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①曰:「咨②,禹③!惟時有苗④弗率⑤,汝徂征⑥。」三苗之民,數干王誅。率,循也。徂,往也。不循帝道,言亂逆也,命禹討之。(卷二 尚書)
【註釋】①帝:此指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世稱為「大舜」,建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②咨:嘆息,表示感嘆的語氣。③禹:夏禹,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音「專續」,zhuān xù ㄓㄨㄢ ㄒㄩˋ)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開君主世襲之制。也稱為「夏后氏」。④有苗:古國名。有苗是中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一古民族,也被稱為三苗、三苗民、有苗氏、苗民,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一帶,古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⑤率:音「帥」,shuài ㄕㄨㄞˋ。遵循,依從。⑥徂征:徂,cú ㄘㄨˊ。前往征伐。徂,往。
【白話】舜帝說:「唉!禹呀!現今三苗不遵循帝道,犯上作亂,就命你去討伐他們吧。」
武王①問太公②曰:「立將③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國有難,君避正殿④,召將而詔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將軍。』將軍受命,乃齋於太廟⑤,擇日授斧鉞⑥。君入廟,西面而立。將軍入,北面立。君親操鉞,持其首,授(授下有將)其柄。曰:『從此以往,上至於天,將軍制⑦之。』乃復操斧,持柄,授將其刃⑧,曰:『從此以下至於泉,將軍制之。』旣受命,曰:『臣聞治(治字似衍)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⑨,二心⑩不可以事君,疑志⑪不可以應敵。臣旣受命專斧鉞之威⑫,不敢還請⑬,願君亦一言之命⑭於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⑮。』君許之⑯,乃辭而行。軍中之事,不可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故智者爲之慮,勇者爲之鬭⑰,氣厲靑雲⑱,疾若馳騖⑲,兵不接刄⑳,而敵降服。」(卷三十一 六韜.龍韜)
【註釋】①武王:周武王,帝號。姓姬名發,文王之子。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伐商,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音「號」,hào ㄏㄠˋ)京。在位十九年崩,謚曰「武」。②太公:即「姜太公」。③立將:任命將帥。④正殿:宮殿或廟宇裡位置在中間的主殿,百官朝賀之殿。⑤齋於太廟:齋,古人在祭祀或舉行其他典禮前清心寡欲,淨身潔食,以示莊敬。太廟,國君之宗廟,帝王的祖廟。⑥授斧鉞:鉞音「月」,yuè ㄩㄝˋ。即「賜鈇(音「膚」,fū ㄈㄨ)鉞」,以鉞柄交給主將。古時天子以斧鉞賜於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權。鉞,古兵器,圓刃,青銅製,形似斧而較大,盛行於殷周時。⑦制:管制,控制。⑧授將其刃:以斧刃授予主將。⑨不可從中御:國君不可從中樞直接干預軍中之事。中,特指宮禁之內。亦借指朝廷。⑩二心:指臣子治理軍隊懷有異志。⑪疑志:國君對於戰爭與主將沒有堅定的信心之意。⑫專斧鉞之威:君既以斧鉞授將,將得全權行事之意。⑬還請:生還。⑭一言之命:將帥要求君上答應不干涉軍中之事之意。,同「垂」,給予。常為懇求用語。⑮將:音「匠」,jiàng ㄐㄧㄤˋ。統帥軍隊。⑯君許之:國君答應不干涉軍中之事也。之,代詞,指不干涉軍中之事。⑰鬭:同「鬥」。戰鬥。⑱靑雲:青天白雲。⑲馳騖:騖音「務」,wù ㄨˋ。奔走、奔馳。⑳接刄:兵刃相接觸。謂交戰。
