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治要綱目

為政 > 知人

禹拜①昌言②曰:「兪③!」以咎繇言爲當,故拜受而然之。咎繇④曰:「都⑤!在知人,在安民。」歎修身親親之道,在知人。所信任,在能安民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拜:敬受。②昌言:美言。③兪:表示應答和首肯,猶「是、對」。④咎繇:咎音「高」,gāo ㄍㄠ。繇音「搖」,yáo ㄧㄠˊ。人名。傳說為舜的臣子,中國法典的創始人。《楚辭.屈原.九章.惜誦》:「俾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也作「咎陶」。(生平參見附錄十三)⑤都:發語詞,無義。

【白話】禹敬受咎繇善言,說:「你說得對!」咎繇說:「啊!重要的還在於知人善任,在於讓人民安居樂業啊!」

管仲相三月,請論百官。公曰:「諾①。」管仲曰:「升降揖讓②,進退閑習③,臣不如隰朋④,請立以爲大行⑤;闢土⑥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寗戚⑦,請立以爲司田⑧;平原廣牧⑨,車不結轍⑩,士不旋踵⑪,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⑫,臣不如王子城父⑬,請立以爲大司馬⑭;決獄折中⑮,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賔胥無⑯,請立以爲大理⑰;犯⑱君顏色⑲,進諫必忠,不避死亡,不撓⑳貴富,臣不如東郭牙㉑,請立以爲大諫㉒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君若欲治國彊兵,則五子者存;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卷三十二 管子.小匡)

【註釋】①諾:表示同意、遵命的答應聲。②揖讓:揖音「衣」,yī ㄧ。賓主相見的禮儀。揖,拱手行禮。③閑習:熟習。④隰朋:隰音「習」,xí ㄒㄧˊ,姜姓,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輔佐齊桓公,齊國大治。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⑤大行:行音「形」,xíng ㄒㄧㄥˊ。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尹知章注:「大行,大使之官。」按此即《周禮.秋官》的大行人。漢稱典客,景帝時改名大行。⑥闢土:開墾土地。⑦寗戚:即「寧戚」,春秋衛人,齊大夫。長期擔任齊國大司田,為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⑧司田:此處為「大司田」。管理農務的官。⑨牧:牧地;郊外。⑩結轍:轍跡交錯。謂退車回駛。⑪旋踵:轉身。指畏避退縮。⑫視死如歸:把赴死看作如歸家一樣。形容不怕死。⑬王子城父:春秋時期琅琊人,齊國著名將領。⑭大司馬:官名。掌軍旅之事。⑮決獄折中:決獄,判決獄訟。折中,調節使適中。⑯賔胥無:亦作「賓須無」,春秋時齊國著名大夫,曾與管仲等共同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⑰大理:此處為「大司理」。掌刑法的官。⑱犯:觸犯;冒犯。⑲顏色:指尊嚴。⑳撓:屈服、屈曲。㉑東郭牙:春秋時期齊國著名諫臣,是桓公時的五傑之一,由管仲所推舉。㉒大諫:古代官名,掌諫諍。尹知章注:「所以諫正君。」

【白話】管仲為相三個月時,請求向桓公評議百官,桓公說:「好的。」管仲說:「升降揖讓有禮,應對進退嫻熟從容,臣不如隰朋,請立他為『大行』;開墾土地、積聚糧食,盡力開發地利,臣不如寧戚,請立他為『大司田』;在平原廣野的戰場上使戰車不亂、士卒不退,鼓聲一響而三軍將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他為『大司馬』;決斷獄訟,調節爭端,不錯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臣不如賓胥無,請立他為『大司理』;敢冒犯君主龍顏,進諫必忠,不怕死,不屈從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他為『大諫』之官。這五個人,臣一個也比不上。然而君上您如果想治國強兵,用這五個人就夠了;如果想成就霸王之業,則有我夷吾在此。」桓公說:「好!」

