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治要綱目

敬慎 > 治亂

夫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常也。故善爲天下者,任勢而不任人。任勢者,諸侯是也。任人者,郡縣是也。郡縣之治,小察理而大勢危。諸侯牧民①,近多違而遠慮固。聖王惟(惟作推)終始之弊,權輕重之理,苞彼小違②,以據大安,然後足以藩固③內外,維鎭九服④。(卷三十 晉書下.傳)

【註釋】①牧民:治理人民,管理民事。②苞彼小違:包容那小的過失。苞,包容之意。③藩固:藩音「凡」,fán ㄈㄢˊ。保衛鞏固。④維鎭九服:維繫安定全國各地。九服,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劃為一區,按距離的遠近分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及藩服,稱為「九服」。見《周禮.夏官.職方氏》。

【白話】聖德英明不會世代相傳,繼承大統的國君不一定都是賢明的人,這是自然的規律。所以善於治理天下的君主,都是仰仗牢固的立國根基而不是倚靠個人的聰明才智。所謂確立牢固的立國根基便是指建立諸侯國,所謂憑藉個人的聰明才智便是指設立郡縣。以郡縣制來治國,可以明察處理好小事而國家的大勢則不穩固;以分封諸侯來管理民眾,眼前看來會有很多違背中央朝廷的情況出現,但從長遠考慮會使中央朝廷更加穩固。聖明的君主思考事情整體的利弊,衡量是非輕重的道理,他會包容諸侯國一些違背朝廷的小事情,而求得全局的安定,然後就足以鞏固國家內外,使遠近各個地區都擁護中央了。

不能爲政者,田疇荒而國邑虛,朝廷兇①而官府亂,公法廢而私曲行,倉廩虛而囹圄實,賢人退而姦民進。其君子上諂諛而下忠正,其士民貴得利而賤武勇,其庶人好飲食而惡耕農,於是財用匱而食飲薪菜乏。上彌②殘苟而無解舍③,下愈覆鷙④而不聽從。(舊無其庶人至聽從三十七字補之)上下交引而不和同⑤,故處不安而動不威,戰不勝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以此觀之,則政不可不愼也。(卷三十二 管子.五輔)

【註釋】①兇:擾恐。②彌:更加。③解舍:謂免除徭役。《管子.五輔》:「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下必聽從而不疾怨。」尹知章註:「解,放也;舍,免也。」④覆鷙:鷙音「治」,zhì ㄓˋ。伺察而懷疑。覆,察。鷙,懷疑。⑤上下交引而不和同:上下互相爭利而不和睦同心。和同,和睦同心。

【白話】不善於為政的,總是田地荒蕪而城邑空虛,朝廷驚擾而官府混亂,公法廢棄而邪道風行,倉庫空虛而監獄人滿,賢人罷退而奸臣得用。在上位的人,總是阿諛成風,鄙視公正;百姓重視財利而輕視勇武,喜好吃喝而厭惡耕作,於是財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難。君主越是殘暴苛刻而沒有免除徭役,人民更加固執凶頑而不肯服從。上下互相爭利而不和睦同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辦事無威信,戰爭不勝而防守不固。於是小則兵敗而土地被分割,大則身死而國滅。由此看來,為政不可不謹慎。

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此世不渝①而民不改,上變正(正作政)而民易敎。其在湯、武則治,其在桀、紂則亂。安危治亂,在上之發政②也,則豈可謂有命③哉?(卷三十四 墨子.非命)

【註釋】①不渝:不變。②發政:發布的政令。③有命:既定的命運。

【白話】夏桀亂國,商湯治理它;商紂亂國,周武王治理它。這個社會沒有改變,人民不變,君王改變了政令,人民就容易教導了。在商湯、武王時天下就得到治理,在桀、紂時則變得混亂。安寧與危險、治理與混亂,原因在君王所發布的政令,怎能說是「有命」呢?

所貴聖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知亂之所生也。若縱之放僻①淫逸②,而禁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天下,不能禁其姦矣。(卷三十五 文子.下德)

【註釋】①放僻:放蕩邪惡不正。②淫逸:荒淫無度。

【白話】崇敬聖人的原因,不是因為聖人能依據百姓犯罪而制定刑罰,而是聖人知道禍亂的起因。如果縱容百姓放蕩邪淫,然後再制定法律禁止,隨後處之刑罰,雖然罰遍天下,也不能禁止百姓犯法作亂啊。