【白話】周武王問姜太公:「任命將帥的原則是怎樣的呢?」太公回答:「凡是國家遭遇危難時,國君就避開正殿,在偏殿召見主將,向他下達詔令說:『國家的安危,全在於將軍。』主將接受命令後,國君齋戒於太廟,選擇吉日,向將帥頒授斧鉞。(到了吉日)國君進入太廟,面向西而立;主將進入太廟,面向北方站立。國君親自拿著鉞的頭部,以鉞柄交給主將,宣告:『從此以後,軍中上至於天的一切事務,全由將軍處置。』然後又親自拿著斧柄,以斧刃授予主將,宣告:『自此以後,軍中下至於泉的一切事務,全由將軍裁決。』主將接受任命後,說:『臣聽說治理國家不可受外部的干預,領軍作戰不能由朝廷遙控指揮,臣懷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將帥受君主的牽制而疑慮重重,就不能專心致志去對付敵人。臣既已奉命執掌征伐大權,(不獲勝利)不敢生還。願請君上授全權之命於臣,使臣得以專斷而從事。君若不允許,臣不敢擔任主將。』國君答應之後,主將就辭別君主率軍出征。從此軍中一切事務,不聽命於國君,而全部聽命於主將,臨敵決戰,專心一意,無有疑二。這樣,主將就能上不受天時節制,下不受地形限制,前無敵人敢於抵擋,後無君主從中牽制。這樣,就能使智謀之士都願為他出謀劃策,勇武之人都願為他奮力戰鬥,士氣昂揚,直衝青雲,行動迅速如快馬奔騰,兵未交鋒,而敵人就已降服。」
古者①以仁②爲本,以義③治之,治之謂正④。治民用兵,平亂討暴,必以義。是故殺人安⑤人,殺之可也。以殺止殺,殺可以生也。攻⑥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除民害,去亂君也。以戰去戰⑦,雖戰可也。故⑧仁見親⑨,義見悅⑩,智見恃⑪,勇見方⑫,信見信⑬。將有五材,則民親悅恃方,而信之也。故內⑭得愛焉,所以守⑮也;外得威⑯焉,所以戰⑰也。利加於民,則守固;威加敵民,則戰勝。(卷三十三 司馬法)
【註釋】①古者:古人,以前的人。②仁:寬惠善良的德行。③義:合宜的事情,正正當當的行為。④正:合乎法度、規律或常情。⑤安:使安定。⑥攻:攻擊,進攻。⑦以戰去戰:用戰爭制止戰爭。⑧故:有以上的諸原因,所以有下列的諸結果。⑨仁見親:博愛的仁心被對方接受,而對方有向心親近的表現。⑩義見悅:順理而行的事,會受到群眾擁護、悅服。⑪智見恃:足智多謀,為遠近人所信賴、倚恃。⑫勇見方:敢作有為,使遠近人願歸向、效法。⑬信見信:信實誠篤,得遠近人所信任。⑭內:指國境內的人。⑮守:保國自固。⑯威:能懾服別人的力量。此指使域外人們產生愛敬誠服。⑰戰:指戰勝敵人。
【白話】古人以仁愛為根本,用合乎道義的方法來治理國家,這種治理的方法叫做正理(治民用兵,平亂討暴,必定要合乎道義)。因此,殺掉壞人而使大眾得到安寧,殺人是可以的(殺人是為防止更多的殺戮,如此殺人可以讓更多人活下來);攻打別的國家,是為了愛護它的民眾,攻打是可以的(為民除害,去除亂君);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制止更多的戰爭,雖然進行戰爭,也是可以的。因此,君主施行仁道民眾會親近,堅持道義會使民眾悅服,有智慧會使民眾有所依靠,勇敢會為民眾所效法,以誠信取信於民(將領有五種德性—仁、義、智、勇、信,則人民會親近、會喜悅、會有所依靠、會有所效法,並能信任他)。因此,在國內得到人民的愛戴,所以可以守衛國土;在外具有威懾力量,所以能戰勝敵人(利益給予人民,則可以固守國土;威懾力量加於敵人,則能戰勝敵人)。
夫慈①,以戰②則勝,以守則固。夫慈仁者,百姓親附,故戰則勝敵,以守衛則堅固也。用兵③有言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託己設其義也。:「吾不敢爲主④,主,先也。不敢先擧兵也。而爲客⑤;客者和而不唱。用兵當承天而後動也。不敢進寸⑥,而退尺⑦。」侵人境界,利人財寶爲進,閉門守城爲退也。禍⑧莫大於輕敵,夫禍亂之害,莫大於欺輕敵家,侵取不休,輕戰貪財也。輕敵幾⑨喪吾寶。幾,近也。寶身欺輕敵家,近喪身也。故抗⑩兵相加⑪,哀者勝⑫矣。哀者慈仁,士卒不遠於死也。(卷三十四 老子.德經)