屈寸而伸尺①,小枉②而大直,聖人爲之。今人君之論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細(細作略)行③,而求其不(不善之不作小)善,卽失賢之道也。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④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誠⑤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爲累⑥;誠其大略非也,閭里之行⑦,未足多⑧也。(卷三十五 文子.上義)

【註釋】①屈寸而伸尺:彎曲一寸而伸直一尺。比喻人或事物微有瑕疵。屈,彎曲。伸,伸直。②枉:彎曲。③細行:小節;小事。《尚書.周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孔傳:「輕忽小物,積害毀大,故君子慎其微。」④疵:挑剔。⑤誠:確實。⑥累:音「類」,lèi ㄌㄟˋ。妨礙、傷害。⑦閭里之行:閭音「驢」,lǘ ㄌㄩˊ。被鄉里稱譽的行為。閭里,里巷。⑧未足多:不值得稱讚。

【白話】如果彎曲一寸而能伸直一尺,小的方面可以受委屈,大的方面必須堅持正道,聖人會如此做。當今君王評論臣下,不考慮他的重要貢獻,卻抓住他的小節,而細究他的小過,這是錯失賢才的做法。因此,人有深厚的德行,就不必非議他的小瑕疵;有很高的聲望,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人之常情,誰沒有短處?只要本質大要確實是好的,即使略有小過,也不足為礙;如果根本大要確實不好,即便稱譽鄉里,也不值得多所讚美。

當堯之時,舜為司徒①,契為司馬②,禹為司空③,后稷為田疇④,夔為樂正⑤,倕⑥為工師⑦,伯夷為秩宗⑧,皋陶為大理⑨,益掌驅禽。堯不能為一焉。堯為君,而九子者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功,堯遂乘成功(本書乘成功作成厥功)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主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亂舊法,而天下治矣。(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司徒:官名。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②司馬:官名。掌軍旅之事。③司空:官名。掌管工程。④田疇:田官。⑤夔為樂正:夔音「魁」,kuí ㄎㄨㄟˊ。夔,堯、舜時的樂官。樂正,古時樂官之長。⑥倕:音「垂」,chuí ㄔㄨㄟˊ。古代傳說中的巧匠名。⑦工師:古官名。上受司空領導,下為百工之長。專掌營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⑧秩宗:禮官。古代掌宗廟祭祀的官。⑨大理:掌刑法的官。

【白話】堯帝當政之時,舜做司徒掌管教化,契做司馬掌管軍事,禹做司空掌管工程,后稷做農官掌管耕作,夔做樂官掌管音樂,倕做工師掌管工程和管教百工,伯夷做禮官掌管宗廟祭祀,皋陶做大理掌管刑法,益掌管山澤主管驅逐禽獸。堯不能擔任其中的任何一項職務。但是堯做君主,其他九位卻做臣子,那是什麼緣故呢?堯知道這九種職務的性質和內容,讓九個人各負責一項適任的工作,九個人都能勝任而完成任務,堯於是憑藉他們的功績成就了治理天下的大業。所以知人善任是做君主之道,知情辦事是做臣子之道。為君之道要知人善用,為臣之道要知事善辦,不要亂了舊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夫孝行著於家門,豈不忠恪①於在官乎?仁恕稱於九族,豈不達②於為政乎?義斷③行於鄉黨,豈不堪於事任乎?(卷二十五 魏志上)

【註釋】①恪:音「客」,kè ㄎㄜˋ。恭敬;恭謹。②達:通曉;明白。③義斷:秉公斷事。

【白話】如果一個人的孝行彰顯於家族之中,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忠誠恭敬呢?如果一個人的仁厚寬容在九族之中廣受讚揚,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善於施政呢?如果一個人能在鄉里秉公斷事,一旦為官怎麼會不勝任其職務呢?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①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②而立功名。夫泛駕③之馬,跅弛④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後補卷十三 漢書一)