惟治亂在庶官①。所官得人則治,失人則亂也。官弗及私昵②,惟其能③;不加私昵,唯能是官也。爵弗及惡德④,惟其賢。言非賢不爵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庶官:百官。多指一般官員。②及私昵:昵音「逆」,nì ㄋㄧˋ。授予親近、寵愛的人。及,授予。私昵,所親近、寵愛的人。③能:賢能。古人以賢為能。④惡德:惡音「餓」,è ㄜˋ。不良的品德。亦指有不良品德的人。

【白話】一個國家安定還是動亂,關鍵就在於對百官的任用上。所以官職不要授給自己所偏愛或親近的人,應只授予有德能的人;爵位千萬不可授給品德惡劣的人,只賜予那些道德高尚的賢人。

大禹①曰:「后②克③艱厥④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⑤,黎民敏⑥德。」敏,疾也。能知為君之難,為臣不易,則其政治,而眾民皆疾修德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大禹:鯀的兒子,名文命,號禹,夏后氏首領。受舜禪讓繼帝位,建立夏代。②后:上古及三代的部落首領及君王稱「后」。③克:能夠。④厥:其。⑤乂:音「意」,yì ㄧˋ。治理,安定。⑥敏:敏捷,迅速。

【白話】大禹曾說:「如果君主能夠了解盡到君主職責的艱難,臣子能夠了解盡到臣子本分的艱辛,國政就會得以安定,民眾就會迅速去修養自己的德行。」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聖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眾人之力。故以聖人之智思慮者,無不知也;以眾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能自去而因①天下之智力,起②則身逸而福多。亂主獨用其智,而不任聖人之智;獨用其力,而不任眾人之力,故其身勞而禍多。故曰:獨任之國(國舊作圖改之),勞而多禍。(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因:依託,憑藉。②起:清代戴望先生說:「元本無『起』字,此誤衍。」

【白話】賢明的君主不靠自己的智慧,而用聖人的智慧;不靠自己的力量,而用眾人的力量。所以憑藉聖人的智慧思考問題,就沒有不明白的;用眾人的力量做事,就沒有不成功的。能夠不固執己見而依靠天下人的智慧和力量,就會自身安逸而造福眾多。昏君獨恃自己的才智,而不信賴聖人的智慧;獨恃自己的能力,而不依靠眾人的力量,所以自身疲勞而禍患眾多。所以說:獨斷專行的國君,其國勢必疲於奔命而又多禍。

子張問政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①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屏,除也。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②,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不亦(不亦上脫斯字)惠而不費乎?利民在政,無費於財。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之。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③,謂之暴;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為視成也。慢令致期④,謂之賊;與民無信,而虛刻⑤期。猶之與⑥人也,出納之吝⑦,謂之有司⑧。」謂財物俱當與人,而吝嗇於出內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卷九 論語)

【註釋】①屏:音「餅」,bǐng ㄅㄧㄥˇ。除去,排除,摒棄。②欲而不貪:下文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可知此「欲」字是指欲仁欲義而言。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云:「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③視成:謂責其成功。④致期:南宋朱熹先生認為即「刻期」,指嚴格限定日期。⑤刻,通「剋」。⑥與:給予。⑦出納之吝:捨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氣。此處「出納」一詞只有「出」的含義,沒有「納」的含義。俞樾先生《群經平議》云:「此自言出之吝耳,納則何吝之有?因出納為人之恒言,故言出而並及納。」⑧有司:本是官吏的通稱,這裡指庫吏之類的小官,他們在財務出入時都要精確算計、嚴加盤查。從政的人如果這樣,就顯得吝嗇刻薄而小家子氣了。皇侃《論語義疏》:「有司,猶庫吏之屬。人君若物與人而吝,即與庫吏無異。」

【白話】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說:「怎樣才可以從事政治呢?」孔子說:「要尊崇五種美事,屏除四種惡事,這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事?」孔子說:「君子為政,給人民恩惠而不耗費財力,勞役人民而不招民怨,有欲(欲仁欲義)而非自私之貪欲,心中安泰而不驕傲,有威儀而不凶猛。」

子張又問:「怎樣才算給人民恩惠而不耗費財力?」孔子說:「就著人民可以得利之處,制定適當的政策來利民,這不就是惠民而不耗費財力嗎?需用民間勞力時,選擇可以勞動的(時間、情況和人民)去勞動他們,又有誰會怨呢?欲行仁政即行,便能得仁,又有什麼貪可言呢?君子待人,無論多數少數,也不論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心中安泰而不驕傲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視儀容,令人望之儼然而生敬畏,這不就是有威儀而不凶猛嗎?」

