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①,〈𧰼〉曰:「天下有山②,遯。天下有山,陰長之𧰼也。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③。」「九五,嘉遯,貞吉④。」遯而得正,反制於內,小人應命,率正其志,不惡而嚴,得正之吉,遯之嘉者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遯:音「頓」,dùn ㄉㄨㄣˋ。遯卦,《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艮☶(山)下、乾☰(天)上,表隱退之象。②天下有山:上乾☰(天),下艮☶(山)。③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君子當此遯避之時,小人進長,理須遠避,力不能討,故不可為惡,又不可與小人褻瀆,所以說「不惡而嚴」。不惡而嚴,並不惡聲惡氣,但很威嚴,使人知敬畏。④九五,嘉遯,貞吉:遯卦第五爻,採用了最好的隱遯之方,因而獲得吉祥。九五,九,陽數,《易經》中以「」表示。五為卦中自下而上的第五個爻位。
【白話】遯卦。〈象〉說:「上乾為天,下艮為山,蒼天高遠,山不可企及,是遯卦。君子效法這一精神,遠避小人,但不是憎惡小人,而是嚴以律己,使小人敬畏。」「遯卦第五爻,採用了最好的隱遯之方,因而獲得吉祥。」
任愷①,字元裒,樂安人也,爲侍中②。愷性忠直,以社稷③爲己任。帝器而昵之④,政事多諮⑤焉。愷惡⑥賈充之爲人,不欲令久執政,每裁抑⑦之。充病之⑧,後承間⑨稱愷忠公局正⑩,宜在東宮,使保護太子。外假⑪稱揚,內斥遠之。帝以爲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充計畫不行。會⑫吏部尚書缺,好事者爲充謀曰:「愷今總門下樞要,得與上親接,宜啓令典選⑬,便得漸疎。此一都令史事耳!且九流難精⑭,間隙易乘⑮。」充卽啓,稱愷才能宜在官人之職。世祖不疑充挾邪⑯,而以選官勢望,唯賢是任,卽日用愷。愷旣在尚書,侍覲轉希,充與荀勗、馮紞承間譖潤⑰免官,愷受黜⑱在家。充毀間⑲得行,世祖情遂漸薄。然衆論明愷爲人,羣共擧愷爲河南尹,甚得朝野稱譽。而賈充朋黨,日夜求⑳愷小過,又諷有司,奏愷免官。後起爲太常,不得志,遂以憂卒。(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任愷:愷音「凱」,kǎi ㄎㄞˇ。(西元二二三—二八四年),字元裒(póu ㄆㄡˊ),三國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博興縣)人。曹魏太常任昊之子。歷事魏晉兩朝。處理公務勤勞恪慎,獲得朝野的讚譽,但與賈充有朋黨之爭,仕途受阻。②侍中:為君主的侍從、顧問機構。③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④帝器而昵之:指皇帝司馬炎對任愷非常器重且親近。器,重視。昵,親近,通「暱」。⑤諮:商議,詢問。⑥惡:音「務」,wù ㄨˋ。憎恨、討厭。⑦裁抑:削減,壓制。⑧病之:不滿於任愷。⑨承間:間音「見」,jiàn ㄐㄧㄢˋ。趁著機會。⑩忠公局正:忠公,忠誠公正。局正,有氣度而純正。⑪假:利用。⑫會:恰好,正好。⑬典選:掌管選拔人才授官的事務。⑭九流難精:流派很廣難以精通。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凡九家,此泛指各學術流派。⑮間隙易乘:容易找到攻擊對方的地方。⑯挾邪:心裡懷著邪惡之意。挾,懷藏、隱藏。⑰譖潤:譖,zèn ㄗㄣˋ。日積月累的讒言。譖,毀謗、誣諂。⑱受黜:黜音「觸」,chù ㄔㄨˋ。被免除官職。黜,貶降、革職。⑲毀間:間音「見」,jiàn ㄐㄧㄢˋ。誹謗挑撥使人不和。⑳求:設法得到。
【白話】西晉,任愷,字元裒,樂安人,官居侍中,任愷性格忠誠正直,把治理國家看作是自己的責任,皇帝司馬炎對他非常器重且親近,政事經常向他諮詢意見。任愷厭惡賈充的為人,不願讓賈充長居高位,曾多次壓制賈充,致使賈充不滿於任愷;後來賈充找到一個機會,就向皇帝司馬炎稱讚任愷忠誠公正,一心為國,推薦他到東宮輔助太子,表面上好像是稱讚任愷,實際上是想排斥他,意圖削去他的權力。結果皇帝任命任愷為太子少傅,而侍中之職仍像以前一樣,賈充計謀沒有得逞。當時恰好有吏部尚書的職缺,有個喜歡多事的人向賈充獻謀說:「現在任愷總攬著門下省機要的職務,能夠跟皇帝接觸親近,應當啟奏皇帝,任命任愷主持選舉人才,這樣就可以讓皇帝逐漸疏遠任愷,這只不過是都令史的職事罷了,而九流很廣難以精通,這樣容易尋找到攻擊對方的地方。」於是賈充便向皇帝上奏,稱讚任愷的才能,應該擔任吏部尚書的職務。時世祖沒有懷疑賈充心懷邪惡之意,而認為選官權重望高,應任命賢德的人,就任命任愷為吏部尚書。任愷在吏部尚書任內,侍奉謁見皇帝的機會漸漸少了,時賈充和荀勗、馮紞等人,趁機捏造罪名誣陷任愷,於是任愷被免除官職在家。賈充毀損離間的計謀得逞,致使世祖對任愷的情誼漸漸淡薄。但是群臣都了解任愷的為人,共同推舉他為河南尹,任愷在任期間,深得朝廷內外的稱讚。而賈充的朋黨,時時刻刻在尋求任愷的小過失,又暗示職官上奏皇帝免去任愷的官職。後來朝廷重新任命任愷為太常的官職,任愷感到很不得志,憂鬱而死。