【註釋】①奔踶:踶音「地」,dì ㄉㄧˋ。奔馳踢人。不受羈勒之馬,乘時即奔跑,立時則踢人。踶:踢。②負俗之累:因不諧於流俗而受到的譏議。負俗:與世俗不相諧。③泛駕:翻車。亦喻不受駕馭。④跅弛:跅音「拓」,tuò ㄊㄨㄛˋ。放蕩不循規矩。

【白話】(漢武帝下詔說:)大凡要建立不同尋常的功業,必須等待不同尋常的人才。所以有的馬會狂奔踢人,卻可以奔馳千里;有的士人會因與世俗不相諧而被譏論,卻能建功立名。那不受駕馭的馬,以及放蕩不羈的人,關鍵在如何使用而已。現特責成全國各州縣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薦官民中有特殊才幹,能做將相和出使外國的人。

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其刺史太守以下,拜除①京師,及道出洛陽者,宜皆召見,可因博問四方,兼以觀察其人。諸上書言事,有不合者,可但報歸田里,不宜過加喜怒,以明在寬也。(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拜除:拜授官職。

【白話】(第五倫上疏說:)陰陽調和,就會有豐收之年;君臣同心同德,教化才能有成效啊!對刺史、太守以下的官員,任命為京官,以及從國都洛陽外派的官吏,陛下都應召見,可藉此了解四方的情況,同時觀察本人的品行能力。各位官員上書議事有不合事實的,可讓他們回歸家鄉,不應過分地以自己的喜怒而處罰,以明示施政寬厚。

故論人之道: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即觀其所不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貨財,以觀其仁;振①以恐懼,以觀其節。如此即人情②得矣。(卷三十五 文子)

【註釋】①振:通「震」。震懾。②情:實情。

【白話】所以評價人的方法是:高貴的人要看他所推舉的是什麼人,富有的人要看他所施予的是什麼人,貧窮的人要看他不接受什麼,地位低下的人要看他不做什麼。觀察他處在困難面前的舉動,來了解他勇敢的程度;用歡樂之事觸動他,來了解他的操守;把財物交給他,來考察他的仁德;用恐懼震懾他,來了解他的氣節。這樣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實情況了。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通,達。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養則養賢也,行則行仁也。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好則好義也,言則言道也。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守,情守也。樂之以驗其僻,僻,邪。怒之以驗其節,節,性。懼之以驗其特,特,獨也,雖獨不恐也。哀之以驗其仁,仁人見可哀者,則不忍之也。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必以六戚四隱。六戚,六親也。四隱,相匿,揚長蔽短也。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①門廊②。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以八觀六驗,人之情③偽,貪鄙羨美(羨美作美惡)無所失矣,言盡知之。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邑里:鄉里的人民、同鄉。②門廊:左右親近的人。③情:誠、真實。

【白話】大凡衡量一個人,當他顯達時,觀察他所禮遇的是哪些人;當他榮貴時,觀察他所提拔舉薦的是什麼樣的人;當他富有時,觀察他所供養款待的是哪些人;當他受到君主聽信時,觀察他言行是否一致;當他閒居在家時,觀察他的嗜好是否正當合法;當他親近君主時,觀察他的言談是否與正道相應;當他困苦時,觀察他是否對非分之財有所不受;當他處於卑賤時,觀察他是否對非義之事有所不為。使他喜悅,考驗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歡樂,檢驗他是否有邪念惡行;使他發怒,檢驗他能否節制心中怒氣;使他恐懼,觀察他如何獨自應對而不害怕;使他哀傷,檢驗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考驗他意志是否堅強。以上八項觀察、六項檢驗,是賢主用來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評定人才還必須依照「六戚四隱」。什麼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麼是四隱?就是朋友、熟人、鄉鄰和親信。在內就用六戚四隱為標準,在外則用八觀六驗的方法,如此一來,為人真誠虛偽、貪婪粗鄙或善惡等品性,就能一覽無遺了。這就是古聖先王辨識人才的方法。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記上)