子張說:「什麼是四種惡政?」孔子說:「為政不先教民,民眾犯罪就殺,這叫做虐;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誡,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這就是暴;政令發布很慢,限期完成卻是緊急而刻不容緩,這就是賊害民眾;散發財物給人民,到發放時卻顯得吝嗇,這就叫小吏氣量。」

亂之初生,僭①始既涵②。僭,不信也。涵,同也。王之初生亂萌,群臣之言,信與不信,盡同之不別。亂之又生,君子信讒。君子斥在位者,信讒人言,是復亂之所生。君子信盜③,亂是用④暴。盜,謂小人。盜言孔⑤甘,亂是用餤⑥。餤,進也。(卷三 毛詩)

【註釋】①僭:音「見」,jiàn ㄐㄧㄢˋ。虛偽、不可信。②涵:同。③盜:指讒佞的小人。④是用:因此。用,表示憑藉或者原因。⑤孔:甚、很。⑥餤:音「談」,tán ㄊㄢˊ。進食,引申為增進或加劇。

【白話】追溯動亂的源頭,是君王面對偽言,分不清善惡真假。動亂再次出現,那是君王聽信讒言,良臣卻無辜受壓。君王信任小人,才會亂象叢生。小人的甜言蜜語盛行於世,動亂終將逐步升級,直至無法收拾。

《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①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②多忠臣,勞政③多亂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註釋】①賊:害、傷害。②逸政:使人民安居樂業的政治。③勞政:勞役繁重之政。

【白話】《黃石公記》上說:「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柔和是德行,剛強是賊害。柔弱者能感召仁義志士的幫助,剛強者容易遭受怨恨。捨近求遠的人,花費精力卻毫無收穫;捨遠求近的人,安逸而有好結果。安樂舒適的政治下多出忠臣,勞役繁重的政治下多出亂民。所以說,一心擴大領土的君王,朝政會荒廢;力求實行仁政的君王,國家就會強盛。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則平安無患;貪圖別人所擁有的則殘暴敗亡。殘暴敗亡的政治,雖然一時成功,最終也必然失敗。

上下交征利①而國危矣。征,取也,從王至庶人,各欲取利,必至於篡弒。(卷三十七 孟子)

【註釋】①征利:取利。征,奪取。

【白話】上至國君,下到百姓,大家互相爭奪利益,必導致弒君篡位,國家就危險了。由此可知,不講道義、只重功利,天災人禍就避免不了。

善爲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間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①止,倉廩②實而囹圄③空,賢人進而姦民退。其君子上④忠正而下⑤諂諛⑥,其士民⑦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於是財用足而食飲薪菜⑧饒。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⑨,下必聽從而不疾怨。上下和同⑩而有禮義,故處安而動威,戰勝而守固。(卷三十二 管子.五輔)

【註釋】①私曲:偏私,不公正。②倉廩:廩音「凜」,lǐn ㄌㄧㄣˇ。儲藏米穀的地方。③囹圄:囹音「靈」,líng ㄌㄧㄥˊ。圄音「羽」,yǔ ㄩˇ。監牢、監獄。④上:崇尚。動詞。⑤下:鄙視。動詞。⑥諂諛:逢迎阿諛。⑦士民:猶言士庶,泛指人民、百姓。下句的「庶人」亦同。⑧薪菜:柴草。薪菜者,以給炊也。此指民生日用所需。⑨解舍:免除徭役。⑩和同:和睦同心。

【白話】善於為政的,總是田地開墾而城邑富足,朝廷清閒而官府治績良好,公法通行而邪道廢止,倉庫充實而監獄空無人,賢人得用而奸臣罷退。在上位的人祟尚公正而鄙視阿諛的風氣,百姓重視勇武而鄙視財利,喜愛農務而厭惡大吃大喝,從而財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必是寬厚而減除徭役,人民必是順從而無所怨恨。上下和睦同心而有禮義,因此生活安定而辦事有威信,戰爭勝利而防務鞏固。

不能愛邦①內之民者,不能服境外之不善;輕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國之邪;逆諫傲賢者,不能威諸侯;背仁義而貪名實②者,不能威當世。而服天下者,此其道已(已作也)。公③不用。任勇力之士,而輕臣僕之死,用兵無休,國疲民害④。朞年⑤百姓大亂,而身及崔氏禍⑥。(舊無禍字補之)(卷三十三 晏子.問上)

【註釋】①邦:古時諸侯的封土,大的稱為「邦」,小的稱為「國」。②名實:即名利,與仁義相悖。③公:此指齊莊公。④國疲民害:國家疲憊,百姓受害。⑤朞年:朞音「機」,jī ㄐㄧ。一年。朞同「期」。⑥崔氏禍:此指莊公不聽晏子的勸諫,好色,在周靈王二十四年(西元前五四八年)與崔杼(音「住」,zhù ㄓㄨˋ)妻棠姜通奸,崔杼大怒,聯合棠無咎(棠姜之子)殺之。