【註釋】①慈:仁慈,慈愛。②以戰:用來爭戰。以,用也。③用兵:調用人馬從事作戰。此指兵家之兵法。④主:主要的。⑤客:次要的。⑥進寸:進一寸(約三.O三公分),喻短。⑦退尺:退一尺(約三O.三公分),喻長。⑧禍:災害、災難。⑨幾:音「機」,jī ㄐㄧ。將近、相去不遠。⑩抗:對等、匹敵。⑪相加:此指兩軍對陣。⑫哀者勝:指心懷仁慈而悲憫的一方,必能克敵制勝。
【白話】「仁慈」這件法寶,用之於戰爭,就能獲得勝利;用來守衛,就能堅穩(慈仁,百姓就親近歸附,所以戰鬥就能戰勝敵人,守衛疆土國家就能堅固不拔)。兵家常說(陳述用兵之道。老子憎恨當時各國用兵,所以假託自己來陳述用兵的要義):「我不敢先行舉兵攻敵(主,先的意思。不敢先舉兵),而寧願採取守勢(客,應和而不首倡。用兵應當順承天道而後於人而動);我不敢先前進一寸,而寧願退守一尺(侵犯別國邊境、謀取別國的財寶為進,閉門守城則為退)。」禍害之大,沒有大過於輕視敵人(禍亂的害處,莫大於欺辱輕視敵人、侵犯掠奪沒有休止、輕易發動戰爭並且貪財),輕視敵人就離喪身不遠了(幾,近的意思。寶,指身體。侵犯輕視敵人,離喪命就不遠了)。所以在兩軍對陣、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那心懷仁慈而悲憫的一方一定獲得勝利(悲憫的一方愛護士兵,慈愛必得民心,士兵就能勇於拚死效命)。
凡兵所起者①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②,四曰內亂③,五曰困飢④。其名又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⑤,曰「義」;恃衆以伐⑥,曰「強」;因怒興師⑦,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危民疲,擧事⑧動衆,曰「逆」。五者之數⑨(數作服),各有其道⑩。義,必以禮⑪服;強,必以謙⑫服;剛,必以辭⑬服;暴,必以詐⑭服;逆,必以權服⑮。此其勢⑯也。(卷三十六 吳子.圖國)
【註釋】①兵所起者:兵,有關於軍事、戰爭的事情。起,發動、產生。②積惡:多行不善。③內亂:國家內部發生動亂不安的局面。④困飢:生活艱難痛苦,被飢餓所困擾。⑤禁暴救亂:阻止使用暴力或違法的行動。禁,制止。救,制止、阻止。⑥伐:征討、攻打。⑦興師:出兵、帶兵出征。⑧擧事:起事,舉兵發事。⑨數:按《吳子》原文作「服」,今譯文從此。服,懾服,平息。⑩道:方法、道理。⑪禮:人類的行為規範。⑫謙:敬讓而不自大。⑬辭:辭令,應對的言語。⑭詐:奇詭之術,指謀略。⑮逆,必以權服:違逆天理之師,必用權宜之法來制服。權,變通的理念。⑯勢:情形、狀況。
【白話】大凡戰爭的興起有五種原因:一是爭奪名譽,二是爭奪利益,三是積怨日久,四是內部動亂,五是饑荒貧困。起兵的名義也有五種:一是正義之師,二是恃強之師,三是憤怒之師,四是凶暴之師,五是違逆天理之師。阻止使用暴力或違法的行動,名為「義」;依靠兵多將廣而討伐他人,名為「強」;因為憤怒而起兵,名為「剛」;拋棄禮義貪圖利益,名為「暴」;不顧國家危難與人民勞苦,而興師動眾,名為「逆」。平息這五種戰爭,各有不同的方法:正義之師,必用禮來使其折服;恃強之師,必用謙讓來使其順服;憤怒之師,必用辭令來說服;凶暴之師,必用奇詭之術來制服;違逆天理之師,必用權宜之法來制服。這就是依照不同的情形,而有不同的對策。
怒者逆德①也,兵者凶器也,爭者末節②也,故聖王重③之。夫務戰勝,窮武事④,未有不悔者也。(卷十八 漢書六)
【註釋】①逆德:有背慈善仁愛之事。②末節:卑下的品行。③重:慎重,謹慎。引申為不輕易,難。④窮武事:猶言窮兵黷武。濫用武力,肆意發動戰爭。
【白話】(主父偃上疏說:)憤怒是違背仁德的事,兵器是不祥之物,爭奪是卑下的行為,所以聖明的君主對此非常慎重,不輕易言戰。致力於戰勝他國、肆意發動戰爭的君主,沒有不追悔的。