【白話】平時看他所親近的人,富裕時看他所交往或施與的人,顯達時看他所推舉的人,窮困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情,貧賤時看他是否不苟取。這五點足以確定宰相的人選。

故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挍①其實,觀行必考其跡。參三者而詳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挍:音「教」,jiào ㄐㄧㄠˋ。通「校」。考核。

【白話】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行動留下來的效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任己則有不識之蔽,聽受則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愛憎奪其平①;所不知者,以人事亂其度。(卷三十 晉書下)

【註釋】①平:平允、公正。

【白話】(評定人選等級時)依據自己的意見與好惡,就會有不能明察人才而妄斷的弊病;聽從他人之言而不認真甄別,則容易因彼此認知上的侷限而產生偏差。對認識的人,會因品評中帶有個人愛憎好惡而有失公平;對不認識的人,又會因人情關係擾亂了國家選才的制度。

子曰:「鄙夫①可與事君也哉?言不可與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②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卷九 論語)

【註釋】①鄙夫:庸俗淺陋的人。②既:已經。

【白話】孔子說:「見識淺陋又沒有學問道德的人,可以讓他事奉君主,替國家辦事嗎?當他還未得到官位利祿時,總是憂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以後,又憂心會失掉。如果他憂心的是失掉官祿,完全不為百姓著想,那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①,奪天朝之權勢。愛憎決於心,情僞由於己。公無考校②之負,私無告訴③(訴作訐)之忌,榮黨橫④越⑤,威福擅行。用心百態,求者萬端⑥,廉讓之風滅,苟且⑦之俗成。天下訩訩⑧,但爭品位,不聞推讓。流俗之過,一至於此,竊爲聖世耻之。愚心之所非者,不可以一槩論⑨,輙條列其事。夫名⑩狀⑪以當才⑫爲清,品⑬輩以得實爲平。治亂之要,不可不允⑭。清平⑮者,治化⑯之美;枉濫⑰者,亂敗之惡也。不可不察。然人才異能,備體⑱者寡,器有大小,達⑲有早晚,是以三仁⑳殊塗而同歸㉑,四子㉒異行㉓而鈞義。陳平㉔、韓信㉕,咲侮㉖於邑里㉗,而收功於帝王;屈原、伍胥㉘,不容於人主,而顯名於竹帛。是篤論㉙之所明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威福:語出《尚書.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孔穎達疏:「惟君作福,得專賞人也;惟君作威,得專罰人也。」原指統治者的賞罰之權,後多謂當權者妄自尊大,恃勢弄權。②考校:校音「叫」,jiào ㄐㄧㄠˋ。猶考課,即官員政績的考核。③告訴:揭發他人的隱私。訴作訐(音「節」,jié ㄐㄧㄝˊ)。④橫:hèng ㄏㄥˋ。橫暴,放縱,不講理。⑤越:不依次序超出。⑥萬端:形容方法、頭緒、形態等極多而紛繁。⑦苟且:不循禮法。⑧訩訩:訩音「凶」,xiōng ㄒㄩㄥ。喧嘩紛擾的樣子。⑨以一槩論:同「以一概論」、「一概而論」,指對問題不作具體分析,籠統地同樣看待。槩即「概」。⑩名:形容,稱說。⑪狀:指敘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漢以後多稱為「行狀」。⑫當才:才能與所任之事相當。⑬品:評價,衡量。⑭允:使人信服。⑮清平:清正、公平。即上文所言「名狀以當才為清,品輩以得實為平」。⑯治化:謂治理國家、教化人民。⑰枉濫:枉法恣肆。⑱備體:猶齊備、完整。⑲達:顯貴,顯達。⑳三仁: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㉑殊塗而同歸:本謂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後以喻採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㉒四子:指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羲和氏之子,分掌春官、夏官、秋官、冬官。㉓異行:行跡不同。㉔陳平(?—西元前一七八年):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謚獻。㉕韓信(?—西元前一九六年):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劉邦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㉖咲侮:嘲笑戲弄。咲同「笑」。㉗邑里:指鄉里的人民。㉘伍胥:指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㉙篤論:猶確論、確切的評論。