三人之所廢,天下弗能興也;三人之所興,天下弗能廢也。親曰不孝,君曰不忠,友曰不信,天下弗能興也;親言其孝,君言其忠,友言其信,天下弗能廢也。夫符節①合之,則是非自見②。行亦有符,三者合,則行自見矣,此所以觀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分)
【註釋】①符節:古代出入城門、關卡的一種憑信的器物。用竹、木、玉、銅等製成,刻上文字,剖為兩半,各執其一,使用時相合以為憑。②是非自見:事理的對與錯分明。
【白話】有三種人說他不好,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抬舉起來;有三種人說他好,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敗壞。親人說他不孝順,君主說他不忠心,朋友說他不講信用,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抬舉起來;親人說他孝順,君主說他忠心,朋友說他講信用,天下人沒辦法把他敗壞。所執符節相合在一起時,那麼是非對錯自然分明。行為也像符節一樣,親人、君主、朋友三方面的評價合在一起時,那麼這個人的行為如何,自然明確了,這就是用來觀察人們行為的方法。
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可則求之,不可則止。故其所得事者,常為身寶。小人求事也,不論其理義,不計其可否;不義亦求之,不可亦求之。故其所得事者,未嘗為賴也。故曰:必得之事,不足賴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聖人辦事,先考察它是否合乎公理正義,考慮它是否可行。合於義就做,不合於義就不做;可行就做,不可行就不做。所以他所辦的事情,常常是很寶貴的。小人辦事,不考察它是否合於公理正義,不考慮它是否可行。不合於義也做,不可行也做。所以,他所辦的事情,沒有可信賴的。所以說:不顧一切一定要做的事,是不值得信賴的。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①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②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③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④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國寶:國家的重寶。指國家的寶貴人才。②國器:國家的大器。指可以治國的人才。③國用:國家的用器。指國家賴其言而用。④國妖:國家的妖孽。指危害國家的人。
【白話】口能陳說聖賢之道,身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重寶(可擔任國師指導君王);口不能陳說聖賢之道,但身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大器(可輔佐君王治國);口能陳說聖賢之道,但身不能落實聖賢之道,這樣的人是國家的用器(可聽從其言語施政);口中說的是善言,自身行的都是惡事,這種人是國家的妖孽。能使國家大治的聖明君主,敬重其重寶,愛護其大器,任用其用器,剷除其妖孽。
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國①,亦猶冰炭不可同器。(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註釋】①共國:同治國事。
【白話】邪惡與正義的人,是不適合共理國事的,就好比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中一樣。
君子非義(義上有仁字下同)無以生,失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居(居作各)殊矣。(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君子若沒有仁義就不能生存,失去仁義就等於失去生存的基礎;小人若沒有嗜欲就不能生活,失掉嗜欲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依託。所以君子擔心失去仁義,而小人害怕失去利益。觀察他們所擔心的,就能看出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與人相處,和平忍讓,而其見解卓越,與眾不同;小人所見平庸,與眾相同,而其爭利之心特別強,不能與人和諧辦事,只能擾亂他人而已。」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卷九 論語)