歷觀古今,用兵之敗,非鼓之日也,民心離散,素行①豫②敗也;用兵之勝,非陣之朝③也,民心親附,素行豫勝也。(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素行:平素的行為。②豫:預先,事先。俗作「預」。③朝:音「招」,zhāo ㄓㄠ。日,天。
【白話】縱觀古往今來用兵失敗者,並非敗在擊鼓決戰的當日,而是民心離散,平素的行為就顯示出失敗的徵兆了;用兵獲勝者,並非勝在兩軍對陣的那天,而是民心擁護,平素的行為就顯示出勝利的徵兆了。
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將有五才十過。所謂五才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人,忠則無二心。所謂十過者: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於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於人者,有廉潔而不愛民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用作任)者,有愞①心而喜用人者。」(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愞:音「軟」,ruǎn ㄖㄨㄢˇ。怯弱。
【白話】周武王問姜太公說:「選擇將領之道,是怎樣的?」太公說:「選擇將領要具備五種美德,避免十種缺點。所謂五種美德是:勇、智、仁、信、忠。勇敢就不可被侵犯,明智就不可被擾亂,仁慈就會愛護士卒,誠信就不會欺騙別人,忠誠就沒有貳心。所謂十種缺點是:將領有勇敢而輕率赴死的,有急躁而心求速成的,有貪婪而好利的,有仁慈而不忍害人害物、流於姑息的,有聰明卻膽小怕事的,有誠信卻輕信於人的,有廉潔而不肯厚愛士兵的,有聰明卻猶豫不決的,有強毅而剛愎自用的,有怯弱而喜歡依賴別人的。」
夫將師①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②。養士如此,乃可加兵於敵也。昔者良將之用兵也,人有饋③一簞④醪⑤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同舊作逆改之)流而飲之。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⑥己也。(卷四十 三略)
【註釋】①師:軍隊中主將、統帥。唐以前俗字帥作師。②加:加兵,即以武力進攻。③饋:贈送。④簞:音「單」,dān ㄉㄢ。用竹或葦做成的盛器。⑤醪:音「勞」,láo ㄌㄠˊ。酒。⑥及:至,到達。
【白話】身為將帥,一定要與士卒同甘苦、共安危,才可對敵作戰。從前有位良將帶兵打仗,有人送他一簞美酒,他就下令把酒倒在河裡,與全體士卒同流共飲。一簞美酒雖然不能使整條河的水都有酒味,但三軍將士因此而願意拼死效力,是因為將帥同甘共苦的精神及於自身的緣故。
穰苴①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②約束③,則忘其親;援枹鼓④之急,則忘其身。」(卷十二 史記下)
【註釋】①穰苴:穰音「攘」,ráng ㄖㄤˊ。苴音「居」,jū ㄐㄩ。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田氏,名穰苴,任司馬,曾率兵擊退晉、燕軍,治軍嚴整,深通兵法。②臨軍:謂將出作戰。③約束:規章;法令。④援枹鼓:枹音「服」,fú ㄈㄨˊ。手持戰鼓之鼓槌,指在戰場指揮作戰(古時以擊鼓指揮軍隊進擊)。枹:鼓槌。
【白話】(齊國司馬)穰苴說:「身為將領,從接受任命起,就應當忘掉自己的家庭;即將出戰,要遵守軍中法令,就應當忘掉自己的雙親;擊鼓指揮軍隊進擊的緊急時刻,就應當忘掉自身的安危。」
賞不踰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①,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賞功不移時,罰惡不轉列,所以勸善懲惡,欲速疾也。(卷三十三 司馬法)