【白話】如今設立中正官,由他們將候選官員劃分為九個等級,等級的高低任由他們做主,士人的榮辱進退就落在他們手中。他們操控著唯君主才應有的賞罰之權,奪取了朝廷當有的權勢。評斷候選人的好壞,取決於他們一己的愛憎,考察結果的真假也由他們各人私心定奪。於公沒有被考課督責的壓力,於私沒有被人檢舉控告的顧忌,結果使得官員結黨營私,威福自專。他們各懷心計,謀求官職的方法五花八門,從而使廉直謙讓的風氣逐漸消失,不循禮法求取官職的惡俗日益形成。致使天下人紛紛攘攘,只為爭奪官品高下,竟再也聽不到推賢讓能的美事。流風民俗竟惡劣到如此地步,臣內心實以為當今聖明之世,仍存此一惡劣風氣而深感羞恥。臣心中所不以為然的,不好籠統地一概而論,於是以下分條列舉之。稱述人物以緊扣其才幹謀略之實才叫做清正,品評一個人要能夠與他的實情相符合才叫做公平。這是關係國家安定抑或混亂的關鍵,不可不公允而服人。清正、公平是治國化民的美事,枉法恣肆是亂法敗政的惡事。對此不能不明察。然而,人各有所長,德能俱全的人很少見,人的才器有大小之分,得志也早晚各異。所以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儘管境遇、經歷各不相同,但其賢名賢德則一。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子的作為各不相同,然而都能體現道義精神。陳平、韓信都曾在其家鄉被人恥笑侮辱,但後來都為帝王建立了功業。屈原、伍子胥二人不被君主所容,但後來卻揚名青史。這些都是歷史允當的定論,向我們昭示識人的不易。

夷吾有病,小白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夷吾曰:「公誰欲歟?」小白曰:「鮑叔牙可。」曰:「不可。其爲人潔廉善士。清己而已。其於不己若者①,不比②之人。欲以己善齊物也。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不能棄瑕錄善。使之治國,上且鈎③乎君,下且逆乎民。必引君令其道不弘,道苟不弘,則逆民而不能納矣。其得罪於君,將弗久矣。」小白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④,則隰朋⑤可。其爲人也,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慙其道之不及聖,矜其民不以逮己,故能無棄人也。以德分人,謂之聖人;化之使合道,而不宰割。以財分人,謂之賢人。旣以與人,己愈有也。以賢臨人者,未有得人者也;求備於人,則物所不與也。以賢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與物升降者,物必歸之也。其於國,有不聞也;其於家,有不見也。道行則不賴(賴作煩)聞見,故曰不瞽不聾,不能成功。勿已,則隰朋可。若有聞見,則事鍾於己,而羣生無所措手足,故遺之可,未能盡道,故僅可耳。然則管夷吾非薄鮑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薄之去來,弗由我。」皆天理也。(卷三十四 列子.力命)

【註釋】①不己若者:即「不若己者」;不如自己的人。②比:音「必」,bì ㄅㄧˋ。親近。③鈎:音「溝」,gōu ㄍㄡ。即鈎距。引申對人輾轉推問,究其情實。這裡含有求全責備的意思。④勿已:猶無已;不得已;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莊子.徐無鬼》:「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音「嬰」,yīng ㄧㄥ,擾亂)。」⑤隰朋:隰音「習」,xí ㄒㄧˊ,姜姓,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輔佐齊桓公,齊國大治。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