【註釋】①美:善、好。
【白話】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善舉,不促成別人的惡事。小人則相反,見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惡事便贊成,這是天理所不容的。」
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君子遮掩別人的過錯來長養自己的厚道美德,小人則詆毀他人的善心善行來標榜自己。
君子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智不務①多,務行其所知;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則不然,心不在乎道義之經,口不吐乎訓誥②之言,不擇賢以託身,不力行以自定,隨轉如流,不知所執。(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務:追求、謀取。②訓誥:誥音「告」,gào ㄍㄠˋ。泛指訓導告誡之類的文辭。
【白話】君子心中有堅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慮、謀劃都能堅守原則。道理、智慧不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諸實行;行動不求其多,但行動前一定審思行動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樣自然不勉強;實行時,則唯恐來不及而精進努力。小人則不是這樣,心思不在道義的原則上,嘴裡說不出告誡勸勉的話,不選擇賢者親近求教來寄託身心,不努力落實道德來使自己心靈安定,而是隨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負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②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③思奪之矣。(卷一 周易.繫辭上傳)
【註釋】①負:以肩背物。②乘:代步的交通工具。③盜: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會貪婪地流口水,存心不善。
【白話】用肩背著重物,這是平民百姓為小利而謀生的事。所乘的車騎,這是君子為公務而運用的工具。現在百姓乘君子的車騎,向世人誇耀,這樣便會引起別人竊取的心。
任賢勿貳①,去邪勿疑。疑謀②勿成。百志③惟熙④。一意任賢,果於去邪,疑則勿行,道義所存於心者,日以廣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貳:懷疑、不信任。②疑謀:指沒有成算的韜略。③百志:各種觀點、意見。④熙:廣大。
【白話】任命賢人不要存疑,去除奸邪不要猶豫。沒有成算的謀略不要實施,各種觀點盡量廣泛聽取。
郄詵①,字廣基,濟陰人也。擧賢良對策②曰:「臣竊觀乎古今而考③其美惡,古人相與④求賢,今人相與求爵,此風俗所以⑤異流也。」(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郄詵:郄音「系」,xì ㄒㄧˋ。詵音「申」,shēn ㄕㄣ。晉代雍州刺史,字廣基,單父人。學問好,識見多,氣宇不凡,辦事果斷,能洞察世事,有政績而受到朝野一致讚譽。郄詵舉賢良對策試,為天下第一。②擧賢良對策:中國古代士子針對皇帝策問,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漢文中年,始舉賢良,鼂(音「潮」,cháo ㄔㄠˊ)錯對策,蔚為舉首。」③考:探究、研究。④相與:相偕、相互。⑤所以:何以、為何。
【白話】郄詵,字廣基,濟陰(今山東省定陶縣)人。提出賢良對策,說:「臣子私自觀察古今社會,而研究它們的善惡。古人相互訪求賢能的人,現在人卻相互追求爵位,這就是古今風俗何以不同的原因。」
政者,正①也。聖人明正以治國。故正者,所以止過而逮不及②也。過與不及,皆非正也。非正,則傷國一也。勇而不義傷兵,仁而不法傷正。故軍之敗也,生於不義;法之侵也,生於不正。故言有辯③而非務者,行有難④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務⑤,不苟⑥爲辯;行必思善,不苟爲難。(卷三十二 管子.法法)