【註釋】①遷列:移動行列。「罰不遷列」指懲罰要就地執行。
【白話】(軍隊中)獎賞不錯過時機,為的是使人迅速得到做善事的利益;懲罰就地執行,為的是使人迅速看到做壞事的害處。
禹乃會羣后①誓于師曰:「濟濟②有衆,咸聽朕命。會諸侯共伐有苗也。軍旅曰誓。濟濟,衆盛之貌也。蠢③茲有苗④,昏迷弗恭。蠢,動也。昏,闇也。言其所以宜討也。侮嫚⑤自賢⑥,反道敗德,狎侮先王,輕嫚典敎,反正道,敗德義也。君子在野⑦,小人在位,廢仁賢,任姦佞。民棄弗保,天降之咎⑧,言民叛之,天災之也。肆⑨予以爾⑩衆士,奉詞伐罪。肆,故也。爾尚⑪一乃⑫心力,其⑬克有勲⑭。」(卷二 尚書)
【註釋】①羣后:指列國諸侯。②濟濟:濟音「擠」,jǐ ㄐㄧˇ。眾多的樣子。③蠢:chǔn ㄔㄨㄣˇ。蟲類蠕動。引申為騷動,動亂。④有苗:這裡指的是有苗國的國君。⑤嫚:褻瀆,輕侮。通「慢」。⑥自賢:自以為賢。⑦君子在野:指有德行操守的人都散落在民間。⑧咎:災禍,不幸之事。⑨肆:故;因此。⑩爾:你們,代名詞。⑪尚:猶儻,倘若。⑫乃:你,你的。⑬其:猶將,將要。⑭勲:功勳,功勞。
【白話】於是,禹便會聚各方諸侯,並在誓師大會上說:「諸位官兵,你們都要聽從朕的號令。那蠢蠢欲動的三苗,昏庸糊塗,不恭不敬,輕慢君主,妄自尊大,違反正道,敗壞德義,有德行操守的人都散落在民間,追名逐利之徒則受到重用,百姓背棄自己的國家不願保護它,上天已經降罪於這片土地。因此,我率領你們諸位,奉舜帝之命,討伐其罪行。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必將在這次征戰中建立功勳。」
將①身不服禮②,無以知士卒之寒暑③。出隘塞④,犯泥塗⑤,將必下步,名曰力將⑥。將身不服力,無以知士卒之勞苦。士卒(士卒二字似衍)軍皆定次⑦,將乃就舍⑧;炊⑨者皆熟,將乃敢食;軍不擧火⑩,將亦不火食⑪,名曰止欲⑫。將不身服止欲,無以知士卒之飢飽。故上將與士卒共寒暑,共飢飽勤苦。故三軍⑬之衆,聞鼓音⑭而喜,聞金聲⑮而怒⑯矣;高城深池⑰,矢石繁下⑱,士爭先登;白刄始合⑲,士爭先赴。非好死而樂傷,爲其將念其寒苦之極,知其飢飽之審⑳,而見其勞苦之明也。(卷三十一 六韜.龍韜)
【註釋】①將:將帥,統帥軍隊的司令官。②服禮:遵行禮法。服,從事,執行。③寒暑:此指士卒身心的感受。④出隘塞:隘音「愛」,ài ㄞˋ。塞音「賽」,sài ㄙㄞˋ。進出狹窄險要的關塞。⑤犯泥塗:通過泥濘崎嶇的道路。犯,落進、落到。⑥力將:能身體力行的將帥。⑦次:謂軍隊臨時駐紮或止宿。⑧舍:音「社」,shè ㄕㄜˋ。帳舍。⑨炊:烹煮的食物,指全軍的飯菜。⑩擧火:生火煮飯。⑪火食:舉火煮飯,熟食。⑫止欲:能安住欲望。⑬三軍:舊時的左、中、右三軍,後為軍隊的通稱。⑭鼓音:指在戰場上擊鼓以進之音。⑮金聲:以敲鑼作信號,指揮兵士速退。⑯怒:惱怒,激惱、生氣。⑰高城深池:高高的城牆,深深的護城河。比喻防守堅固。⑱矢石繁下:矢石,指箭、弩(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和壘石,古時守城的武器。繁,眾多。⑲白刄始合:白刄,鋒利的刀。合,刀兵交鋒。⑳審:周密詳細,體察入微。
【白話】將帥不能身先垂範,就無從體會士卒的冷暖。翻越狹窄險要的關塞,通過泥濘崎嶇的道路,將帥必先下馬步行,這樣的將帥叫力將。將帥不身體力行,就無從體會士卒的勞苦。士兵們安營紮寨就緒,將帥才進入自己的帳舍;全軍的飯菜都已做好,將帥才開始就餐;全軍士卒沒有生火做飯,將帥也不舉火煮飯,這樣的將帥叫止欲。為將者不律身克制私欲,就無以體會士卒的飢飽。因此上將能與士卒同寒暑,共飢飽,同勞苦。所以全軍官兵聽到前進的鼓聲就歡喜,聽到退兵的金聲便惱怒;攻打高城深池時,即使面臨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會爭先恐後,奮勇登城;短兵相接時,士卒也會勇往直前。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死亡、樂於受傷,而是由於他們的將帥對其冷暖關懷備至,對其飢飽體察入微,對其勞苦明瞭於心的緣故啊!