【白話】齊相管夷吾有病,齊桓公小白問他說:「仲父的病重了!萬一病勢嚴重了,治不好,我要把國政託付給誰呢?」夷吾說:「您打算交給誰呢?」小白說:「交給鮑叔牙應該可以吧!」夷吾說:「那不可以。他為人清白廉潔,是賢德的人。對於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他便不會與之交往,一聽見他人的過失便終身不忘。假如讓他管理國政,對上則求全責備於君主,對下又違逆百姓。他得罪於您的日子,大概也為時不遠了。」小白說:「那麼誰可以呢?」管仲答道:「不得已,那麼隰朋可以接任。他為人處世只慚愧自己的德才不如黃帝,而能哀憐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自己修德,以德來感化他人的人稱作聖人,以財物來濟施他人的人稱作賢人。因為自己賢能而傲氣凌人的人,從來就沒有能得人心的;自己賢能,卻能謙虛對人的人,沒有不得人心的。隰朋對於國事,不該管的不去管;對於家事,遇有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則不去詳究。不得已,那麼隰朋可以接任。但是,我管夷吾並非有意輕忽鮑叔牙,而是為顧全大局不得不如此;並非特意獨厚隰朋,而是權衡輕重不得不推舉他。當中利弊得失的取捨,實在由不得我啊!」

自古人君莫不願得忠賢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訪之於眾人也。忠於君者,豈能必利於人?苟無利於人,又何能保譽於人哉?故常願之於心,而常先①之於人也。非願之之不篤而失之也,所以定之之術非也。(卷四十七 劉廙別傳)

【註釋】①先:當是「失」的誤字。

【白話】自古以來,君主沒有不希望得到忠誠賢明之士而予以任用的。任用之後,(因懷疑其是否忠誠賢明)又沒有不派人去向眾人探訪調查的。忠誠於君主的人,豈能事事有利於他人呢?假若無利於人,又怎能在所有人面前保有好的聲譽呢?所以,君主心中常常希望得到忠賢之人,卻常常失去他們。不是君主希望得到忠賢之人心不誠而失去人才,而是判定忠賢之才的方法不對啊。

富貴者,觀其有禮施①;貧窮者,觀其有德守②;嬖寵③者,觀其不驕奢;隱約④者,觀其不懾懼。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其壯者,觀其潔廉務行而勝其私;其老者,觀其思慎、彊⑤其所不足而不踰⑥。父子之間,觀其慈孝;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信誠。設⑦之以謀,以觀其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喜之以觀其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失,縱之以觀其常,遠之以觀其不貳,昵⑧之以觀其不狎。復徵⑨其言,以觀其精;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此之謂觀誠。(卷八 周書)

【註釋】①施:施惠。②德守:道德操守。③嬖寵:嬖音「必」,bì ㄅㄧˋ。受君主寵愛。④隱約:困厄,儉約。⑤彊:音「搶」,qiǎng ㄑㄧㄤˇ。同「強」。勉力;勤勉。⑥踰:當作「偷」。苟且之意。⑦設:設置,安排。⑧昵:音「逆」,nì ㄋㄧˋ。同「暱」。親近;親昵。⑨徵:證明;證驗。

【白話】富貴之人,要看他是否舉止有禮而好施惠;貧窮之人,要看他是否有德行操守;備受寵幸之人,要看他是否不驕不奢;處於困厄之人,要看他是否不膽小怕事。年輕人,要看他有無恭敬好學的態度和尊重長上之心;壯年人,要看他是否廉潔務實而且能克制私欲;老年人,要看他的思惟是否謹慎,勤勉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苟且度日。父子之間,看他是否慈愛或孝順;兄弟之間,看他是否和睦與友愛;君臣之間,看他是否忠義或仁愛;鄉黨之間,看他是否誠實守信。讓他施行某種謀劃,以此來觀察他的智慧;將困難擺到他面前,以此來觀察他的勇氣;派他處理煩雜的事務,以此審視他的治理能力;讓他面對某種利益,以此觀察他是否不貪;讓他沉浸於享樂的環境中,以此觀察他是否不縱欲迷亂。使他歡悅,看他是否輕佻;激他發怒,看他是否穩重;讓他喝醉,看他是否會失去恭慎的儀態;任其行事,看他是否還遵從一貫的行為準則;疏遠他,看他是否忠誠不貳;親近他,看他是否輕慢失禮。反覆地驗證他前後說過的話,看他是否有真實的學問;詳盡地察訪他的行為,看他德行是否完備。這些歸結起來就稱作「觀誠」(洞察實情)。

