獲得真實的案情,那麼就沒有冤死的囚犯;健壯的男子能充分利用土地的潛力,那麼就沒有遭受災荒的百姓;貧窮年老的人能得到國家救濟的糧食,那麼就沒有被餓死的人;讓人們按適婚年齡進行嫁娶,那麼男女就不會有無妻無夫的怨恨;胎兒的養育都能保障,那麼孕婦就沒有自我傷感的哀歎;對有新生兒的家庭一定免除徭役,那麼嬰兒就沒有無人養育的憂患。人到健壯後再服勞役,那麼年幼的人就不會有離家的鄉思;年邁的人不再從軍當兵,那麼老年人就不會有跌倒(在行軍路上)的擔憂。用醫藥治療人民的疾病,寬減徭役使百姓安居樂業,用刑罰來抑制豪強,用恩惠、仁愛來幫助弱者,發放救濟錢糧來供給貧乏。這樣,十年之後,成年的女子必定會充滿街巷;二十年之後,能夠當兵參戰的人必定會遍布鄉野。

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歛①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輕之之時,為斂糴之;重之之時,官為散之。凡輕重歛散之以時,即準平,故大賈②蓄家③不得豪奪吾民矣。(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歛:同「斂」,收購儲藏。②大賈:大商人。③蓄家:蓄藏財貨頗多之家。

【白話】民眾有剩餘時,物價就比較低,所以君主就低價收購;民眾不夠用時,物價就高,所以君主就拋售。如果收購與拋售能合於時機且掌握恰當,供求就能平衡,物價就能穩定,那些囤積財貨的商人和富家就不能仗勢強奪百姓的利益了。

夫天有常形①,民有常生②。與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靜矣。(卷三十一 六韜.武韜)

【註釋】①常形:固定的形態。②常生:一定的生業。

【白話】上天有一定的變化規律,人民有一定的常業,君主能與天下之人共安生業,天下就會安定了。

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①。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②,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卷三十一 六韜.虎韜)

【註釋】①陰:此指陽光照不到的地方。②生民之道:養育百姓之道。

【白話】那些有利於人民的措施,就好像冬天的陽光和夏天的陰涼處。冬天曬太陽,夏天乘陰涼,不用召請,人們自己就來了。因此養育百姓之道,要先制定利民的措施,然後人民自然就會前來歸附。

有地不務本事,君國①不能壹民②,而求宗廟社稷③之無危,不可得也。(卷三十二 管子.權脩)

【註釋】①君國:謂居君位而御其國。②壹民:使人民和合一致。壹,動詞,使齊一。③宗廟社稷:宗廟,本指奉祀祖先的宮室,後用來代稱王室、國家。社稷,本指土神和穀神,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代稱國家。

【白話】擁有土地而不致力於農事,統治國家而不能使人民和合一致,卻希望國家沒有危機,是辦不到的。

昔者,堯之治天下,其導民也,水處①者漁②,山處者木③(山處者木作林處者採),谷處者牧④,陸處⑤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⑥,械便其人。如是則民得以所有⑦易⑧所無,以所巧易所拙也。是以離叛者寡,聽從者衆,若風之過箭⑨(箭作簫),忽然感之,各以清濁⑩應矣;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是以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跡不接於諸侯之境,車䡄⑪不結⑫於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卷三十五 文子.道自然)

【註釋】①水處:居住在水邊。②漁:捕魚。③山處者木:或作「林處者採」。居住在山林地區的人,靠採木為生。④牧:放牧。⑤陸處:居住在陸地上。⑥械:泛指器具。⑦所有:指擁有的東西。⑧易:交換。⑨箭:箭作簫,簫為竹製管樂器。⑩清濁:音樂的清音與濁音。⑪車䡄:行車的軌跡。䡄同「軌」。⑫結:連接。

【白話】從前,帝堯治理天下的時候,他引導百姓,凡居住在江河湖海邊的人,靠捕魚為生;居住在山林地區的人,靠砍伐木材為生;居住在山澗谷地的人,靠畜牧業為生;居住在平川地區的人,靠種田為生。各類地區各有其適宜的事業,所從事的行業各有其適宜的工具,工具要便利於使用它的人。這樣,百姓就能夠用自己所有的東西去交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用自己擅長製作的產品去交換自己不擅長製作的產品。因此,離鄉叛逃的人少,跟隨服從的人多。好像風吹過簫一樣,簫感受到風的吹拂,各個孔會以清濁之音回應。萬物沒有不趨利而避害的。因此相鄰之國近得互相能看見,雞鳴狗叫的聲音都能聽到,但人們不會踏入其他諸侯國的疆界,車馬也不去千里之外,都是因為各國百姓都安居樂業的緣故。