(武王懼,曰):「以諸侯擊天子①,以細②擊大,以少擊多,以弱擊強,以危擊安。以此五短,擊此五長,其可以濟功③成事④乎?」太公曰:「審⑤天子不可擊,審大不可擊,審衆不可擊,審強不可擊,審安不可擊。」王大恐以懼。太公曰:「王無恐且懼。所謂大者,盡⑥得天下⑦之民;所謂衆者,盡得天下之衆;所謂強者,盡用天下之力;所謂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卷三十一 六韜.犬韜)
【註釋】①以諸侯擊天子:指武王以諸侯的身分伐紂。②細:微小。③濟功:成就功業。④成事:成功,辦成事情。⑤審:此作副詞。確實,果真。⑥盡:全部、都。⑦天下:古代中國境內區域。
【白話】(周武王感到恐懼,說):「如今我們攻打商紂,是以諸侯的身分攻打天子,以小國攻打大國,以人數少攻擊人數多,以弱小攻擊強大,以不利形勢攻打有利形勢。以這五個短處,攻擊對方五個長處,這可以成就功業嗎?」姜太公答說:「果真是天子就不可攻打,果真是領土廣大就不可攻打,果真是人口眾多就不可攻打,果真是國力強大就不可攻打,果真是情勢安定就不可攻打。」武王更加擔心而感到害怕。太公說:「君王不用擔心害怕。所謂大者,是指能得到全天下人民的擁護;所謂眾者,是指能得到全天下百姓的支持;所謂強者,是指全天下人都願為他效力;所謂安者,是指能順從天下人的願望;所謂天子,是指能做到與天下人相親相愛如同父子一般,這才稱得上是天子。」
孫子①曰:「凡用兵②之法,全國③爲上,破國④次之;興兵深入長驅,據其都邑,絕其外內,敵擧國來服,爲上。以兵擊破服得之,爲次也。全軍⑤爲上,破軍⑥次之;全卒⑦爲上,破卒⑧次之。」(卷三十三 孫子兵法)
【註釋】①孫子:即孫武,字長卿,齊人,春秋時兵法家。吳王闔閭用為將,破楚,威逼齊、晉,遂霸諸侯。著有《孫子》十三篇。②用兵:調用人馬從事作戰。③全國:保護國家的完整,不被破壞。古代稱諸侯或君王的封地為「國」。④破國:擊破敵國,消滅敵國。⑤全軍:保全軍隊,在戰場上不失一卒。謂不戰而以計謀使敵軍全部降服。周制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⑥破軍:打敗敵軍,雙方皆有損傷。⑦全卒:保全士兵。周制一百人為卒。⑧破卒:擊破敵兵。
【白話】孫子說:「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導原則應是:迫使敵人舉國降服的為上策;通過交兵接仗而攻破敵國的,就次一等(發兵進入到敵國境內,長途向前驅馳,占據敵人的京都,斷絕敵軍內外的支援,讓敵方全國都來歸服,為最上。以兵擊破敵軍,使敵國歸服而得勝,為次);能使敵人舉軍降服的為上策,攻破敵軍的,就次一等;能使敵人整卒降服的為上策,攻破敵伍的,就次一等。」
地廣民衆,不足以爲彊①也;甲堅兵利②,不足以恃③勝也;高城深池,不足以爲固也;嚴刑利殺④(利殺作峻罰),不足以爲威⑤也。爲存政⑥者,無小⑦必存;爲亡政⑧者,無大⑨必亡。故善守者無與御⑩,善戰者無與鬭⑪,乘⑫時勢⑬,因⑭民欲⑮,而取天下也。(卷三十五 文子.下德)
【註釋】①彊:音「牆」,qiáng ㄑㄧㄤˊ。同「強」。強盛,強大。②甲堅兵利:盔甲堅固,兵器鋒利。③恃:依賴、依仗。④利殺:此應為「峻罰」,嚴厲的刑罰。⑤威:顯示讓人畏懼懾服的力量。⑥存政:謂使國家得以穩定保全的政治措施。⑦無小:無論有多小。⑧亡政:亂政。⑨無大:無論有多大。⑩御:防備、抵擋、阻止。通「禦」。⑪鬭:同「鬥」。戰鬥。⑫乘:音「成」,chéng ㄔㄥˊ。趁、藉著、順應。⑬時勢:當時的政治狀況。⑭因:依據。⑮民欲:民之所欲,民心也。
【白話】地域廣,人口多,不一定能夠成為強國;盔甲堅固,兵器鋒利,不一定能取得勝利;城牆很高,護城河很深,不一定就堅不可摧;施用嚴厲的刑罰,不一定能樹立起權威。施行能使國家保全的政治措施,國家無論多小也能夠存在;推行會導致亡國的政治措施,國家無論多大也必定滅亡。所以善於守天下的人不參與防禦,善於打仗的人不參與戰鬥,只要藉著當時的政治狀況、順應民心,就能取得天下。