咎繇曰:「都!亦①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偽,則可知也。寬而栗②,性寬宏而能莊栗也。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愿③而恭,愨愿而恭恪也。亂④而敬,亂,治也。有治而能謹敬也。擾⑤而毅,擾,順也。致果為毅也。直而溫,行正直而氣溫和也。簡⑥而廉⑦,性簡大而有廉隅也。剛而塞⑧,剛斷而實塞也。彊而義。無所屈撓,動必合義。彰厥有常⑨,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擇人而官之,則政之善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亦:助詞,無義。②栗:莊敬、嚴肅。③愿:質樸、恭謹。④亂:治、治理。⑤擾:安撫、和順。⑥簡:簡易,不苛求小節。⑦廉: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為、品性。⑧塞:音「色」,sè ㄙㄜˋ。篤實。⑨常:規律、通例。這裡指道德標準。

【白話】咎繇說:「啊!人的德行有九種類型:一是秉性寬宏而不失莊敬有度;二是性格柔和而能建功立業;三是老實忠厚而又謙恭嚴肅;四是精於治事而又恭謹敬慎;五是為人柔順而能勇敢有為;六是言行正直而又態度溫和;七是性情平易而有操守;八是性格剛斷而篤實穩健;九是堅強不屈而所作所為又都能夠合乎道義。表彰符合這九種道德標準的人,天下就會吉祥!」

景公問求賢。晏子對曰:「通①則視其所舉,窮②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夫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以此數物③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通:顯達、亨通。②窮:特指不得志,與「達」相對。③數物:幾件事。

【白話】齊景公問求取賢才的方法。晏子回答說:「當一個人仕途亨通時,要看他所推薦的人才如何;當困窮失意時,看他不願做的事是什麼;當富有時,看他分享財物的對象是誰;當貧窮時,看他是否不取不義之財。ㄧ個上等的賢士,不貪祿位而一心向著道義,所以難於出仕而容易引退;次等的是向著祿位亦不背棄道義,所以容易出仕也容易引退;下等的是背棄道義而向著祿位,他們急於出仕卻難以引退。如果能用這樣的標準去考核選拔人才,應該就可以達到選賢舉能的目的了!」

一曰,微察(無微察二字)問之以言,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①,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②,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貪(貪作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③;七曰,告之以難,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徵皆備,則賢不肖別矣。(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間諜:祕密偵察、刺探。②顯問:謂明顯之事而故意詢問。③貞:操守堅定不移,忠貞不二。

【白話】鑑別人才有八種方法。一是向他提出問題,觀察他言辭是否條理分明;二是追問到底,觀察他的應變能力如何;三是暗中調查,觀察他是否忠誠不二;四是明確直接地提問,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隱瞞或誇張之處,藉以觀察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讓他支配財物,觀察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試探,觀察他的節操如何;七是把危難的情形告訴他,觀察他是否勇敢;八是讓他喝醉酒,觀察他的酒品如何。這八種檢驗的方法都用上了,一個人的賢明或不肖就能分辨出來。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難,故虛心而下聽;知在下相接①之易,故因②人以致人③。(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相接:交接、相交。②因:憑藉、依托。③致人:招致人才。

【白話】過去的君主知道身處高位要選拔人才的困難,所以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君主知道身處下位的人與一般人來往容易,所以憑藉他人來感召人才。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①之。度才而官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②焉。」(卷九 論語)

【註釋】①器:量材使用。②求備:要求完備。

【白話】孔子說:「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困難。因為取悅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會高興的。至於君子用人,總能適才適任。為小人做事難,但要使他高興卻很容易。因為取悅小人雖不合道理,他也會高興。至於小人用人,總是要求完美無缺。」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