【註釋】①正:不偏不倚。②逮不及:逮音「代」,dài ㄉㄞˋ。補充不足。逮,及、趕上。③辯:言辭動聽。④難:行為敬慎畏懼。⑤中務:中音「眾」,zhòng ㄓㄨㄥˋ。切中實務。⑥不苟:不隨便。
【白話】所謂政治,就是正。聖人正中其分來治理國家。所以正中其分,用來制止過分而補充不足。過分和不足,都不是正。未能正中,不論過分或不足,傷害國家都是一樣的。勇武而不義就會傷害士兵,仁厚而不合法令制度就會失去正中其分。所以軍隊會失敗,是因為不合乎義;法令制度受到侵害,是因為不能正中其分。所以有的言辭動聽而不實在,行為看起來敬慎畏懼卻是不善的。因此言辭一定要切中實務,不隨便說動聽卻不實在的話;行為一定要顧及善念,不隨便做些看起來敬慎畏懼卻是不善的行為。
梁丘據①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據忠且愛我,我欲豐厚其葬,高大其壠②。」晏子曰:「敢③問據之所以忠愛君者,可得聞乎?」公曰:「吾有喜於玩好④,有司⑤未能我供也,則據以其財供我,吾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風雨,暮夜求之,必存,吾是以知其愛也。」晏子曰:「嬰對則爲罪,不對則無以事君,敢不對乎!嬰聞之,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夫,謂之嫉妬。爲臣(爲臣作事君之道四字)道⑥君,親於父兄,有禮於羣臣,有惠於百姓,有義於諸侯,謂之忠也;爲子(爲子作爲子之道四字)道父,以鍾愛其兄弟,施行於諸父⑦,以慈惠於衆子,誠信於朋友,謂之孝也;爲妻(爲妻之下有之道二字),使衆妾皆得驩欣於夫,謂之不妬也。今四封⑧之民,皆君之臣也,而唯據盡力以愛君,何愛者之少耶⑨?四封之貨,皆君之有也,而唯據也,以其私財忠於君,何忠者之寡耶?據之防塞⑩羣臣,壅蔽⑪君,無乃⑫甚乎?」公曰:「善哉!微子⑬,寡人不知據之至於是也。」遂罷⑭爲壠之役,廢厚葬之令。令有司據法而責,羣臣陳過而諫。故官無廢法,臣無隱忠,而百姓大悅。(卷三十三 晏子.諫下)
【註釋】①梁丘據:齊侯姜尚後裔,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深受齊景公的賞識,後受封於山東梁丘,以封地為姓,為梁丘姓始祖。他精通《易學》,崇尚自然科學。②壠:音「壟」,lǒng ㄌㄨㄥˇ。墳墓。③敢:當作副詞,表示冒昧。④玩好:好音「號」,hào ㄏㄠˋ。玩弄嗜好的物品。⑤有司:官員。職務有專司,故稱為「有司」。⑥道:引導、指引。通「導」。⑦諸父:指伯父、叔父。⑧四封:四方、四境。封,疆界。⑨耶:音「爺」,yé ㄧㄝˊ。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呢、嗎。⑩防塞:設防堵絕。⑪壅蔽:壅音「擁」,yōng ㄩㄥ。隔絕、蒙蔽。⑫無乃:表示推測的語氣,相當於莫非、只怕。⑬微子:沒有你。微,無、沒有。子,當作代詞,你,同「爾」、「汝」。⑭罷:停止。
【白話】梁丘據死了,齊景公召見晏子,然後告訴他說:「梁丘據對我既忠心又愛戴我。我想要厚葬他。把他的墳墓營造得又高又大。」晏子說:「請問梁丘據是怎麼忠愛君王您的,可以說來讓我聽聽嗎?」齊景公說:「我有喜歡的物品,官員沒能都供應我,而梁丘據用他自己的錢財買來供應我,我從這件事知道他的忠心;每當遇到風雨天,不管是日暮或深夜召見他,他一定到,我從這件事知道他的愛戴。」晏子說:「我回答您,就一定會得罪您,不回答您,那我怎麼叫侍奉君王呢?敢不回答嗎?我聽說,臣子專愛君王,叫做不忠;子專愛父親,叫做不孝;妻子專愛丈夫,叫做嫉妒。為臣侍奉君王的道理,在於引導君王親愛父兄,禮遇群臣,對百姓有恩惠,對諸侯有信義,叫做忠;做兒子的道理,在於引導父親將其對親兄弟的愛,推廣到他的叔伯身上,以他對眾多孩子的慈愛恩惠,推及誠懇地對待朋友,這叫做孝;為妻的道理,在於讓眾妾都能取得丈夫歡欣,這叫做不嫉妒。現在四方的人民,都是君王的臣子,唯有梁丘據竭盡全力愛戴君王,為什麼愛戴國君的人這樣少呢?四方的財物,都是君王所有,唯有梁丘據能用私人財物向君王盡忠,為何盡忠的人這樣少呢?梁丘據設防堵絕群臣,蒙蔽君王,不是太嚴重了嗎?」景公說:「好呀!不是先生,寡人不知道梁丘據到了這種地步。」於是停止了為他營造高墳的工程,中止厚葬的命令。命令有關官吏依據法令責處,群臣陳述過失,直言進諫。因此官府中沒有虛設的法令,臣子的忠心不被埋沒,而百姓非常高興。