武侯①問曰:「兵以何爲勝②?」吳子③曰:「兵以治④爲勝。」又問:「不在衆⑤乎?」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罸不信,金⑥之不止,鼓⑦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⑧,何益於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⑨,動則有威⑩;進不可當⑪,退不可追⑫;前卻如節⑬,左右應麾⑭。投⑮之所往,天下⑯莫當⑰,名曰『父子之兵』⑱也。」(卷三十六 吳子.治兵)
【註釋】①武侯:戰國時期魏國統治者,名擊。魏文侯之子,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②兵以何為勝:戰爭靠什麼獲勝。兵,軍事、戰爭,或有關於軍事、戰爭的事情。③吳子:吳起。戰國時期衛人。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文侯,領兵擊秦,拔五城,拜西河守。後被誣諂奔楚,為楚悼王相,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楚日益強盛。因主張廢公族之疏遠者以養戰士,遂招怨貴戚大臣,後被射死。著有《吳子》,為古兵書之一。分有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六篇。④治:管理、統理。⑤衆:指兵力眾多。⑥金:指敲鉦(音「爭」,zhēng ㄓㄥ)。鉦,是古代行軍樂器。銅製的打擊樂器,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用來調整或停止步伐。⑦鼓:擊鼓。⑧百萬之師:兵力眾多的軍隊。古代兵制以二千五百人為一師。⑨居則有禮:平時則將禮法練習純熟。居,平時。⑩動則有威:行動則有懾服別人的力量。⑪當:音「黨」,dǎng ㄉㄤˇ。匹敵、抵抗。通「擋」。⑫追:追擊,追蹤攻擊。⑬前卻如節:進與退皆能控制自如。⑭左右應麾:應音「映」,yìng ㄧㄥˋ。麾音「輝」,huī ㄏㄨㄟ。指軍隊能聽從號令。麾,用來指揮的旗幟。⑮投:前往、走向、迎向。⑯天下:指古代中國境內區域。⑰莫當:無人能抵擋。當,通「擋」。⑱父子之兵:比喻將領和士兵親如父子,上下一致、團結甚固的軍隊。
【白話】魏武侯問:「軍隊戰事靠什麼獲勝呢?」吳起說:「軍隊戰事靠治理得好取勝。」武侯又問:「不在於兵將多寡嗎?」吳起答道:「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失去信用,鳴金而不止步,擊鼓而不前進,即使有百萬之眾的軍隊,又有什麼用呢?所謂軍隊治理得好,就是平時駐紮時嫻習禮法,上下有禮;行動時則奮發威武,能有懾服別人的力量;進攻時銳不可擋;撤退時使敵人不敢追擊;前進後退都有節度,軍隊行動能聽從號令指揮。無論兵鋒指向哪裡,天底下誰也不能阻擋,這樣,將領和士兵親如父子,上下一致、團結甚固的軍隊就叫做『父子之兵』。」
同力度①德,同德度義。力鈞則有德者勝,德鈞則秉義者彊。揆度優劣,勝負可見。(卷二 尚書)
【註釋】①度:量度,衡量。
【白話】(周武王說:)兩軍對陣,勢均力敵則看其德行,德行相當則看其出兵是否符合正義。(有德者勝,合義者強。)
會①聞,用師觀舋②而動。舋,罪也。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註釋】①會:士會自稱。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被封於隨、范,以邑為氏,別為范氏,諡武,又被稱為士季、隨會、隨季、范子、范會、武季、隨武子、范武子。是士蔿之孫,成伯缺之子,春秋晉國中軍將、太傅。②舋:音「信」,xìn ㄒㄧㄣˋ。罪過、過失。
【白話】(士會說:)我聽說用兵,要先觀察敵人的過失而後採取行動。若其德行、刑賞、政治、國務、典章、禮儀沒有違反常道,是不可抵擋的(指不能征討這樣的國家)。
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凡人之論將,恆觀之於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耳。夫勇者輕命(命作合輕合①),而不知利,未可也。(卷三十六 吳子)
【註釋】①輕合:輕率交戰。