國以民為根,民以穀為命;命盡則根拔,根拔則本顛①。(卷四十五 崔寔政論)

【註釋】①顛:傾覆;滅亡。

【白話】國家以百姓為根本,百姓以糧食為性命;糧食不足則百姓就不能生活,百姓生存不下去則國家就會被顛覆。

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臧①,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此令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②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③不勝,不為姦邪所利④,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臧:音「藏」,cáng ㄘㄤˊ。「藏」的古字。收藏,隱藏。②輕資:便於攜帶的財物。③中人:中等的人,常人。④利:貪愛;喜好。

【白話】珠寶美玉和金銀,飢餓時不能吃,寒冷時不能穿,然而大眾卻認為它們很貴重,這是因為君主使用它們的緣故。金銀珠寶這些物品,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中,可以走遍天下而不會有飢寒的憂患。這樣就使得人民容易離開家鄉,盜賊受到鼓勵,犯罪逃亡的人有了便於攜帶的財物。粟米布帛產生於田地中,隨時令而生長,凝聚了人力在其中,不是一日之間就能長成的。幾石重的糧食,一般的人難以拿動,也不被姦邪之人所貪圖,然而一天得不到就會感到飢寒。所以,英明的君主重視五穀而輕視金玉。

抱朴子曰:「民財匱矣,而求①不已;下力極矣,而役不休。欲怨歎之不生,規其寧之惟永,猶斷根以續枝,剜背以裨②腹,刻目以廣明,割耳以開聰也。」(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求:索取。②裨:音「必」,bì ㄅㄧˋ。彌補,補助。

【白話】抱朴子說:「人民的財力已經很匱乏了,還在搜刮不止;人民的力氣已經用到極點了,還在役使不停。還想使老百姓不生怨恨傷嘆的情緒,幻想實現永久的安寧,這就好比截斷樹根來接長樹枝、剜割後背上的肉來補肚子、割開眼眶來開闊視野、割掉耳朵來增強聽力一樣。」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①,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地著:定居於一地。

【白話】人民貧窮就會有奸詐邪惡的事發生。貧窮是因為物資不足,物資不足是因為人們不致力於農業生產,人們不務農就不會安居在一地,不能定居一地,人們就會輕易離開家鄉。(如果)百姓像鳥獸般沒有固定的衣食來源,又居無定所,即使有高大的城牆和很深的護城河,有嚴厲的法律和刑罰,仍不能禁止他們做出種種不法行為。

富國有八政:一曰,儉以足用;二曰,時以生利;三曰,貴農賤商;四曰,常民之業;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貨均財;七曰,抑談說之士;八曰,塞朋黨之門。夫儉則能廣,時則農修,貴農則穀重,賤商則貨輕,有常則民壹,有度則不散,貨布①則並兼②塞,抑談說之士則百姓不淫③,塞朋黨之門則天下歸本。知此八者,國雖小必王;不知此八者,國雖大必亡。(卷五十 袁子正書)

【註釋】①布:遍布、分布。②兼:合併、併吞。③淫:迷惑。

【白話】使國家富強的政策有八條:一是要節儉,使人民生活富裕充足;二是掌握農時,使人民收穫豐盈;三是重農抑商;四是使人民都有固定的職業;五是量入為出,開支有節制;六是以正確的貨幣政策調節財富;七是抑制高談闊論的人;八是杜絕結黨營私的門路。節儉則資源財富運用久遠,按照時節勞作就保證收成,重視農業糧食價格就高,抑制商業貨物價格就低,如此社會才易穩定,職業固定則百姓工作專一,開支有度就會使財富不散,財貨均衡遍布各處則可抑制兼併發生,摒棄空談的人就會使百姓不迷惑混亂,堵塞朋黨之門則天下就會歸順君主。懂得這八者,國家雖小,必定能稱王。不懂這八者,國家雖大,最後必定滅亡。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