【白話】不能愛護邦內人民的國君,不能使境外心懷叵測的人歸服;輕視百姓付出的勞苦的國君,不能消除國內的邪惡逆亂;不接受勸諫而輕慢賢人的國君,不能威震諸侯;違背仁義而貪戀名利的國君,不能威震當世。想要懾服天下,這是必然的原則啊!莊公不採納。莊公任用勇士,而輕視臣僕的生死,對外作戰,連年不休,國家疲憊,百姓受害。只一年的時間,百姓大亂,而自己也被崔杼所殺害。

人之將疾也,必先不甘①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故疾之將死者,不可爲良醫;國之將亡者,不可爲忠謀。古者親近②不以言,來遠③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卽和,與民同守卽固,與民同念卽智,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卷三十五 文子.微明)

【註釋】①不甘:不覺得味美。②親近:使身邊的人親近。③來遠:使遠方的人歸附。

【白話】人快要生病時,一定先吃不出魚肉的美味;國家將要滅亡,一定先厭惡忠臣的話。因此人大病將死的時候,良醫也無法救治;國家將要滅亡時,殫精竭慮也難以救亡圖存。古代使身邊的人親近,不需依靠言語;使遠方的人歸附,也不必依靠言語,卻能使身邊的人喜悅,遠方的人歸附。和百姓的願望相同就和諧,和百姓共同守護就堅固,和百姓的思考相同就明智,能得到百姓的力量就富裕強盛,得到百姓的讚譽就能名揚四海。

是非不得盡見謂之蔽,見而弗能知謂之虛,知而弗能賞謂之縱,三者亂之本也。明分①則不蔽,正名②則不虛,賞賢罰暴則不縱,三者治之道也。(卷三十六 尸子.發蒙)

【註釋】①明分:明本分,知分際。《尸子.發蒙》:「天下之可治,分成也。」「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治。」②正名: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尸子.發蒙》:「是非之可辨,名定也。」

【白話】沒辦法看清是非叫做蒙蔽,看見了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叫做虛妄,知其所以然卻不能賞罰分明叫做放縱,這三種情形是國家動亂的根源。明本分,知分際,就不被蒙蔽;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就不會職位責任不相稱;獎賞賢能,處罰暴亂的,百姓就會循規蹈矩,這三種要件是安定國家的方法。

文公①問於郭偃②,郭偃,卜偃。曰:「始也吾以國為易,易,易治也。今也難。」對曰:「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矣。」以為難,而勤修之,故其易將至。(卷八 國語)

【註釋】①文公:即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②郭偃:晉國大夫,掌管占卜,也稱卜偃。

【白話】晉文公向郭偃問道:「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治理國家是很容易的事,現在才感到很難。」郭偃回答說:「君上如果以為容易,那麼困難將會到來;君上如果認為困難,那麼容易將會到來。」

義①也者,萬事之紀②也,君臣③上下④親疏⑤之所由起也,治亂安危之所在也。勿求於他,必反人情(人情作於己)。(卷三十九 呂氏春秋)

【註釋】①義: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範。②紀:綱領。③君臣:指領導與被領導。④上下:長幼。⑤親疏:指關係或感情上距離的遠近。

【白話】義,是萬事的綱紀,是產生君臣、長幼、親疏關係各自本分的起點,是國家治亂安危關鍵之所在。(所以成敗)勿求於他人,必須反求諸己。(自己按正義行事,才能獲得成功。)

國之所以亂者四:內有疑①妻之妾,此宮亂也;庶有疑嫡之子,此家亂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國亂也;任官無能,此眾亂也。四者無別,主失其體;群官朋黨,以懷其私,則失彊(彊作族)矣。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②以聽,官必忠信以敬。(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疑:音「你」,nǐ ㄋㄧˇ。通「擬」。比擬。②直立:正位,主其位的意思。直:正。立:古文「位」字。

【白話】國家之所以動亂的原因有四點:宮內有與正妻地位相當的寵妾,這是宮廷動亂的原因;庶子中有與嫡子地位相當的孩子,這是家中動亂的原因;朝廷中有權力與宰相相當的寵臣,這是國家動亂的原因;所任用的官員沒有才能,這是群吏動亂的原因。對這四種情況不能識別,君主就會喪失制度規章;群臣結為朋黨,各營私利,君主就會失去宗族的支持。所以,嫡妻必須要確定地位,嫡子必須要正名,宰相必須正位以聽政,百官必須忠信以敬業。