【白話】文武雙全的人,才可做軍隊的將領;剛柔並濟的人,才可以指揮作戰。通常人們評論將領,往往只著眼於勇敢。其實勇敢對於將領來說,只是其應該具備的各種素質之一而已。僅憑勇敢的將領,輕易與敵交戰而不知權衡利害,這是不可取的。
武王曰:「士高下豈有差乎?」太公曰:「有九差。」武王曰:「願聞之。」太公曰:「人才參差①大小,猶斗②不以盛石③,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④?多言多語,惡口惡舌,終日言惡,寢臥不絕,為眾所憎,為人所疾,此可使要問閭里⑤,察姦伺⑥猾;權數⑦好事,夜臥早起,雖遽⑧不悔,此妻子將也;先語察事,實長希言⑨,賦物平均,此十人之將也;切切⑩截截,不用諫言,數行刑戮,不避親戚,此百人之將也;訟辨⑪好勝,疾賊侵陵⑫,斥人以刑,欲正一眾,此千人之將也;外貌咋咋⑬,言語切切⑭,知人飢飽,習人劇易⑮,此萬人之將也;戰戰慄慄,日慎一日,近賢進謀,使人以節,言語不慢,忠心誠必⑯,此十萬之將也;溫良實長,用心無兩,見賢進之,行法不枉,此百萬之將也;動動紛紛,鄰國皆聞,出入居處,百姓所親,誠信緩⑰大,明於領世,能教成事⑱,又能救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內,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參差:不齊貌。②斗:量器。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③石:音「但」,dàn ㄉㄢˋ。計算容量的單位元,十斗為一石。④殆:危亡,危險。⑤閭里:里巷,平民聚居之處。⑥伺:窺伺,窺探,觀察。⑦權數:猶權術。⑧遽:通「劇」。勞碌。⑨希言:少言,少說話。⑩切切:急切,急迫。⑪訟辨:爭辯。「辨」通「辯」。⑫侵陵:侵犯欺凌。⑬咋咋:《長短經》引用太公此言作「外貌怍怍(音「做」,zuò ㄗㄨㄛˋ)」。今從之。怍:羞慚。這裡指謙虛的樣子。⑭切切:懇摯。⑮劇易:艱難。⑯誠必:謂遵守信用,說到做到。⑰緩:謂刑政等寬宏,寬恕。⑱成事:成功,辦成事情。
【白話】周武王問:「人的才能高下有哪些差別?」姜太公答:「有九種差別。」武王說:「希望能聽您講講。」太公說:「人的才能大小參差不齊,猶如不會以斗來裝一石之物,裝滿後,其餘的便只能拋棄。使用不合適的人,怎能不危險呢?第一種人多言多語,口不積德,整天說壞話、傳是非,連睡眠休息時都不止息,為大眾所憎恨,被他人所厭惡,這種人可以讓他在民眾居住處打聽情況、探察姦邪狡詐之人;第二種人多有權術且好攬事務,晚睡早起,雖勞碌而不懊悔,這種人只能是管理妻子兒女的一家之長;第三種人在說話前先觀察情況,言行謹慎,多做少說,分配平均,這種人可以做十人之將;第四種人辦事迫切雷厲風行,不輕易接受別人的諫言,多用刑戮,依法行事而不徇私情,這種人可以做百人之將;第五種人善辯好強,嫉惡如仇,以刑法懲處人,希望以此來矯正部隊,這種人可以做千人之將;第六種人外貌謙虛恭敬,言語懇切,了解眾人的飢飽,懂得他人的艱難,這是萬人之將;第七種人敬畏戒慎,做事一天比一天謹慎小心,親近賢者,善於採納別人意見,以禮待人,言語恭敬不輕慢,為人忠實守信,這是十萬人之將;第八種人溫和善良,實幹厚道,用心專一沒有貳心,見賢舉用,執法公正不阿,這是百萬人之將;第九種人一舉一動,連鄰國也無不知悉,所在之處,百姓親近擁戴,誠實守信而寬厚大度,能正確領導人民,能教化百姓成就大事,又能拯救危難,反敗為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待四海之內的人民就如同自己家人一樣,這樣的人是英雄的首領,是天下之君主啊!」
子曰:「以不教民①戰,是謂棄之。」言用不習之民使之戰,必破敗,是為棄之。(卷九 論語)
【註釋】①不教民:此三字構成一個名詞,即「不教之民」,指沒有學習戰鬥技能、平時也沒有接受道德教育的人民。若無道德教育做基礎,便無戰鬥意志,作戰也必然失敗。
【白話】用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及道德教育的人民去作戰,這等於是拋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