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雕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①鮮識,從而尚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惑矇夫②之失者也。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泄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興喻③以盡意。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辨④屈蹇⑤之辭,競陳誣罔⑥無然⑦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⑧士,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盡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⑨,所以為列士也。今多務交游以結黨,偷勢竊名,以取濟渡⑩,夸末⑪之徒,從而尚之,此逼貞士⑫之節,而眩世俗之心者也。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今多違志以儉養,約生⑬以待終,終沒之後,乃崇飾喪紀⑭,以言孝,盛饗⑮賓旅以求名,誣善⑯之徒,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今多姦諛以取媚,玩(玩作撓)法以便己,苟得⑰之徒,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開亂危之源者也。五者,外雖有賢才之虛譽,內有傷道德之至實。(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品人:眾人,常人。②矇夫:瞎子。指不學無知之人。③興喻:指詩歌創作手法的興與比。興為託物言志,喻為取他物作比況。④饒辨:即譊(náo ㄋㄠˊ)辯。爭訟辯論。饒:通「譊」。爭辯。辨:通「辯」。⑤屈蹇:蹇音「簡」,jiǎn ㄐㄧㄢˇ。形容隱晦艱澀。蹇:通「謇(音「簡」,jiǎn ㄐㄧㄢˇ)」。艱澀;艱難。⑥誣罔:無中生有,欺騙愚弄。⑦無然:不是這樣。⑧戇:音「狀」,zhuàng ㄓㄨㄤˋ。愚,傻。⑨閨門:內室的門。借指家庭。⑩濟渡:渡水到達彼岸。比喻仕途順利,辦事方便。⑪夸末:謂浮誇而不務實。⑫貞士:志節堅定、操守方正之士。⑬約生:節約生前供養。⑭喪紀:喪事。⑮饗:以隆重的禮儀宴請賓客。泛指宴請,以酒食犒勞、招待。⑯誣善:偽善。⑰苟得:不該得而得到。
【白話】教育訓導,是為了成就道德學問和弘揚德義的。現今做學問的人,喜歡談論荒誕無稽的事,爭相寫作雕飾華麗的文章,以求標新立異被世人特殊看待,一般人很少能認識清楚,便跟著尊崇他,這是實際上傷害道德,而嚴重迷惑無知者的大錯。詩和賦,是用來吟誦善惡品行、抒發哀樂情感的,所以用詞溫潤典雅來增加文采,用興和比的方式來充分表達心意。而現今吟賦作頌的人,隨便地創作巧辯晦澀的文辭,競相陳述欺妄不實的事情,以博取世人的驚異,愚昧無知的人,便跟著對他稱奇讚歎,這是惑亂孩童的思想,而助長不誠實的言論的做法。對父母竭盡孝順恭敬,在家中則端正操守品行,這樣才夠得上稱為士人。如今人們多致力於結交朋友以結為朋黨,竊取權勢、名譽以求在仕途上飛黃騰達,那些浮誇而不務實的人,便跟著推崇他,這是貶抑忠貞之士的節操、迷惑世俗人心志的行徑。奉養父母,順承其心意,就是孝道。現今人們多違背父母的意願並吝嗇於贍養父母,在父母生前緊縮開銷而等待父母死亡,當父母亡故之後,子女們卻隆重操辦喪事來顯示孝心,大辦宴席款待賓客來博取孝名,那些偽善的人們,便跟著稱頌他們,這是悖亂孝悌的實質,貽誤後輩而令人痛心的事。以忠誠正直來事奉君主,以信守法度來治理百姓,這是為官者的責任。現今的官員多姦詐諂媚來討好上司,玩忽法令以方便自己,那些不應得到官職而得到的人,便跟著尊崇他,這是毀滅善行、開啟造成動亂的禍根。這五種做法,表面上雖然有賢才的虛假名譽,而實質上則會嚴重損害道德。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①乎?」子曰:「有惡。惡稱人惡②者,好稱說人惡,所以為惡也。惡居下流而訕上者,訕,謗毀也。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窒,塞。(卷九 論語)
【註釋】①惡:音「勿」,wù ㄨˋ。②惡:音「餓」,è ㄜˋ。
【白話】子貢說:「君子對人是否也有憎惡?」孔子說:「有憎惡。君子憎惡宣揚別人過失的人,因為做人應該包容掩藏他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善行;憎惡居於下位而毀謗上位的人,因為上級有過時應該規勸而非背後毀謗,若不聽從則可離開,若背後毀謗,則有失忠厚;憎惡有勇卻不遵守禮法的人,因為容易以下犯上;憎惡果斷而不通事理的人,因為那樣往往容易敗事,而又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