夫人君欲治者,既達專持刑德之柄矣,位必使當其德,祿必使當其功,官必使當其能。此三者治亂之本也。位當其德,則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祿當其功,則有勞者勸,無勞者慕。(卷四十七 政要論)

【白話】君王要讓天下達到大治,已經明瞭要用好法制和德教的權柄,那麼賜予人地位一定與其德行相符,賜予人俸祿一定與其功勞相符,賜予人官職一定與其才能相符。這三條,是治亂的根本。地位與德行相符,那麼賢德的人就會居於上位,不夠賢德的人就會居於下位;俸祿與功勞相符,那麼有功勞的人就會得到鼓勵,沒有功勞的人就會朝此努力。

國亂有三事:年飢民散,無食以聚之則亂;治國無法則亂;有法而不能用則亂。有食以聚民,有法而能行,國不治,未之有也。(卷三十七 尹文子)

【白話】造成國家混亂的原因有三種:遭受饑荒,人民流離失所,君主沒有糧食來聚攏安穩人民,國家就會混亂;治理國家沒有法令制度,國家會混亂;有了法令制度但不能貫徹執行,國家也會混亂。有足夠的糧食能夠聚攏安穩百姓,有良好的法令制度且能貫徹執行,而國家還不能治理好,是從來沒有的事。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①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②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當:音「噹」,dāng ㄉㄤ。對等、相當。②原:本原、根本。今字作「源」。

【白話】君主所應注意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臣子的德行與他的爵位不相稱,二是臣子的功勞與他的俸祿不相稱,三是臣子的能力與他的官職不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安定與動亂的根源。

夫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①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卷四十八 典語)

【註釋】①乂:音「意」,yì ㄧˋ。賢才。

【白話】天下的治亂、國家的安危,不是由於其他什麼原因。賢能之人做官,國家就會治理得安定太平;奸詐諂媚之人參與政事,災禍、動亂就會發生。所以君王用人,不能不慎重。

政險失民,田薉①稼惡,糴②貴民饑,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妖③也。政令不明,舉措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妖也。禮義不修,外內無別,男女淫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日至,夫是之謂人妖也。三者錯,無安國矣。其說甚邇,其災甚慘。(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薉:音「會」,huì ㄏㄨㄟˋ。荒蕪。②糴:音「敵」,dí ㄉㄧˊ。買進穀物。③人妖:人事方面的反常現象;人為的災禍。

【白話】政治險惡失去民心,田地荒蕪收成不好,糧價昂貴百姓飢餓,路上有凍餓至死的人,這叫做人為的災禍。政令不清明,各種舉措不符合時機,對農業生產放任不管,這叫做人為的災禍。不進行倫理道德的教化和學習,內外沒有區別,男女淫亂,父子間沒有信任,君臣彼此背離,內憂外患一起到來,這叫做人為的災禍。這三種情況交錯發生,國家就無法安寧了。這些道理很淺近,但這些災難卻很慘重啊。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五刑者,謂墨劓臏宮(宮下舊有割字刪之)大辟也。而罪莫大於不孝。要①君者無上,事君先事而後食祿,今反要君,此無尊上之道。非②聖人者無法,非侮聖人者,不可法。非孝者無親。己不自孝,又非他人為孝,不可親。此大亂之道也。」事君不忠,侮聖人言,非孝者,大亂之道也。(卷九 孝經)

【註釋】①要:音「腰」,yāo ㄧㄠ。要挾、脅迫。②非:詆毀、譏諷。

【白話】孔子說:「古代五刑所屬的犯罪條列,有三千條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脅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沒有君王的存在;詆毀聖人的人,是心中沒有禮法的存在;誹謗行孝的人,是心中沒有父母的存在。這三種人都是造成天下大亂的根源。」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之,東益①不祥,東益,東益宅也。信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③焉。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釋④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聖人伏匿⑤,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益:增加。②信:果真、確實。③與:在其中。④釋:廢棄、放棄。⑤伏匿:隱藏、躲藏。

【白話】魯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向東邊擴建住宅是不吉祥的,真是這樣嗎?」孔子說:「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邊擴建住宅不在其中。損人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遺棄老人只顧孩子,是家庭的不祥;捨棄賢明之人卻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國的不祥;老人不教育後代,年幼的人不肯學習,是社會風俗的不祥;聖人隱退不出仕,愚人專權獨裁,是天下的不祥。總之,不吉祥的事有以上五種,向東邊擴建住宅並不包括在內。」

分享至: